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
國名平等○龍種上佛于彼世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
既雲得無上正等正覺。
豈非果位成道哉。
加之光宅法華疏(二)雲。
若實論。
文殊是往古諸佛龍種如來。
今既迹居釋迦弟子。
那得灼然分别決判(文)嘉祥法花義疏(一)雲。
又文殊具三世佛。
過去為龍種尊。
現在為摩尼寶積(文)。
妙樂法華疏記中。
或釋文句或齊法王之文雲。
如文殊。
本是龍種上尊王佛(文)。
或明文殊本迹二門之相雲。
又如楞嚴經。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
号龍種上尊王。
亦文殊是(文)。
案此等諸宗人師解釋意。
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
果位成道雲事炳然也。
但于智論問答之文者。
本門之談實雖久成佛。
迹門之前今示菩薩形故。
且據此迹化門。
說未得佛道之旨。
顯分證成佛之相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東方過十佛刹微塵數國有世界。
名金色。
佛号不動智。
有菩薩。
字文殊師利(文)。
玄四雲。
三明師資者。
依放缽經。
昔為釋迦師。
此經雲。
是三世諸佛之母。
一切菩薩之師。
四明位者。
若約因。
是十地菩薩。
以常住首楞嚴三昧故。
若約果。
依首楞嚴經。
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
号龍種上(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
承佛威力。
普觀一切菩薩衆會。
而作是言(文)。
疏三上雲。
道成先劫已。
稱龍種尊王。
現證菩提。
複曰摩尼寶積。
寔為三世佛母。
豈獨釋迦之師。
影響而來。
一切鹹見。
故其說也(文)。
鈔七下雲。
言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等者。
此下别明豎窮略示一二也。
先劫即過去。
名龍種上尊王佛。
智度論十二。
具引首楞嚴三昧經說。
名龍種上尊王。
經文但名龍種上佛。
即譯人廣略耳。
五十三佛名中。
亦名龍種上尊王。
其首楞嚴三昧經有三卷。
即當下卷。
因文殊廣說首楞嚴三昧境界竟。
爾時長老摩诃迦葉白佛言。
世尊。
我謂文殊法王子。
曾于先世已作佛事。
現坐道場轉于法輪。
示諸衆生入大滅度。
佛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迦葉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
号龍種上如來應正遍知(雲雲)。
于此世界南方。
過于千佛國土。
國名平等。
無有山河沙礫瓦石丘陵堆阜。
地平如掌。
生柔軟草。
如迦陵伽。
龍種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轉法輪教化成就七十億數諸菩薩衆(雲雲)。
佛壽四百四十萬歲。
下取意引。
入涅槃後起三十六億塔。
法住十萬歲。
記智明菩薩次當作佛。
下結會雲。
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
豈異人乎。
即文殊法王子是。
次言現證菩提複曰摩尼寶積者。
即鴦崛摩羅經。
此經有四卷。
事出第四。
初卷中明。
舍衛城北有村。
名薩那。
有一貧窮婆羅門女。
名跋陀羅女。
生一子。
名一切世間現。
少失其父。
厥年十二。
聽明辯慧。
複有異村。
名頗羅诃私。
有一舊住婆羅門師。
名摩尼跋陀羅。
下取意引。
世間現從其受學。
師受王請留其守舍。
師婦年少。
染心逼之。
世間現不受。
其師婦自慚毀害。
師婦言。
世間現強逼。
師言。
汝已為惡。
當殺千人。
可滅汝罪。
即刹千人。
還歸見師。
師怪其存。
又令殺千人。
各取一指作鬘冠首。
唯缺一人。
母為送食。
便欲害母。
世尊現前。
舍母趣佛。
為佛所降。
廣顯深妙。
第四末。
波斯匿王嚴四兵至欲讨。
鴦崛來至佛所。
佛示鴦崛。
後發其迹雲。
大王。
南方去此過六十二恒河沙刹有國。
名一切寶莊嚴。
佛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
下取意引。
壽命無量。
國土莊嚴淨。
純說一乘。
即鴦崛是。
由前文殊廣與對揚。
後顯文殊之迹雲。
大王。
此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國。
名常喜。
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
純一大乘無餘乘名。
即文殊師利是。
故雲現證菩提複曰摩尼寶積。
蓋言略耳。
下顯師及師婦鴦崛之母三人皆是如來化現耳。
上略舉過現。
不說未來成佛者。
未來成佛現即是因。
非殊勝故。
疏略不顯。
若欲說者。
即大寶積文殊會中說。
于未來成佛。
号普見如來。
以恒河沙界莊嚴為一佛國。
以安養世界莊嚴比之。
析毛滴海不可為喻。
其中衆生具三十二相。
天眼無礙。
鏡照十方。
不聞老病死苦。
但出佛法僧聲。
若人欲見。
應念便睹。
不待解釋。
疑網皆除。
聞名得最上善利。
聆記為面見諸佛等。
疏寔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者。
結其實德。
故七十九經雲。
文殊師利所有大願。
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
善男子。
文殊師利其行廣大。
其願無邊。
出生一切菩薩功德。
無有休息。
善男子。
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
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
教化成就一切衆生等。
佛名經說。
過去無量恒河沙佛。
皆是文殊教令發心。
然猶帶疑故今顯實。
實為一切佛母。
不可窮其始末。
豈獨釋迦之師者。
即前所引處胎經雲。
昔為能仁師。
今為佛弟子。
二尊不并立。
故我為菩薩。
則法花九世祖師。
亦帶方便住首楞嚴三昧。
亦是迹中故。
弛張乎權實之場。
瑩徹乎真如之際。
住諸佛不思議之境。
豈可語其始終。
無言強言為三世之佛母耳。
疏影響而來一切鹹見故其說也者。
結也。
影響顯非實因也(文)。
大乘義章十四雲(三乘共地義)。
問曰。
菩薩行後二地義則可知。
以何義故。
行前八地。
釋有兩義。
一就自行以論。
自所行中粗近之者相同二乘故曰通行。
二就外化以釋。
為化衆生故現行之故。
天女雲。
以聲聞法化衆生故。
我為聲聞。
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