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抄中卷

首頁
    十二。

    師雲。

    微細相容者。

    于微細在三種。

    一能含微細者。

    一塵微細雲也。

    二所含微細者。

    此一塵中。

    諸刹塵皆微細。

    尚一塵内不遍足也。

    一塵中諸刹不同微細雲非也。

    能含微細一塵尚廣博。

    所含諸刹塵等。

    能含一塵處遍也。

    是故雲微細欤。

    三如此能含所含微細。

    最極微細非滅智所及。

    是故難知雲微細也。

     二十三。

    問。

    今微細相容者。

    又上一多相容。

    如何異耶答。

    上一多相容具有四句。

    一一入一切。

    二一切入一。

    三一切入一切。

    四一入一也。

    此門更取入一義。

    今塵門取微細義故也。

    是故第二句一切入一一句取也。

    不取餘三句欤。

    前一多義。

    必四句共取之。

    但取入一義計也。

     二十四。

    問。

    今微細門。

    上同時具足門。

    如何異耶答。

    上同時具足者。

    立義十義。

    及解釋十玄等。

    皆同時具足故。

    是諸門總也。

    今當門建立。

    立義十門于。

    且論同時義也。

    是故此門即該具。

    上同時門通即入。

    今是相入中于。

    論四句中第二一切入一限一句故。

    兩門不同。

    置不可論之也。

     二十五。

    問。

    今章雲。

    此經雲。

    菩薩于一念中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近等。

    今此文者。

    是指何經文乎答。

    兩處在此文。

    一十回品之中。

    微細處說。

    文全同今所引也。

    二離世間品。

    母胎十相說文。

    互全同今文。

    任意可取之也。

    但微細處說經文說相。

    順當門建立欤。

     二十六。

    問。

    今此微細門者。

    同異二門中何耶答。

    宗家綱目中。

    約同體相入。

    有微細門雲義在之。

    玄記中以異體相入義。

    攝同體相入之義。

    故有微細門也。

    旨歸中約異體相入義。

    論微細門也。

    指事舉此三義。

    問答抄引之。

    可見之。

     第六秘密隐顯俱成門已下 二十七。

    問。

    當門隐顯義者。

    同異即入四義中何耶答。

    一義雲。

    可通同異即入四義欤。

    其故妙三雲。

    至相十玄雲。

    猶如十錢。

    一即十時。

    一即顯。

    二三至十即名為隐此釋意先約相即一義見。

    加之旨歸中雲。

    異體相是釋故。

    同約相即論之為本。

    同異中以異體即。

    可為正也。

    雖爾。

    以同體相即論隐顯以相入門談顯。

    不可有相違欤。

    探玄記中在三釋。

    彼第一釋。

    以相入釋隐顯也。

    疏一上釋。

    第一釋意。

    以異體相即論隐顯義也。

    是兩師不同欤。

    後二釋兩師又一同也。

    所诠通同異即入四義事。

    諸釋自符合也。

    探玄記一本雲。

    由一攝多時為顯。

    令一入多為隐。

    多攝一入亦爾。

    又就用相入為顯。

    令就體相即為隐。

    即顯入隐亦然。

    又異門即入為顯。

    令同體為隐。

    同顯異隐亦爾。

    疏一上雲。

    異體相即具隐顯門。

    又就用相入為顯。

    令就體相即為隐。

    即顯入隐亦爾。

    又異門即入為顯。

    令同體即入為隐。

    同顯異隐亦爾已上兩師後兩釋文無不同也。

     二十八。

    問。

    隐顯門意。

    一多相望說之欤。

    又于一法上論之欤。

    如何答。

    師雲。

    若約一多論之者。

    亂上即入義故。

    于一法上可論之欤。

    是以刊定師釋雲。

    但一法上而有隐顯(文)此意欤尋雲。

    于一法上。

    論隐顯之義如何答。

    若一為能即時是隐。

    他是顯義也。

    此一隐他顯位。

    即同時他為能即。

    是隐一為所即。

    是顯義也。

    如此相對時。

    于一上論隐顯義故。

    取一上隐顯義。

    為當門隐顯也他上所論隐顯。

    是一上為成有隐顯故。

    于他且釋隐顯也。

    意取一之上隐顯之義也諸釋中。

    一他相望釋隐顯義意。

    取一法上隐顯之義欤。

    留意可見之。

    已上師主講說也。

     二十九。

    問。

    設三乘教心。

    初地已上菩薩。

    分身化往。

    此方入正受。

    他方從三昧起義。

    何遮之耶。

    若爾者。

    何必以之為奇特乎答。

    今宗意即不爾。

    一約處。

    一處諸土圓融。

    此處即他所也。

    是故業用神力所作非。

    二若約佛者。

    十佛不分異。

    互非一佛故。

    一佛本多佛也。

    亦是暫時業用之義非。

    三約身。

    四約時等。

    如此義更非三乘教說也。

    于此等四義。

    皆以能成之義。

    可作隐顯之義也。

     三十。

    問。

    當門建立。

    若以異體相即為本。

    今章入正受等文證似相入之一義。

    如何答。

    師雲。

    今入正受等者。

    三昧出入之人也。

    是相入之人非也。

     三十一。

    問。

    今章雲。

    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正覺等文。

    起信等初住八相義。

    如何不同耶。

    答。

    師雲。

    起信論所說初住八相。

    諸位圓融義非。

    屬暫時定力功故。

    同時具足等義無之。

    是以今經雲。

    十方世界中。

    念念○成正覺等說。

    談諸位相即義故也尋雲。

    妙樂大師。

    起信華嚴經論中說初住成正覺義判。

    若爾者彼師意此經論全一同可得心也答。

    設彼師意也。

    實義變化經論之不同不辨非。

    隻正覺言等故。

    如此釋欤。

    又他宗人師解釋。

    不可緻苦勞也。

    師雲。

    驚彼師釋。

    廣尋經論說。

    初住正覺義。

    此經論限也(為言)。

     三十二。

    問。

    現前授記。

    不現前授記者。

    即是隐顯相即之玄門正義欤答。

    師雲。

    又如佛為諸菩薩○等者。

    是現前不現前之相同隐顯義故。

    引餘教通相之義。

    玄門隐顯相即義釋計也。

    是故。

    今章又如佛為已下文例顯也。

     三十三。

    問。

    今章秘密隐顯者。

    秘密言通隐顯欤。

    以隐一義名秘密欤。

    答。

    師雲。

    今題所表秘密言。

    通隐顯義也。

    是隐顯同時相即義。

    非秘密一乘深義者難成也。

    即是甚深秘密義也。

    次或隐即秘密。

    顯即顯著釋。

    或不現前秘密○第一錢中十錢名為顯了。

    第二錢望第一錢中十即為秘密釋事。

    非甚深秘密義也。

    是隐沒義名秘密也。

    爾者秘密言通可有二釋。

    随今章在二意。

    初釋正受及起定同時秘密成矣或秘密言通隐顯條勿論也。

    次隐即秘密義。

    如上所引(已上師主正義也)一義雲。

    今随所表秘密言。

    不通隐顯義也。

    隐一義取可名秘密也。

    若爾者。

    今題名秘密隐顯俱成門可訓也。

    是故今章第一錢為顯了。

    第二錢為秘密雲解釋。

    正當門所為釋也。

    是故秘密隐三字。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