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千界為一佛土。
是常途經論所明通相也問。
依何道理。
各名性海種等乎答。
師雲。
性者積成義也。
以先大千界。
積成故也。
若望彼世界海義者。
所依因義也。
是故雲性欤。
又依彼所依因所成世界深廣如海。
是故雲世界海也。
次世界種者。
可尋之問。
章雲。
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文)又唯者。
是有釋欤答。
不然。
重結上釋也。
意上五重世界約同類須彌界建立世界。
說佛土故。
不望樹形等異類世界之義結釋也問。
章雲。
或有說此已下文意如何答。
師雲。
于圓教中出二師義也。
所诠上約土顯實土。
今約佛顯實報身。
即是今或有說此已下文。
此意問。
國土海者。
自證土欤答。
師雲。
章主意國土海者自證土。
世界海者化地土也。
清涼意國土海雲。
即是化他之土釋也爾者。
因分土可得心也(為言)。
兩祖祖意各别也尋雲。
如第二會初說者。
指何處乎答。
師雲。
第二會中。
二十一種功德說指之欤。
七十三。
問。
十重世界海者。
于三千界外建立之欤。
于三千界内建立之欤答。
實不可離三界内也尋雲。
若爾者。
如何今章雲。
二于三千界外。
有十重世界海釋乎答。
師雲。
此十重三千界外雲業系離故也問。
蓮華藏者如何答。
師雲。
第八識中如來藏也。
總華藏世界八識三品等配釋事解釋委也。
可勘之。
華藏世界品欤。
師雲。
大疏抄中在之問。
十重世界莊嚴具不同也寬狹不同欤答。
一義雲。
十重是莊嚴具不同也。
非寬狹不同至相釋在之。
一義雲。
寬狹不同也。
以之論十重也問。
章雲。
又如一類世界。
乃至。
一切衆生形世界等(文)此世界形相如何答。
俱在兩釋。
一以樹為世界。
樹中蟲以此樹為世界。
二别樹形世界在也。
乃至衆生形雲。
一以衆生為世界。
身中蟲以衆生為世界。
二别衆生形世界在之問。
此世界海付分三重不同事隻一世界中粗細約分之欤。
夕别實此三類望别類世界分之欤答。
師雲。
付此不審。
伺諸之解釋。
諸釋更此簡别無。
今章釋雲。
仍此三位本末圓融相收無礙。
何以故。
以随一世界即約粗細有此三故彼覽此釋。
更年來疑開發。
後學者仰信此釋。
可覺悟之。
然者如此三位。
于一類世界上。
約粗細不同論三位雲事。
解釋誠明也問。
此三重機見分粗細欤答。
可然欤尋雲。
若爾者。
以三生得入之機類。
如次可配當三位世界海欤答。
可得心欤。
諸餘雜類世界感見類。
是付見聞機論之。
十重世界感見。
付解行機論之。
第一蓮華藏者莊嚴世界海。
付第三生果海得入機見論之得心不可相違欤。
可尋之問。
今世界海三重約粗細不同論之得心者。
抑上國土海。
離此三位别立不可說土欤答。
私雲。
不可然。
隻上世界海中三位。
若智相應皆是果海不可說土故。
是雲國土海也。
若此證相應土機教相應。
于此相應處立世界海三位也。
第十佛身開合已下
七十四。
問。
章文雲。
或唯妙智為法身爾者。
直以智為法身者。
自受用如何異乎答。
師雲。
自受用者。
酬因位功德邊談故。
以修智邊為自受用也。
今智法身之時。
不取修智邊。
本覺智直為法身故。
同以智為法身義。
似無不同。
于智分本有修生故。
不同也就中。
今章更雲修智同本。
誠是一向妙覺。
學者智解為令開發。
祖師此句顯欤。
能能可案心也尋雲。
上以本覺智故由。
修智同本義不同欤。
如何答。
不然。
是二問俱一義轉釋意欤。
上釋一向雲。
本覺智者似不取修智同本義。
是故設修智也同本義皆取可為法身也(為言)此法身本有智體。
更絕古今相故。
是無始無終智體也。
然自受用始覺淨法。
即有始無終義。
酬因位功德故也。
七十五。
問。
金光明經。
以四智為能攝。
攝三身文義。
未勘之。
抑指何文乎答。
師雲。
彼經一者法身。
二者應身。
三者化身說畢。
還第一法身釋時。
雲唯有如如及如如智名為法身準知彼經意。
以智為法身之義。
不遮之。
若爾者。
以智為法身。
豈非大圓鏡智乎。
若是大圓鏡智者。
此鏡智攝法身之義。
道理分明也。
更大圓鏡智攝法身義。
文義俱在之。
以之準知餘三智攝餘身事。
其文雖不分明。
義必餘智攝餘身道理其為必然也。
其上諸經論中餘三智。
攝餘二身文理顯然也。
是故如來金言故。
常途隻圓鏡智攝法身義說。
餘智攝餘身義。
略不說之。
然義必可有故。
祖師因此文。
取意四智攝三身釋也。
一義雲。
有私記雲問。
彼經正文如何答。
新經第二卷雲。
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章家得此文意。
雲四智攝三身也問。
何故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哉答。
阿耨菩提攝五法故。
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也。
言五法者真如四智也問○答○漢雲無上正等覺。
無著金剛般若論有二釋。
一說無上覺者真如也。
正等正覺者四智也。
一說無上覺者通理智。
正等覺者總說也。
自受用身是四智之體也。
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用也。
變化身是成所作智作用也。
謂法攝于大圓鏡智能證智故。
故雲四智攝三身也問。
上始教意。
四智攝餘身之義。
如何答。
問答抄中引折薪記釋了雲。
論次雲。
有義初一指自性身。
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已下取義抄)此有義。
他受用變化共四智所現随攝。
分粗細為報化。
今章四智餘身之義。
論意鏡智自受用平等性智他受用。
妙觀察智通報化。
成所作智化身。
此亦四智攝餘身義也(取意抄之)問。
上始教段。
佛地論所說五種法何乎答。
是四智及真如五法釋是也。
七十六。
問。
章雲。
此二句如性起品說爾者。
此二句同别二教中何乎答。
章或合具前四。
以備德故者。
是同教。
攝前諸義故。
或俱絕前五者。
是别教義。
速超諸教故也。
一義雲。
是四句外。
加第五第六句故。
常途所規模。
六句廢立次第也。
若爾者。
初或合具前四者。
是解境也。
即第五句。
次或具絕前五者是行境也。
即第六句是也。
是故以六句之廢立可得心。
兩義俱師主講說之趣也。
問。
此義開合時。
第五同教無礙一大法身以第一始教唯境法身義合乎。
又此第五第六一乘圓融二句。
初第一始教唯境法身義開之可得心欤答。
私雲。
當科約義開合義。
是依所通門開合之故。
第一唯境法身義。
今第五第六句開雲事不可有相違欤。
若從所局時。
實所局始教圓教無礙義開雲事道理難辨也。
次第二科約數開合。
從所局開合之欤。
隻就數名開合也尋雲。
若約所通開合者如何。
未出二乘所見佛身乎。
小乘佛身豈非同教乎答小乘中更不談法身。
今就法身開合故。
于大乘中開合也。
是以下就當科内。
以釋迦身開合時通小乘開合之也問。
本業經所說應化法身者。
如何可得心乎答。
師雲。
彼經中說法身時。
一切國土身說。
真言教中所談等流身雲如。
此教所說二身。
于地地菩薩各各可現此二類身見。
(本雲)于時建武元年十月十八日。
于金澤稱名寺長老坊淨地南面寮夜及深更。
記種種臆說。
花嚴末葉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