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抄下卷第三

首頁
    滅下邪見不得生戒取者。

    以集滅下邪見唯撥無二谛。

    然此是非道計道故不生也。

    更小乘能迷不通一切境故。

    不同回心也(文)頌疏第二雲。

    第二苦谛。

    有十煩惱。

    集滅各七。

    除身見邊見戒禁取也。

    道谛有八。

    除身邊見。

    四谛合成三十二。

    上二界除嗔有二十八。

    謂四谛下各除嗔故成二十八上二界各有二十八。

    今成五十六。

    兼欲界三十二成八十八(文已上見惑修惑四除五見疑也上二界修道時除嗔也)已上是小乘别迷文相也。

    欲界四谛十七七八。

    如何可勘之八。

    問。

    章雲。

    此有二義此二釋意如何答。

    初第一釋。

    貪等煩惱行相應故。

    約能迷顯不盡也。

    次第二釋者。

    唯識心一切境界所緣廣故。

    随所緣境。

    能迷煩惱。

    行相廣事釋也九。

    問。

    章雲。

    其所知障。

    諸趣寂者入無餘時。

    一切皆斷。

    唯是非擇滅也此文意如何答。

    非擇滅在二色。

    一者如無住涅槃修生智以起擇力所滅之也。

    然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者。

    所顯後涅槃故。

    非所生後。

    是故是雲非擇滅也。

    二更無所依同時頓舍故。

    所依阙故。

    能依亦不立。

    今二乘入寂之位。

    所依八識皆斷盡故。

    能依智障随不立。

    更是非擇力滅。

    是故雲非擇滅也問。

    二乘無餘體。

    即是非擇滅欤答。

    師雲。

    有餘無餘二涅槃。

    俱是以生空之理為體故。

    于涅槃不可有不同也。

    是故。

    今非擇滅者。

    望所知釋之也。

     十。

    問。

    不染無知者。

    如何解乎答。

    是即以定障為不染無知也問。

    如初禅定領受下劣定。

    生愛味故。

    以此劣受之雲乎答。

    十煩惱相應受等。

    既是煩惱障故。

    慧解脫所斷屬也。

    今以解脫障無知。

    是非煩惱相應受。

    以此相應下劣受執為實涅槃等。

    是皆是依邪師等煩惱所得故。

    分别惑斷彼無想定等斷也是雲相應斷也問。

    此定障者。

    即是所知障欤答。

    師雲。

    所知所攝。

    此下劣受清涼少執所知釋也。

     十一。

    問。

    倍離欲人。

    真見道位。

    斷見惑之時。

    兼斷修惑者。

    以見道一智合斷之欤。

    為當别起修道智斷之如何答。

    此在三師義。

    然以見道一智合斷義。

    以之為正義也問。

    抑合斷之者。

    第十五心無間道位合斷之欤。

    第十六心解脫位不斷之欤答。

    師雲。

    第十六心合斷也尋雲。

    何位故無間道位不斷之乎答。

    十六心是俱見道。

    第十六心是更屬修道故。

    于此位斷之也問。

    若第十六心。

    屬修道故斷之者。

    隻第十五心起見道智斷見惑。

    第十六心修道智起斷修惑義也。

    若爾者。

    更是一智合斷義非欤答。

    無間。

    解脫。

    第十五第十六心不同。

    同是見道十六心故。

    俱是見道智也。

    是故雲合斷問。

    依前生已伏之惑。

    于現身上。

    雖不伏前六品惑。

    正入真見道位。

    得倍離欲之義可有乎。

    答。

    不可然。

    有漏智劣故。

    隔生者已伏惑并起故入見道。

    不可得倍離欲也。

     十二。

    問。

    入真見道(文)一心見道欤。

    十六心中第十六心名真見道欤答。

    師雲。

    若依雜集論意者。

    十六心中。

    第十六心一刹那名真見道欤。

    是小乘随轉義也。

    若依唯識論意者。

    一心真見道入真見道釋也問。

    依唯識論意。

    于一心真見道中。

    合斷修惑者。

    無間道斷欤。

    解脫道斷欤答。

    師雲。

    無間道可合斷欤尋雲。

    準雜集十六心見道。

    無間道斷見惑。

    解脫道可斷俱生惑欤答。

    第十六心是屬修道故。

    解脫道修惑合斷也。

    然若依一心真見道之時。

    設解脫道斷之。

    濫屬修道之義。

    是故可準例雜集道理。

    若爾者一智合斷者。

    一心見道義。

    無間道位見修二惑可合斷也。

     十三。

    問。

    依何道理。

    雲倍離欲聖者耶答。

    師雲。

    見惑伏時。

    兼修惑伏故。

    可入見道時。

    即斷倍離欲也。

    意猶見惑取。

    俱生惑斷故雲倍離欲也問。

    頓出離人斷惑。

    三界九九品見。

    頓斷三界欤。

    三界相望三九品見。

    頓斷三界也答。

    師雲。

    更今章雲三種九品。

    知是三九品。

    見頓斷三界漸除九品也問。

    章雲。

    若爾何故有漸斷者。

    雲上漸出離人欤。

    頓出離中。

    舉漸除問之欤答。

    師雲。

    是上漸出離人就此問起也問。

    頓出離人依地限初未至定欤。

    通依四根本可雲乎答。

    若依雜集等論者。

    先限初未至定欤。

    師雲。

    通雖依五地。

    彼論先舉五地随一初未至欤。

    然者通可依四根本定欤。

    大乘阿毗達磨(此雲對法也)雜集論第十三雲。

    複次。

    如說預流補特伽羅。

    此有二種。

    一漸出離。

    二頓出離。

    漸出離者。

    如前廣說頓出離者。

    謂入谛現觀已。

    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唯立二果。

    謂預流果阿羅漢果。

    品品别斷者。

    謂先頓斷欲色無色界修道所斷上上品随眠。

    如是乃至軟軟品。

    頓斷三界者。

    如見道所斷。

    非如世間道界地漸次品品别斷。

    此義以何為證。

    如指端經說。

    諸所有色乃至識。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

    廣說。

    乃至若遠若近。

    總此一切略為一分一團一積一聚。

    如是略已。

    應觀一切皆是無常一切皆苦。

    乃至廣說。

    依如是觀但可建立初後二果。

    由此二果如其次第。

    永斷三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

    無餘所顯故。

    不立第二第三兩果。

    由此二果已見谛者。

    唯斷欲界修道所斷。

    有餘無餘所顯故。

    又仍如是頓出離者。

    如來于分别經中。

    預流果無間。

    即建立阿羅漢果。

    如是補特伽羅。

    多出現法。

    或(第二釋)臨終時善辨聖旨。

    設(第三釋)不能辨由願力故。

    即以願力還生欲界。

    出無佛世成獨勝果。

    設不辨者。

    未能無餘離諸欲故。

    即以願力生欲界者。

    彼能速證般涅槃故表無表章雲。

    若依色界六地無色下三種。

    預流果超證第四果。

    猶如刈竹。

    橫斷煩惱。

    于欲界中修道煩惱。

    有斷對治。

    餘名遠分。

    雖有經說依未至地得此初果更不進修上無漏義。

    非定唯爾。

    可如前說。

    不爾無色無斷對治(文)若依此釋者。

    頓出離人斷惑依地。

    可依九地欤。

    但可尋之問。

    非執所知者。

    是何耶答。

     十四。

    問。

    八解脫與八勝處同異如何答。

    折薪意。

    約所觀雲八解脫。

    約能觀雲八勝處也問。

    八解脫通有漏欤答。

    有漏位雲八輩者。

    不雲八解脫也。

    無漏位修雲八解脫。

     十五。

    問。

    于煩惱得與種子斷如何異乎答。

    煩惱得。

    更過去藏謝永可生功能無之。

    是故作用止處斷得雲也。

    DE種永芽可生功能息如。

    然一向無雲非也。

    大乘種子斷者。

    直是種斷故也。

    是功能休非谷種斷如。

     十六。

    問。

    章雲。

    其末那俱生相細故此末那俱生可攝法執乎答。

    師雲。

    末那法執不相應者。

    依安慧論師義故也。

    然今章。

    以護法正義為本故。

    于第七法執可相應欤問。

    抑依何。

    當章依護法正義知乎答。

    安慧論師意五八二識限法執相應釋故。

    然今章主。

    于前五識貪嗔等煩惱相應釋故。

    知是依護法論師義。

    不依安慧義雲事分明也。

    若爾者。

    當段釋。

    一徹依所法正義。

    于第七識法執相應可得意欤問。

    至相孔目章中。

    第七末那。

    更不起法執釋如何答。

    孔目意章主心少可異欤。

     十七。

    問。

    初地已上。

    菩薩可有種子潤生義乎答。

    章更釋或現或種。

    皆得自在故。

    初地已上。

    自在可有種子潤生義也。

    七地已無。

    若現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