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一文雲。
自亦同等者。
第一重盡。
如餘廣略論文者。
第十重盡也。
即文中。
第十重已雲唯有能觀心在等故也。
于此二說中。
于第一重雖盡所觀境不盡能觀。
至第十重盡能觀心。
是又為便宜。
即至第十重應作是觀。
我今于十方盡虛空所有諸境。
皆無不觀照(即十明論所說還從定起者。
指此觀智也)彼諸境皆因緣所生。
本自不生。
無體無相。
即同虛空界。
我心亦無體無相。
本自不生。
同虛空界。
然虛空者諸色際限。
猶為色被障礙。
即無虛空自相。
本自不生。
即法空性也。
于此心境寂滅理中信智決定。
即發心住入心也。
行者至此即得好相。
可令與修多羅合。
若精進修之者。
在自心自可明記而已。
但如真言宗梵字觀等者。
初令觀一字。
又加二字。
串習以後加數字。
如此初心先觀一世界。
乃至經數日後加第二重。
串習以後滿十重。
乃至觀能觀心。
如此勤修者。
随于一重觀事理。
為初學随宜也。
但當今末代。
不值行門智識。
但恃教理知方法。
依信智起修行。
是故若守一重雖經數日。
恐觀行難熟。
不涉十重者。
至第十重盡事理觀。
亦以為随宜也。
如彼真言宗梵字觀等。
本書中雖作前說。
學者未必用漸加之方便也。
是故二門俱可随意樂也。
問曰。
此觀門中。
何處有起二空觀智文耶。
答。
盡彼心想。
豈非二空耶。
然又以二空為入門。
即如十明論雲以此空慧觀察世間一切衆生及以國土。
皆如幻化。
無有體相等(雲雲)又如廣論第二十五雲。
無盡大千世界總佛境界(等雲雲)解曰。
言大千界者。
即舉所依兼能依。
是故雲佛境界者。
人法二空理。
乃至依二空故十十無盡。
主伴具足。
帝網無盡。
因陀羅網境界義顯現。
深思可見也。
問曰。
觀足下光明者。
可觀其佛身耶。
答。
然也。
先可觀佛身。
其方法者。
先于行者前可觀寶座。
座上可觀佛體。
問曰。
其寶座形貌分量。
何可觀之耶。
答。
如廣論第十雲。
二陳座高廣者。
經但言高廣。
不言量數。
今以例比之。
如下十住位中帝釋天宮佛座。
高十千層級。
十行位中夜摩天宮佛座。
高百萬層級。
十回向住中兜率天宮佛座。
高百萬億層級。
高廣随位各各稱。
以次類之。
十地之位。
他化天宮。
其座高億萬億層級。
彼天宮已超化樂。
故第三禅中說十一地。
又超二天倍倍更高。
十地品不言佛座層級高廣之量也(雲雲)今準釋此義。
可觀五層座。
積集五位修行故。
如同下文雲。
以實而論。
佛座高廣無有決定大小高下可得(雲雲)高八尺。
廣七尺。
如次表七覺·八正也。
其形相如經說。
摩尼為台。
蓮華為網。
清淨妙寶以為其輪。
衆色雜華而作璎珞。
摩尼光雲互相照耀等(雲雲)次于寶座上可觀毗盧舍那像。
其形者。
一乘教主戴着花冠璎珞莊嚴等身量也。
其手印者。
可依唐本善知識中尊圖。
屈二肘近身。
以二腕向外。
以二大指撚二中指甲初分。
餘六指舒屈如承物勢。
是則說法印也。
或如常說法印可觀之眷屬菩薩等。
可任意樂。
其中殊普賢·文殊。
或可加觀音·彌勒。
何者。
廣論三聖義中。
說行者成佛三聖。
雲文殊·普賢·彌勒。
又說大悲行三聖。
雲文殊·普賢·觀音。
出已成果三聖。
雲文殊·普賢·毗盧等故也。
或五十五善知識等。
可任其意樂。
或好廣觀者可觀普光明殿等。
廣略可任意樂也。
問曰。
入堂坐禅外。
常懸心修之時。
十重觀必雖不盡。
有修行義耶。
答。
餘時唯廣略可任意樂。
若欲略者。
唯觀一世界佛光。
可令遍滿一世界盡心分别。
不盡十重無過。
又可修其中法界觀等也。
又常可誦光明覺品也。
問曰。
此三昧觀。
通玄論主外。
又有祖師所說乎。
答。
香象大師華嚴傳第四雲。
解脫禅師居五台西南之足佛光山。
立佛光精舍。
依之綜習。
脫常誦法華。
又每讀華嚴。
曉夜無辍。
後依華嚴作佛光觀。
屢往中台東南華園北古大孚寺。
求文殊師利。
再三得見。
初則禮已尋失。
後則親承言誨。
告脫雲。
汝今何頂禮于我。
可自悔啧。
必悟解耳。
脫敬承聖旨。
因自求乃悟無生兼頂法華。
遂懈茲獨善。
思懷廣濟。
祈誠大覺請證。
此心乃感諸佛。
見說偈曰。
諸佛寂滅甚深法。
廣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開曉此法眼。
一切諸佛皆随喜。
脫更問空中。
寂滅之法若為可說得教人耶。
諸佛即隐。
但有聲告曰。
方便智為燈。
照見心境界。
究竟真實法。
一切無所見(廣文可見)又釋明曜師事解脫禅師。
依脫禅師習佛光觀。
嘗絕粒随脫往大孚寺。
祈請文殊師利到華園北。
遇一大德。
客眼異常。
從王子燒身谷出。
徐徐直進。
至大孚寺東佛堂南。
将欲東趣。
曜欣躍戰懼。
肘步而前望。
親承接足。
盡其誡敬。
未至數尺而忽失之。
悲慨良久。
彌增勤勵(雲雲)如論雲。
若不作此寶色光明觀。
不成一切普賢願海神通道力。
諸佛大用皆悉不成(文)明知千古同規。
萬聖所遊之大道也。
經中所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即自開解。
不由他悟者。
即此觀所得也。
餘入堂修觀律儀。
并四儀用心。
調息調心方法等。
如自他宗禅門修證義說。
恐煩不别出之也。
華嚴佛光三昧觀秘寶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