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香薰抄第五

首頁
    有不然之類哉。

    故清涼大師處處之定判。

    或雲。

    如實義者。

    諸佛皆有悲智二門。

    以大悲故。

    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

    故菩薩闡提不成佛也。

    以大智故念念速成。

    又欲化盡諸衆生界。

    自須速成方能廣化不懼違誓。

    盡竟成言(文)。

    或雲。

    一以向約因緣厚薄對今無盡。

    則有始而無成。

    此約悲門。

    果不舍因故。

    二以稱法界發心故不見初相方為真成。

    則無始而有終。

    此約智說(文)。

    加之尋思抄别要雲。

    數度未案之中。

    以今廣為實(雲雲。

    大悲闡提菩薩無别類之義也)。

    後日傳聞。

    大悲闡提者。

    是果後方便也。

    惠心僧都最後案也(雲雲)。

    愚案。

    若當彼趣欤(雲雲)。

    祖師上人今案禦義。

    宛同清涼大師解釋。

    當宗學者仰可信之也。

    準此等釋思之。

    兩方之疑各顯大悲大智之一門也。

    更非相違欤。

     此事為自他宗大疑之間。

    同言及重重。

    釋文為濟濟。

    然而依為率爾。

    梗概許記之。

    并讓枝葉抄第十并大悲闡提抄。

    省略之畢。

    大悲闡提抄者。

    覺夢抄·同學抄·尋思抄通要·同别要·本文抄等。

    大悲闡提菩薩成佛不成佛。

    沙汰之處。

    私類取作之。

    以為一帖。

    不審之時可引見之。

     花嚴十六雲(十住品)。

    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

    于佛法中心不退轉。

    聞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

    于佛法中心不退轉。

    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

    于佛法中心不退轉。

    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

    于佛法中心不退轉。

    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

    于佛法中心不退轉(文)。

     疏三下雲。

    次二中約事行為有。

    入理行為無。

    出離有二。

    一約自行。

    義同前文有垢無垢。

    亦約事理。

    二就化他。

    悲故不出。

    由智故出。

    次下三句。

    亦論有無。

    何異初句。

    初句邪見為無。

    正信言有。

    此三亦悲正見。

    雖許有佛。

    不遍三世。

    或言過去入滅。

    是故非有。

    未來未成。

    安為有。

    現在生界未盡。

    佛願未滿。

    今有佛者皆應現耳。

    俱有可知。

    今知甚謬說為無。

    正說為有(文)。

     鈔十上雲。

    言出離有二一約自行義同前文有垢無垢者。

    即前正心住中。

    衆生有垢無垢。

    上有二義。

    言亦約事理者。

    事則有出。

    理則無出。

    言雖許有佛不遍三世等者。

    疏中先并出三世無後有俱可知者。

    即并舉三世有。

    既言不遍三世。

    則諸計不同。

    或言過現有未來無。

    或言過現無未來有等。

    故雲不遍。

    現在生界未盡下。

    辨現在無佛義。

    此師計雲。

    一切如來因地發願度盡衆生。

    生界不盡不取正覺。

    現見衆生。

    沉淪九有故。

    知諸佛未合有成。

    成則違誓。

    從今有佛者下。

    通妨難。

    難雲。

    若爾今十方世界諸佛出現。

    何得言無。

    答雲。

    皆是菩薩應成佛耳。

    此師之計最為孟浪。

    謗無諸佛。

    理實難容。

    若爾雲何通于違誓之義。

    古有多釋。

    一雲。

    本拟度生。

    未期成佛。

    積行淳熟。

    行催自成。

    如撥火杖。

    本欲燒草。

    不欲燒杖。

    撥草既多任運燒盡。

    故三論師詺。

    為不自在佛不欲成佛而自成故。

    有雲。

    成佛若不化生。

    可違本誓。

    成竟亦化衆生。

    豈違本誓。

    難雲。

    化生之義雖許得存。

    盡竟方成。

    其義何在。

    豈得不違。

    如實義者。

    諸佛皆有悲智二門。

    以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

    故雲菩薩闡提不成佛也。

    以大智故念念速成。

    又欲化盡諸衆生界。

    自須速成方能廣化不懼違誓。

    盡竟成言。

    又了衆生之本如故。

    化而無化。

    是則常成。

    亦常不成。

    亦常化生而常無化。

    悲智自在。

    何局執耶。

    此乃傍來亦是人情好難問故。

    今許三世皆悉有佛。

    故下結雲。

    謬說為無正說為有(文)。

     花嚴經四十八雲(入法界品)。

    善男子。

    是故我發此願。

    淨一切刹。

    我願乃滿。

    斷一切衆生煩惱習氣。

    我願乃滿(文)。

     玄十八雲。

    三是故下。

    結自修行無限齊故不辨自身成佛之期。

    問。

    若爾豈可不成耶。

    答。

    菩薩闡提亦不成故衆生須成。

    亦現成故即自證理。

    無成不成故(文)。

     花嚴經六十四雲(入法界品)。

    善男子。

    菩薩行普入一切法皆證得故。

    普入一切刹悉嚴淨故。

    是故善男子。

    嚴淨一切世界盡。

    我願乃盡。

    拔一切衆生煩惱習氣盡。

    我願乃滿(文)。

     疏十上雲。

    三善男子菩薩行普入下。

    總結無盡。

    此同初地十無盡句。

    衆生無盡故成佛無期。

    若爾是都無成耶。

    因此略辨成不成義。

    勒為四句。

    一以向約因緣厚薄對今無盡。

    則有始而無成。

    此約悲門。

    果不舍因故。

    二以稱法界發心故不見初相方為真成。

    則無始而有終。

    此約智說。

    三悲智合明不壞相故。

    不妨始終。

    前後諸文其例非一。

    四約稱性之談。

    則無終無始故○融斯四句無有障礙。

    欲成即念念皆成。

    常成常不成。

    無有障礙(文)。

     鈔二十三雲(無釋)。

     刊定十五雲。

    三是故善男子下。

    但談修行無有限齊。

    不答成佛。

    問。

    若爾畢竟無成。

    答。

    隻此無成方是成佛。

    意以無所得得菩提故(文)。

     花嚴經八雲(入不思議解脫經界普賢行願品)。

    善男子。

    菩薩行普入一切法皆證得故。

    普入一切刹嚴淨故。

    是故善男子。

    嚴淨一切世界盡。

    我願乃盡○善男子。

    應知菩薩發菩提心。

    所修行願所有志樂。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虛空究竟無窮盡故。

    我願究竟亦無有盡。

    法界廣大無邊際故。

    我願廣大亦無邊際。

    諸衆生界究竟無盡故。

    我願究竟亦無有盡(文)。

     疏五雲。

    善男子菩薩行普入下總結無盡。

    此同初地十無盡句。

    文中曰○曰善男子應知下。

    順明份量顯其無盡。

    是故要無齊限。

    既生等無盡。

    成佛無期。

    若曆萬行一一無限。

    總而收之。

    略有十種○十平等無限。

    心佛衆生悉皆平等。

    成與不成。

    終與不修。

    曠若虛空。

    無取舍故。

    得此十意菩提之心自然增廣。

    無有譬喻而能稱量。

    若爾此善知識都無成耶。

    因此略辨成不成義。

    勒為四句。

    一以向因緣厚薄對今無盡。

    則有始無成。

    此約悲門。

    二以稱法界發心不見初相方為真成。

    則無始有終。

    此約智說。

    三悲智合明不壞相故。

    不妨始終。

    前後諸文其例非一。

    四稱性之談。

    則無終始故○融斯四句無有障礙。

    欲成即成。

    念念常成。

    欲不成即不成。

    窮未來際故。

    念念成佛亦無成相。

    亦不住于有學之地。

    無障無礙難思境也(文)。

     花嚴經十三雲(功德花聚菩薩十行品)。

    入諸三昧無上智惠。

    寂靜觀察不二之地。

    一切衆生皆依二法(文)。

     玄六雲。

    二入諸三昧下。

    由因行圓顯理智無二。

    衆生依二者。

    舉凡顯聖。

    上來因德竟。

    同等覺位也。

    智度論第四十雲。

    複次十住菩薩與佛無有差别。

    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

    具足佛十力功德等。

    為不作佛。

    為廣度衆生故。

    乃至雲。

    是諸菩薩于餘菩薩為大。

    比于佛不能遍知。

    如月光雖大。

    于日即不現。

    解雲。

    彼約十地名十住。

    是第十地同此第十行中業用也(文)。

     疏四下·演義抄十一下·刊定記六無釋。

     智論四十雲(釋第四品)。

    釋曰○已說佛眼。

    今說佛眼所用。

    是眼無法不見不聞不知不識。

    複次有人。

    謂十住菩薩與佛無有差别。

    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

    具足佛十力功德等。

    而不作佛。

    為廣度衆生故。

    是故生疑。

    以是故說佛眼相。

    十方衆生及諸法中。

    無不見無不聞。

    是諸菩薩于餘菩薩為大。

    比于佛不能遍知。

    如月光明雖大。

    于日則不現(文)。

     問。

    終教大乘意。

    十住菩薩由惑業力可有受生義耶。

    答。

    可有受生義也。

    兩方。

    若有受生義者。

    披花嚴經處處之文。

    十住品說第四住菩薩相。

    雲舍離生死出三界。

    明法品明初發心菩薩相。

    述入菩薩離生死道。

    任此等文。

    十住菩薩由惑業力不可有受生義雲事分明也。

    若依之爾者。

    五教章中。

    判若依終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

    終教大乘意。

    十住菩薩由惑業力有受生義(見)。

    如何。

     答。

    始教地上終教地前。

    願智力劣。

    其義是同。

    故留煩惱障助願受生攝化利生也。

    故勘五教章處處解釋。

    所依身章雲。

    若于地前及始教中。

    願智力劣。

    故留煩惱。

    助願受生(文)。

    斷惑義章雲。

    然于煩惱障。

    非直不怖不修對治。

    亦乃故留助成勝行(文)。

    任此等釋。

    終教大乘意。

    十住菩薩由惑業力有受生義雲事炳然也。

    但于花嚴經處處之文者。

    為攝化利生故留煩惱障受分段身之外。

    偏由惑業力無受分段身之義故。

    雲離生死出三界欤。

     花嚴經九雲(菩提十住品)。

    爾時法惠菩薩承佛神力。

    普觀十方及諸法界。

    以偈頌曰。

    第四生貴真佛子。

    從諸賢聖正法生。

    有無諸法無所有。

    舍離生死出三界(文)。

     玄五雲。

    第四住有六頌。

    初三自分(文)。

     花嚴經十六雲(十住品)。

    爾時法惠菩薩承佛威力。

    觀察十方暨于法界。

    而說頌曰。

    第四生貴住菩薩。

    從諸聖教而出生。

    了達諸有無所有。

    超過彼法生法界(文)。

     疏三下雲。

    第四住六頌。

    初三自分(文)。

     鈔十上雲(無釋)。

     刊五雲。

    第四住中六頌。

    初三頌自分(文)。

     花嚴經十一雲(明法品)。

    佛子。

    初發心菩薩○以大莊嚴而自莊嚴。

    乘一切智乘。

    入菩薩離生道(文)。

     玄五雲。

    别中一大誓自嚴。

    二行乘果乘。

    三入于因位。

    離猶無也。

    謂至無生位道。

    餘處釋為初地位也。

    此在地前相攝故也(文)。

     花嚴經十八雲(明法品)。

    佛子。

    菩薩摩诃薩。

    初發求一切智心○具大莊嚴。

    升一切智乘。

    入菩薩正位(文)。

     疏四上雲。

    複具大莊嚴下。

    别别有七句。

    一頌德。

    即頌前莊嚴一切諸佛不共之法。

    二頌乘。

    即上已住究竟一乘道。

    三頌位。

    位不退故。

    即上已住如來平等住。

    三世諸佛家中生。

    此下晉雲離生道。

    即是頌道。

    圓教初住離生因故(文)。

     抄十下雲(無釋)。

     刊五雲。

    後六别辨。

    一大誓嚴心。

    二乘無礙法界智乘。

    三得住不退(文)。

     五教章下雲(修行所依身)。

    若依終教。

    地前留惑受分段身。

    于初地中。

    永斷一切煩惱使種。

    亦不分彼分别俱生。

    所知障中。

    亦斷一分粗品正使。

    是故地上受變易身至金剛位。

    餘義如下斷惑中說。

    問。

    若于地上不留煩惱。

    雲何大悲同事攝生。

    答。

    若于地前及始教中。

    願智力劣故。

    留煩惱助願受生。

    今此不爾。

    願智恒勝故自在同生(文)。

     又雲(斷惑分齊)。

    若依終教○其菩薩人。

    于二障中不分俱生及分别。

    但有正使及習氣。

    地前伏使現。

    初地斷使種。

    地上除習氣。

    佛地究竟淨。

    然彼地前三賢位中。

    初即不堕二乘地故。

    于煩惱障自在能斷。

    留故不斷。

    為除智障等故。

    是故梁攝論雲。

    十解以去得出世淨心。

    又雲。

    十解以上名聖人。

    不堕二乘地。

    仁王經雲。

    地前得人空而不取證等。

    又起信論。

    得小分見法身作八相等。

    皆此義也。

    以此菩薩唯怖智障故。

    修唯識真如觀等。

    伏斷彼障。

    然于煩惱障。

    非直不怖不修對治。

    亦乃故留。

    助成勝行。

     建治元年(乙亥)十月二十二日(酉時)于笠置寺般若院之連房抄之畢自去春三月十七日于東大寺尊勝院以探玄記第五卷為死文勤修三十講畢自同二十三日雖始當卷抄出老耄過法病患侵身之間至于秋比不終其功之處同八月四日夜多年同宿兒童力命丸于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遇災難無過被殺害之間戀暮之悲淚洇袂追修之作善銘肝之餘同九日曉忽出南都中院葬籠當山此砌日日修追福之善根念念祈已者之菩提之隙悲其功之不終淚底所染筆也願以此微功并資彼得脫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

     (年齡七十四夏臘六十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