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抄上卷第二

首頁
    緣覺為二乘。

    就義釋意。

    大小乘可意得也釋許也。

    若望上别教等釋。

    此殊勝門心也雲非尋雲。

    大小二乘釋。

    别教一乘限釋。

    道理未辨其旨。

    設望同教。

    三乘外有一乘。

    尤可許大小二乘義。

    如何答。

    總非無此義。

    雖爾。

    同教意。

    尚三一合論義故。

    純四乘義難成之分在之。

    其故。

    會昔成今之時。

    三乘外别一乘無故。

    強以義說四乘邊。

    三一差别難簡别故。

    今就純一乘。

    望别教大小二乘釋也。

    一義雲。

    今章若望上别教者。

    直約别教非釋之。

    隻即此同中。

    必有别義釋故。

    以必有别義之邊。

    望上别教釋也。

    若爾者。

    今大小二乘釋。

    殊勝門建立。

    亦同教一乘意。

    若望同教已下釋意。

    同雖同教。

    無必有别義道理者。

    同教意不可有四乘義欤。

    設雖無必有别義之道理。

    同教一乘意。

    豈不許四車義乎。

    若雲許四車義者。

    何約同教。

    不釋大小二乘之義乎。

    其上望上别教者。

    同教中必有别義道理雲會釋道理未信用之。

    爾者如何答(雲雲)。

     八。

    問。

    餘二則非真者。

    大小二乘雲釋。

    若義道于前後經文。

    其道理有。

    即就義釋可許。

    若無此義者。

    設釋有何證據乎答。

    法華第一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濟度于衆生(文)準此經文。

    随文就義二義可有。

    若餘二則非真。

    終不異小乘文相下連得意。

    以聲聞緣覺。

    為二乘之義也。

    是随文釋意也。

    若餘二則非真言。

    上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義理是見。

    上唯有一乘法者。

    今唯此一事實也。

    上無二亦無三者。

    即今餘二即非真也雲義。

    道理文亦不可違也。

    無二即二乘。

    無三則大乘菩薩故。

    上無二無三等道理。

    大小二乘雲義相應。

    如此得意。

    即是就義釋意。

     九。

    問。

    章雲止息故說二等(文)此文又大小二乘之義在之欤。

    若有雲者。

    彼經說化城事。

    就二乘論之故。

    止息之言。

    不可通菩薩二乘。

    若無雲者。

    今既二文引了。

    此文有二意釋故。

    止息故說二之文。

    可有大小二乘義雲事。

    文相明也。

    爾者如何答。

    大小二乘料簡。

    可通二文故。

    止息故說二之二者。

    大小二乘。

    若爾者。

    菩薩必可入化城也。

    但化城以二乘為本事。

    其條勿論也。

    回小入大。

    是法華大乘故。

    雖然。

    菩薩不入化城雲非。

    是以化城喻品末雲。

    但是如來方便之力。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

    化作大城今準此經文。

    于一佛乘。

    所分别三乘機。

    皆可入化城雲事。

    經文分明也。

    彼長行文。

    至偈頌。

    重顯此義之時雲。

    諸佛方便力。

    分别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此文。

    以上長行文照之。

    止息故說二者。

    大小二乘也雲事分明也。

    今頌文分别說三乘者。

    長行分别說三一句當也。

    今頌息處故說二者。

    為止息故化作大城句當也。

    唯有一佛乘者。

    于一佛乘句當故。

    偈頌長行。

    一徹得意。

    息處故說二者。

    是大小二乘也雲事。

     十。

    問。

    教理深細者。

    教事共深雲事欤答。

    教深也。

    事細也雲事也。

    折薪第一雲。

    五約下。

    謂教深而事細也。

    言教深者。

    下文雲。

    以法華中亦顯一乘别教故。

    言事細者。

    下文雲。

    其處随教即染歸淨。

    探玄雲處有粗有細。

    粗者劫火燒滅。

    細者常存故。

    如經雲。

    衆生即見劫盡。

    我此土安穩等。

    若唯約三乘。

    靈山即化佛居處。

    若唯約一乘。

    即居蓮華藏世界。

    今既即化土。

    以顯報土。

    正是即三以顯一。

    故屬圓教也下文雲。

    攝化章也。

    此記意。

    教深者所同。

    事細者宗也。

    法華甚深故。

    說即深歸淨土也當科本意。

    事深以為一乘也問。

    依今經華藏世界品。

    廣明世界建立者。

    經雲。

    華藏世界海。

    法界等無别。

    莊嚴極清淨。

    安住于虛空此一頌。

    明世界自體也。

    次百頌純持刹網有二。

    初雲此世界海中。

    刹種難思議等。

    九十一頌。

    等持諸刹也。

    于此諸刹。

    有二十重世界建立。

    說諸刹。

    經文雲。

    一一刹種中。

    劫燒不思議。

    所現雖敗惡。

    其處常堅固(雲雲)次法華之常在靈鹫山乃至衆生見劫盡爾華嚴法華兩經說相更無違。

    爾者。

    今此二經等說。

    共教事深細科。

    可相攝乎答。

    今經廣直二十重諸刹。

    說其處常堅固。

    彼法華當今二十重第十三重二十八世界。

    今說常在靈山等是也。

    亦今經初雲其地堅固金剛所成(文)依此經文。

    宗祖本末兩刹圓融義釋。

    爾者準此文。

    今于諸刹。

    說其處常堅固等。

    本刹末刹相融。

    本自具足義有之欤。

    若爾者。

    今經所說。

    非當刹所攝欤。

    玄十八雲。

    二類結中。

    如此祇樹等舉此也。

    一切法界。

    類通法界同此現土。

    此處随粗是須達所造。

    然其據細乃稱周法界該于十方盡于二際。

    以通不礙局故。

    須達新造。

    以粗不異細故。

    新造即微細而同法界。

    如上常在靈山及案足所現皆此類也八義意趣一乘事。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波羅頗迦羅蜜多譯也)雲。

    已說求無生忍。

    次說求一乘。

    偈雲。

    法無我解脫。

    同故性别故。

    得二意變化○究竟說一乘。

    釋曰。

    此中八意佛說一乘。

    一者法同故。

    謂聲聞等人無别法界由所趣同故。

    故說一乘。

    二者無我同故。

    謂聲聞等人。

    同無我體。

    由趣者同故。

    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