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钞上卷第四

首頁
    (盧遮那品三)爾時世尊。

    知諸菩薩心之所念。

    即于面門及一一齒間。

    各放佛世界塵數光明。

    所謂。

    寶幢照光明○如是等一一光明。

    各有佛世界塵數光明。

    以為眷屬。

    一一光明。

    照十方佛土微塵等刹。

    彼諸菩薩見此光已。

    得睹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文)此經文心。

    微塵數他方菩薩。

    見此光明已。

    今此寂場之說處。

    即蓮結藏莊嚴世界也見。

    說是華藏世界即娑婆故。

    如是說之欤問。

    以何知得乎。

    第一雖雲其地金剛。

    本刹即末刹義也雲事。

    如是常住不壞土雲事欤問。

    第四經雲。

    佛子當知。

    此蓮華藏世界海。

    金剛圍山。

    依蓮華日寶王地住。

    彼有一切香水海。

    一切衆寶遍布其地金剛厚地。

    不可破壞。

    出生一切衆寶。

    又能明照一切世界(文)此經文真華藏本刹釋文也。

    既金剛義釋時。

    不可破壞釋。

    知是金剛者是常住堅固義也雲事。

    今此本刹經文以。

    上第一經其地金剛經文照。

    本刹即末刹雲事。

    道理極成欤。

    随清涼大師。

    其地金剛者。

    唯淨土釋。

    意本刹即雲事也。

    更不有異論也(已上師口說以如是記之畢)。

     二十七。

    問。

    說思惟行因緣行等雲。

    此意如何答。

    疏雲因謂自所得智。

    緣謂所化之機上行是能行行。

    即是行用也。

    下行即所行行也。

    即是行體。

     二十八。

    問。

    今章雲。

    不動道樹等。

    文意如何答。

    探玄記第五(本雲)此中不起此而升彼者。

    古人三釋。

    一雲。

    本釋迦身。

    不起道樹。

    别起應化。

    以升天上。

    若依此釋。

    升天之身。

    是重化身。

    既非深妙。

    恐乖文意一雲。

    不起是報身。

    升天是化用。

    此恐非理。

    豈可法身坐道樹耶。

    一雲。

    此升天是不往而至。

    以往即不往故。

    所以不起也。

    不往即往故。

    所以升天也。

    如不來相而來名善來等。

    若依此釋。

    但是無升相而升天。

    非是樹下有不志之身。

    故亦難用。

    今解此文。

    略有八義。

    一約處即入門。

    謂。

    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

    是故此天宮等。

    即本末在彼樹王下等。

    故雲不起也。

    然先未用此天宮處。

    今欲于中說法。

    用故說為升也又相即故不起也。

    門别故有升也。

    二約佛。

    謂此坐樹王下之佛身。

    即遍法界一切處故。

    是故佛身本來在彼忉别等處。

    故不待起也。

    今欲用此忉利門中佛。

    故曰升也。

    是故若起則不成升也。

    三約時。

    謂。

    由此樹下坐上佛身即遍前後際等九世十世一切時故。

    是故此佛坐樹下時。

    升天去時。

    到天處時。

    此一一時皆遍法界。

    攝前後際盡。

    即知。

    坐樹下時。

    永無起時。

    故雲不起也。

    若正去時亦如是。

    此故唯有去無餘也。

    皆念念不相至。

    各各收法界。

    如是緣起門無礙恒不離。

    四約法界門。

    謂。

    此升去無自性故。

    即攝真如法界。

    以彼樹下坐等。

    亦不異真故。

    同真如在去門顯現故。

    不起而升也。

    五約緣起門。

    謂。

    坐由行故坐。

    坐在于行中。

    行由坐故行。

    行在于座中。

    是故由行中坐故。

    升天即不起也。

    由坐中行故。

    不起而升天也。

    行坐無礙故。

    即升常坐。

    即坐恒升故也。

    六約佛不思議德謂。

    即不起此坐。

    即是行。

    即是卧。

    即是住。

    即是到一切處。

    即是作一切事。

    并非下地所知。

    七約所表。

    謂。

    表前位行成究竟堅固不壞故。

    雲不起前坐。

    而有赴機用。

    故雲升也八約成會。

    謂。

    後會必具前故。

    不舍前而成後。

    若舍則壞緣起。

    是故不起前而升後也已上師主講說之趣。

    依此釋。

    是故不願繁。

    為憶持記之者也。

     二十九。

    問。

    娑婆與本樹等處者。

    小乘大乘。

    共木樹草坐成道欤。

    如何答。

    大乘望化身。

    三乘同見佛。

    是木樹草等義。

    乃至梵網經葉上釋迦尚化身中攝也。

    但此身大化身釋也尋雲。

    梵網葉上釋迦。

    是色頂成道佛也。

    如何雲木樹等乎答。

    木樹者約常途化身也。

    葉中釋迦等。

    是葉上大化。

    及台上實報。

    今等言可攝收欤。

    共是三界中土故雖然。

    今先木樹草座成道以為本。

    可心得也。

    是故次問起也。

     三十。

    問。

    在淨土中所得經數。

    幾計有之乎答。

    先十本經在之。

    又大疏鈔中亦有四本。

    其上兼圓覺經。

    總十五本經也。

    圓覺略疏注經卷第一雲。

    二說處。

    依真者。

    處成就也。

    謂。

    佛入法性源現無量無礙刹土。

    亦不定分自他受用。

    故曰依真。

    然諸大乘經。

    在淨土中說者。

    今略舉十以為其例。

    謂。

    深密經。

    法集經。

    稱贊大乘經。

    密嚴經。

    心印經。

    興顯經。

    大毗盧經。

    入印法門經。

    虛空藏經。

    佛地經雲。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

    住最勝光曜。

    放大光明。

    普照無邊世界周圓無際。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彼論釋雲。

    此土受用土攝。

    說此經佛。

    是受用身。

    此淨土量無邊際故。

    若爾。

    此地上菩薩所應見聞。

    何故。

    于此化土中。

    結集流布。

    論自答雲。

    佛為地上諸菩薩說。

    令傳法者結集流通。

    又雲。

    說此經時。

    地前大衆。

    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

    地上大衆。

    見受用身居佛淨土。

    為其說法。

    所聞雖同。

    所見各别。

    而傳法者。

    為令衆生聞勝希願證佛功德故。

    就勝者所見。

    結集以雲娑迦梵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