返回

华严宗香薰抄第五

首頁
    導師。

    知五種法藏。

    脫于六道。

    有七種正法大寶。

    深行八解脫。

    以九部經教化。

    有十大力。

    說十一種功德。

    善轉十二因緣相續。

    說十三助聖道法。

    有十四覺意大寶。

    除十五種貪欲。

    并得十六心無礙解脫。

    出十六地獄衆生。

    及身十七具足十八不共法。

    善分别十九住果人。

    善知分别學人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二十根是。

    大悲心者。

    是大将王大衆生大醫王大導師大船師。

    久乃得是法。

    行難行苦行。

    乃得是法。

    而今欲壞。

    我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厚種善根得成佛道。

    令法久住無數阿僧祇劫。

    又行菩薩道時。

    護持無量諸佛法故。

    勤行精進。

    或又有人。

    見衆生苦惱。

    可愍無救無歸無所依止。

    流轉生死險難惡道。

    有大怨賊諸惡蟲獸生死恐怖諸惡鬼等。

    常有憂悲苦惱判蕀。

    恩愛别離怨會深坑。

    喜樂之水甚為難。

    得大寒大熱獨行其中。

    曠絕無蔭。

    難得度脫。

    衆生于中多諸怖畏。

    無有救護将導之者。

    見如是衆生。

    入此生死險惡道中。

    受諸苦惱。

    以大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作是言。

    我當為無救作救。

    無歸作歸。

    無依作依。

    我得度已當度衆生。

    我得脫已當脫衆生。

    我得安已當安衆生。

    複有人但從人聞。

    以信樂心等發無上道心。

    作是念。

    我當修善法不斷絕故。

    或堕必定得無生法忍。

    集諸福德。

    善根淳熟故。

    或值諸佛或值大菩薩。

    能知衆生諸根利鈍深心本末性欲差别。

    善知方便。

    為般若波羅蜜所護。

    能作佛事者。

    知我發願。

    善根成熟故令住必定。

    若無生忍。

    是諸菩薩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

    如佛善知衆生心力。

    教令發心。

    不以但有信樂力等教令發心。

    複有人見餘菩薩。

    行道修諸善根。

    大悲所護。

    具足方便。

    教化衆生。

    不惜身命。

    多所利益。

    廣博多聞。

    世間奇特人中标勝。

    疲苦衆生為作蔭覆。

    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慚愧質直柔軟調和。

    其心清淨深樂善法。

    見如是人而作是念。

    是人所行。

    此亦應行。

    所修願行。

    我亦應修。

    我為得是法故。

    當發是願。

    作是念已。

    發無上道心。

    複有人行大布施。

    施佛及僧。

    或但施佛以欲食衣服等。

    是人因是布施。

    念過去諸菩薩能行施者。

    韋藍摩韋首多羅薩婆檀屍毗王等。

    即發菩提心。

    以此施福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人若見若聞佛三十二相。

    足下平手足輪指網缦手足柔軟七處滿纖長指足跟廣身直足趺高平毛上旋伊泥臂長過膝陰馬藏身金色皮軟薄一一孔一毛生眉間白毫上身如師子肩圓大腋下滿得知妙味身方如尼拘樓樹頂有肉髻廣長舌梵音聲師子頰四十齒齊白密緻眼睛绀青色如牛王等相。

    心則觀喜作是念。

    我亦當得如是相。

    是相人所得諸法。

    我亦當得。

    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是七因緣發菩提心。

    問曰。

    汝說七因緣發菩提心。

    為皆當成有成有不成。

    答曰。

    是不必盡成。

    或有成有不成。

    問曰。

    若爾者應解說。

    答曰。

    于七發心中。

    佛教令發心。

    護法故發心。

    憐愍故發心。

    如是三心者。

    必定得成就。

    其餘四心者。

    不必皆成就。

    是七心中佛觀其根本。

    教令發心必得成。

    以不空言故。

    若為尊重佛法。

    為欲守護。

    若于衆生有大悲心。

    如是三心必得成就。

    根本深故。

    餘菩薩教令發心。

    見菩薩所行發心。

    因大布施發心。

    若見若聞佛相發心。

    是四心多不成。

    或有成者。

    根本微弱故(文)。

     問。

    終教大乘意。

    十住位菩薩可得處非處智等十力耶。

    進雲。

    探玄記雲。

    謂于十力随分而得。

    此約終教辨(文)。

    付之。

    處非處智等十力者。

    究竟果滿位可得功德也。

    十住位菩薩何可得哉。

    是以始教大乘意。

    十住位菩薩不得處非處智等十力(見)。

    相例可同。

    如何。

     答。

    終教大乘意。

    依仁王經是定人者入生空位聖人性故之文。

    并梁攝論(三)菩薩有二種。

    一在凡位。

    二在聖位。

    從初發心訖十信以還。

    并是凡位。

    從十解以三悉屬聖位之文。

    同論(四)菩薩有二種。

    謂凡夫·聖人。

    十信以還是凡夫。

    十解以上是聖人之文。

    并起信論則得少分見于法身。

    以見法身故。

    随其願力。

    能現八種利益衆生之文。

    談地前得生空無漏智。

    從初住成不退位。

    始生佛家得佛體分之旨故。

    以花嚴經因初發心得十力分之文。

    約諸教對判之時。

    終教大乘意。

    十住位分得處非處智等十力雲也。

    故探玄記雲。

    二分是未圓義。

    謂由入住不退始生佛家。

    得佛體分故。

    謂于十力随分而得。

    此約終教辨(文)。

    文意顯也。

    但于始教大乘意十住位菩薩不得處非處智等十力雲例難者。

    始教大乘意。

    不明地前得生空無漏智從初住成不退位等之義故。

    不雲十住位菩薩分得處非處智等十力也。

    探玄記中。

    述一分是因義謂由初發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此約始教辨。

    得十力果法之因名分釋。

    即顯此意也。

     花嚴經九雲(菩薩十住品)。

    此菩薩因初發心得十力分。

    何等為十。

    所謂是處非處智。

    業報垢淨智。

    諸根智。

    欲樂地。

    性智。

    一切至處道智。

    一切禅定解脫三昧正受垢淨起智。

    宿命無礙智。

    天眼無礙智。

    三世漏盡智。

    是為十(文)。

     玄五雲。

    二所得中一分是因義。

    謂由初發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

    此約始教辨。

    二分是未圓義。

    謂由入住不退。

    始生佛家。

    得佛體分故。

    謂于十力随分而得。

    此約終教辨。

    三分圓無礙故。

    得分即得因。

    但以就普賢門中辨。

    是因為非果故雲分也。

    于中漏盡亦分得者。

    準教知之。

    又此十力。

    小乘中至佛果始得。

    三乘中地上始分得。

    一乘入位即得故也(文)。

     八十花嚴經十六無分字故。

    随疏三下·演義抄十上·刊定記五亦無釋。

     問。

    終教大乘意。

    第六住菩薩實退堕二乘地欤。

    進雲。

    探玄記雲。

    于此位中。

    有示現退。

    為引初心懈慢等故(文)。

    付之。

     為維摩堂常用疑再再間難□□釋文并讓彼略之。

     問。

    舍利弗·法才王子一體異名欤。

    答。

    此事雖難測。

    且可雲一體異名也。

    兩方。

    若一體異名者。

    探玄記中。

    雲如舍利弗·法才王子等。

    可異體異名(見)。

    何況披璎珞經文雲。

    如淨目天子·法才王·舍利弗等。

    各别舉之。

    尤可别人也。

    若依之爾者。

    阿育王經中。

    舍利弗·法才王子一體異名說。

    如何。

     答。

    此事未見分明定判。

    同體異體雖難存知。

    阿育王經中。

    一體異名雲者。

    可存其旨也。

    故或抄書中雲。

    阿育王經雲。

    舍利弗·法才王子一人異名。

    以方便說二名(雲雲)。

    但勘十卷阿育王經七卷阿育王傳。

    表見其文。

    不審難開也。

     花嚴經十雲(菩薩十住品)諸佛子。

    何等是菩提摩诃薩正心住。

    此菩薩聞十種法得決定心(文)。

     玄五雲。

    由得此十種決定心故。

    于緣逆順皆不能動。

    于此位中有示現退。

    為引初心懈慢等故。

    如舍利弗法才王子等。

    是故第七方名不退(文)。

     疏三下·演義抄十上·刊定記無釋。

     菩薩璎珞本業經上雲(賢聖學觀品)。

    佛子。

    若退若進者。

    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

    有恒河沙衆生。

    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

    是退分善根。

    諸善男子。

    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

    修行十信得入十住。

    是人爾時。

    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

    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

    正觀現前。

    複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故。

    出到第七住。

    常住不退。

    自此七住以前。

    名為退分。

    佛子。

    若不退者。

    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無我人主者。

    畢竟無生必入定位。

    佛子。

    若不值善知識者。

    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

    退菩提心。

    如我初會衆中有八萬人退。

    如淨目天子·法王·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中值惡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惡中。

    不名習種性人。

    退入外道。

    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

    作大邪見及五逆。

    無惡不造。

    名為退相。

    佛子。

    吾先兜率天中廣聞此凡夫十回向法。

    今在七樹下略說法要。

    汝諸人等善自受行(文)。

     問。

    法相宗意。

    漸悟菩薩地前可受變易身欤。

    答。

    可受變易身也。

    兩方。

    若地前受變易身者。

    演義抄中。

    解漸悟地前許受變易意生身故之疏釋雲。

    言漸悟菩薩地前許受變易者。

    此法性宗。

    若法相宗。

    頓悟八地方受變易。

    漸悟初地許受變易(文)。

    如此釋者。

    法相宗漸悟菩薩地前不受變易身(見)。

    若依之爾者。

    二乘無學回心向大之時。

    于地前位必可受變易身也。

    如何。

     答。

    法相宗意。

    二乘無學回心向大之時。

    生空無漏為因。

    所知障為緣。

    地前位可受變易身雲事。

    道理必然也。

    更不可疑之。

    二乘無學悉斷煩惱障畢故。

    不可受分段身。

    若不受變易身者。

    更可受何身哉。

    故探玄記餘處雲。

    若三乘中菩薩。

    地前必是分段之身。

    地上方有變易身。

    除回心二乘地前亦有(文)。

    但于演義抄釋者。

    甚以推之。

    若法相宗中。

    有立此義之人欤。

     花嚴經十六雲(十住品)。

    随意受生(文)。

     疏三下雲。

    初一能化身。

    頓悟菩薩随願受生。

    貴在利人。

    不簡淨穢。

    漸悟地前許受變易意生身故(文)。

     鈔十上雲。

    言漸悟菩薩地前許受變易者。

    此法性宗。

    若法相宗。

    頓悟八地方受變易。

    漸悟初地許受變易。

    言意生身者。

    如回向說(文)。

     刊五雲。

    二次一随意受生者。

    若頓悟菩薩随類生故。

    名随意生。

    若漸悟菩薩。

    地前容受變易身故。

    随所受生發意須□彼故。

    名随意受生故(文)。

     玄六雲。

    五定分齊者。

    若三乘中菩薩。

    地前必是分段之身。

    地上方有變易身。

    除回心二乘地前亦有。

    是故此十非彼所攝。

    若一乘中有二說。

    若攝方便言。

    地前地上俱有變易。

    以一一位終至佛地故。

    若就自教言。

    俱是分段。

    以白淨寶網轉輪聖王得普見肉眼等。

    是十地菩薩故。

    如下文說。

    又如善财童子。

    以分段身至普賢位。

    然并是即法門之分段故。

    非過患也(文)。

     疏四下·演義鈔十一下·刊定記六無釋。

     問。

    大悲闡提菩薩可成佛欤。

    答。

    可有成佛不成作二門也。

    兩方。

    若不成佛者。

    三祇四依因位之行願久積。

    六度萬善恒沙之功德已備。

    何虛留因行不至果位哉。

    何況智論中。

    以文殊觀音等名大悲菩薩。

    而探玄記餘處雲。

    若約果。

    依首楞嚴經。

    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

    号龍種王。

    清涼大師餘處釋。

    準千眼經。

    大悲菩薩久成正覺。

    号正法明如來。

    示為菩薩。

    義言等佛。

    文殊觀音者久成如來也。

    大悲闡提菩薩成佛之旨。

    誰可疑之哉。

    就中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

    花嚴一宗之玄談也。

    若大悲闡提菩薩有發心義者。

    便成正覺不言自顯也。

    若依之爾者。

    大悲闡提菩薩者。

    答大悲深重之意樂。

    發盡衆生界之誓願。

    衆生既無盡。

    願力何有息哉。

    是以楞伽經中雲。

    菩薩摩诃薩。

    一闡提常不入涅槃。

    探玄記餘處所引智論(四十)文述。

    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

    具足佛十力功德等。

    而不作佛。

    為廣度衆生故。

    大悲闡提菩薩不成佛(見)。

    加之披花嚴經入法界品文。

    說第七住善知識所得法門雲。

    斷一切衆生煩惱習氣。

    我願乃滿(文)。

    探玄記餘處釋此文雲。

    菩薩闡提亦不成故(文)。

    任此等文理。

    大悲闡提菩薩不成佛雲事分明也。

    如何。

     答。

    一切菩薩皆具大悲大智之中。

    若據大悲門者。

    可雲不成佛。

    依下化有情之願行。

    常住因位。

    意樂未滿足。

    所作無休息故也。

    若據大智門者。

    可雲成佛。

    依上求菩提之誓願。

    因圓果滿。

    是法爾道理也。

    菩薩種性之中。

    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