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香薰抄第五

首頁
    菩薩善友所攝。

    三者起大悲心。

    四者生死苦難行苦。

    如是久遠無量諸惡。

    于此衆苦心不怖畏○雲何四力。

    一者自力。

    二者他力。

    三者因力。

    四者方便力。

    菩薩自力發菩提心。

    是名自力。

    因他發心。

    是名他力。

    先習大乘相應善根。

    今少見佛及諸菩薩。

    或少聞歎說則便發心。

    是名因力。

    于現世中近善知識。

    聞其說法能修衆善。

    是名方便力。

    菩薩以四緣·四因·自力·因力發菩提心者。

    堅固不動決定究竟。

    他力·方便力而發心者。

    不堅固動轉不定(文)。

     義記一上雲。

    初章門中。

    因緣及力有何差别。

    望彼發心疏而助發。

    說之為緣。

    親而能起。

    說之為因。

    因緣互強。

    說之為力下廣釋中。

    先解四緣。

    雲何四緣。

    牒問起發。

    下廣釋之四中。

    前二緣于菩提。

    後之二種緣于衆生。

    就前二中。

    初緣佛僧。

    後一緣法○就後二中。

    初緣衆生具足諸苦。

    後緣衆生無第一義樂○就釋因中。

    初問起發。

    次列其名。

    四中前二是自分行。

    後之二種是勝進心。

    于中各分自利利他故有四種。

    種性具者。

    是性種性自利行也。

    諸佛菩薩善友攝者。

    是習種性利他行也。

    種性菩薩為物善友。

    善友德成入佛菩薩友數中。

    名善友攝。

    非謂為他善友化故善友攝。

    就後二中。

    初起悲者利他心也。

    第四不怖是其堅心自利意也○下釋力中。

    初問起發。

    次列四名。

    言自力者。

    久習性成一向自力發菩提心。

    不由他也。

    言他力者。

    自無善意。

    一向由他而發心也。

    言因力。

    者先習善因。

    今藉少緣。

    緣弱因強故曰因力。

    方便力者。

    過有微因。

    現藉強緣。

    方便之力方能發心。

    名方便力。

    下廣釋之。

    自力他力相顯可知。

    解因力中。

    先習大乘相應善根。

    藉過強因。

    今少見下。

    現藉少緣。

    今少見佛。

    見佛寶也。

    及諸菩薩。

    見僧寶也。

    或聞贊說。

    聞法寶也。

    是名下結。

    釋方便中。

    初釋後結。

    言于現世近善智識聞其說法者。

    自于現在造緣方便而發心也。

    然此實藉過去微因。

    文略不論。

    上來第二次第廣釋因緣及力。

    自下第三結退不退。

    先結不退。

    後結其退。

    不退有二。

    一因緣齊等而發心者。

    堅固不退。

    二因強緣弱亦得不退。

    今言菩薩四緣四因發菩提者。

    即是第一緣等也。

    自力因力發菩提心者。

    即是第二因強緣弱。

    如此發心堅固不退下。

    結退義。

    于中有二。

    一就前二力結明其退。

    二舉無因釋成退義。

    退有二種。

    一無因故退。

    二因弱故退。

    今言他力而發心者。

    即是第一無因故退。

    方便發者。

    即是第二因弱故退(文)。

     瑜伽論三十五雲(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初發心品)。

    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

    雲何四緣。

    謂善男子或善女人。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

    或從可信聞如是身。

    既見聞已便作是念。

    無上菩提具大威德。

    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

    由此見聞增上力故。

    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一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

    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

    而聞宣說依于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經。

    聞已深信。

    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

    于如來智深生信解。

    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

    是名第二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

    雖不聽聞如上正法。

    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将欲滅沒。

    見是事已便作是念。

    菩薩藏法久住于世。

    能滅無量衆生大苦。

    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

    為滅無量衆生大苦。

    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

    于如來智深生信解。

    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

    是名第三初發心緣。

    或有一類。

    雖不觀見正法欲滅。

    而于末劫末世末時。

    見諸濁惡衆生身心十随煩惱之所惱亂。

    謂多愚癡多無慚愧。

    多諸悭嫉多諸憂苦。

    多諸粗重多諸煩惱。

    多諸惡行多諸放逸。

    多諸懈怠多諸不信。

    見是事已便作是念。

    大濁世于今正起。

    諸随煩惱所惱亂時。

    能發不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

    尚難可得。

    況于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

    我當應發大菩提心。

    令此惡世無量之有情随學于我起菩提願。

    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

    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四初發心緣。

    雲何四因。

    謂諸菩薩種性具足。

    是名第一初發心因。

    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

    是名第二初發心因。

    又諸菩薩于諸衆生多起悲心。

    是名第三初發心因。

    又諸菩薩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無有怯畏。

    是名第四初發心因○雲何四力。

    一者自力。

    二者他力。

    三者因力。

    四者加行力。

    謂諸菩薩由自功力。

    能于無上正等菩提。

    深生愛樂。

    是名第一初發心力。

    又諸菩薩由他功力。

    能于無上正等菩提。

    深生愛樂。

    是名第二初發心力。

    又諸菩薩宿習大乘相應善法。

    今暫得見諸佛菩薩。

    或暫得聞稱揚贊美。

    即能速疾發菩提心。

    況睹神力聞其正法。

    是名第三初發心力。

    又諸菩薩于現法中。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谛思惟等。

    長時修習種種善法。

    由此加行發菩提心。

    是名第四初發心力。

    若諸菩薩依上總别四緣四因。

    或由自力或由因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堅固無動。

    或由他力或加行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文)。

     略纂十雲。

    論雲四緣四因四力者。

    緣疏因親。

    力為助伴。

    通明緣因二種。

    故有三别。

    論雲十随煩惱者。

    即下十種多字是也。

    其間憂苦惡行等。

    是随煩惱者。

    随他煩惱生故。

    名随煩惱。

    非體是煩惱。

    從多為名。

    名随煩惱。

    體非是也。

    在随煩惱門收。

    名随煩惱。

    論解四因中。

    第二因雲。

    賴佛菩薩善友攝受。

    與前四緣中第一緣何别彼緣中但見作神通。

    未攝受教誨。

    今教誨是親故。

    是因也。

    見作神變。

    疏不教誨故。

    是緣也。

    故二有别。

    因中第三。

    于諸衆生多起悲心。

    與緣中第四末劫時等救度衆生何異者。

    緣中但自創發心令他發心。

    因中代他受苦等。

    是親故因也○論曰。

    若諸菩薩依上總别四因四緣。

    或由自力。

    或由因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堅固無動。

    或由他力。

    或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者。

    此中意明。

    前四因四緣中。

    若别依一因一緣。

    或總由四因四緣而發心者。

    于四力中。

    且依二力。

    謂自·因力。

    此二力中。

    或别依一力。

    或總依此二力而發心者。

    此皆堅固不動。

    若别依他力及加行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此不堅固亦非無動。

    若斯四緣中。

    初緣是世佛菩薩等。

    今此文者。

    别依總依。

    皆堅固不動。

    他力亦是。

    謂佛菩薩等他。

    即在不堅固非無動中收。

    此何相違。

    述曰不然。

    他力者。

    謂王及有力者。

    逼令發心。

    非如見佛菩薩。

    見佛菩薩自發心。

    在緣中收故不動。

    為他逼發心。

    是他力故動收。

    又加行力是不堅固非無動收。

    如因中第二因。

    善友攝受是堅固不動收。

    此何意也。

    述曰非也。

    善友攝受。

    是見菩薩教行行等所遇之緣。

    勝人加行力中雖遇友。

    乃世間之善士非如菩薩。

    故有别也。

    又義。

    且約一義。

    此中判為堅固不動等。

    如實義者。

    緣因中有動不堅固者。

    他加行力中有不動等者。

    且約一義别故。

    為此論也(文)。

     遁倫記八雲。

    自下第二明發心因緣。

    景雲。

    四緣是疏。

    四因是親。

    即此因緣和合有勢用故名四力。

    基又雲。

    緣疏因親力為助伴。

    通明因緣二種故有三别。

    四緣之中。

    初緣即由見佛僧神變增盛所以發心。

    于中有四。

    一見聞佛僧希有神變。

    二由見聞故便即興念。

    三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四由信解是故發心。

    言安住者。

    即是其佛。

    修行者。

    謂諸菩薩。

    第二緣由聞依菩薩故所說正法深信發心。

    即複有四。

    一聞正法。

    二聞已于教生信。

    三由前二故于佛智慧深生信解。

    四為得佛智是故發心。

    第三緣由見正法将滅所以以發心。

    即複有四。

    初見菩薩法藏将滅。

    二因見興念起護法心。

    三于佛智深生信解。

    四為得佛智所以發心。

    第四緣由睹衆生為五渴所遍。

    于中導引令他學我所以發心。

    即複有四。

    初明于劫末時見諸衆生煩惱纏逼。

    二因事興念起引導心。

    三于菩提深生信解。

    四因信解是故發心。

    十随煩惱者。

    即下十種多字是也。

    若依舊論。

    第四名苦惱。

    第五名穢污。

    餘之八名新舊無異。

    其中初一是無明。

    第四是受。

    第五者景雲。

    但是無堪能不調柔性。

    測雲。

    依此瑜伽上下文。

    多以煩惱種子為體。

    或可。

    上來諸惑皆有無堪任性義。

    即是粗重。

    第七惡業。

    餘有六種。

    是煩惱。

    彼餘九種根本煩惱餘随煩惱并在多諸煩惱中攝基雲。

    憂苦惡行等是随煩惱者。

    以随他煩惱生故名随煩惱。

    非體是煩惱。

    又從多為名。

    名随煩惱。

    體非是也。

    在随惱門收。

    名随煩惱。

    次明四因。

    初問次答。

    中先列後解。

    前中第一種姓具足。

    第二賴友攝受。

    第三多起悲心。

    上雲發心是悲等流。

    第四于苦無怯。

    問曰。

    前四緣中。

    第一見佛菩薩神變為緣。

    今明第二賴友攝受即說為因。

    何差别耶。

    景解。

    前者直睹神變所以為緣。

    今者為佛攝受發生聞慧為發心因。

    基雲。

    彼緣中但見作神通未攝受教誨。

    今教誨是親故是因也。

    見作神變是疏不發誨故是緣也。

    故二有别。

    又因中第三于諸衆生多起悲心。

    與緣中第四末劫時等救度衆生何異者。

    緣中但自創發心令他發心。

    因中代他受苦等是親故因也○下明四力。

    初一自力。

    自力勢多假外緣少。

    第二他力。

    多假外緣自力微少。

    此之二種由現在力未曾宿習。

    第三因力。

    宿習大乘善法者。

    由宿習力暫見佛等即能發心。

    名為因力。

    第四由于現法長時修習種種善法發菩提心。

    名加行力。

    第三就前緣因力等辨退不退中二。

    初就緣因力辨退不退。

    後辨四因令退。

    言若諸菩薩依上總别四緣四因等乃至亦非無動者。

    基公解雲。

    此中意明。

    若前四因四緣中。

    若别依一因一緣。

    或總由四因緣而發心者。

    于四力中。

    但依二力。

    謂自·因力。

    此二力中。

    或别依一力。

    或總依此二力而發心者。

    此皆堅因不動。

    若别依他力及加行。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此不堅固亦非無動。

    若勘四緣中。

    初緣是遇佛菩薩等。

    今此文者别依總依皆堅固不動。

    他力亦是謂佛菩薩。

    他即在不堅固非無動中收。

    此何相違。

    述曰不然。

    他力者。

    謂王及有力者逼令發心。

    非如見佛菩薩菩薩。

    見佛菩薩是自發心。

    此自發心在緣中收。

    故不動。

    為他逼發心。

    是他力故動中收。

    又加行力是不堅固非無動收。

    如因中第二因善友攝受是堅固不動收。

    此何意也。

    述曰非也。

    善友攝受是見菩薩教行行等所遇之勝緣。

    釋加行中。

    小雖遇友。

    乃世間之善士非如菩薩。

    故有别也。

    又義。

    且約一義。

    此中判為堅固不動等。

    如實者。

    緣因中有動不堅固者。

    他加行中有不動等者。

    且約一義别為此論也(文)。

     十住毗婆娑論三雲(發菩提心品)。

    問曰。

    初發心是諸願根本。

    雲何為初發心。

    答曰。

    初發菩提心。

    或三四因緣。

    衆生初發菩提心。

    或以三因緣。

    或以四因緣。

    如是和合有七因緣。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問曰。

    何等為七。

    答曰。

    一者諸如來。

    令發菩提心。

    二見法欲壞。

    守護故發心。

    三于衆生中。

    大悲而發心。

    四或有菩薩。

    教發菩提心。

    五見菩薩行。

    亦随而發心。

    或因布施已。

    而發菩提心。

    或見佛身相。

    歡喜而發心。

    以是七因緣。

    而發菩提心。

    佛令發菩提心者。

    佛以佛眼觀衆生。

    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人者。

    佛教令發心。

    作是言。

    善男子來。

    今可發心當度苦惱衆生。

    或複有人生在惡世。

    見法欲壞。

    為守護故發心作是念。

    咄哉從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來。

    唯有一人。

    二處行出三界。

    四聖谛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