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钞上卷第一

首頁
    此釋。

    權實相即。

    權迦名釋迦。

    實迦名遮那。

    故于名權實。

    于佛體可相即(雲雲)一義雲。

    三身是十佛通稱。

    圭山大師釋在之。

    略之。

    下可勘之。

    師主以後義可為正(雲雲)略策雲。

    第三解釋佛名門。

    諸經論内。

    多說釋迦。

    或談遮那。

    即三身别稱。

    此經何理。

    即此釋迦。

    或名毗盧遮那。

    須出所以。

    兼釋梵名。

    答。

    夫教随機異。

    權實多途分。

    三身名目自是三乘教内也。

    今一乘玄旨。

    一體不分。

    即實權釋迦。

    标号即權。

    實即是遮那。

    故經雲。

    或名毗盧遮那。

    或名釋迦牟尼。

    名無二也。

    釋迦此雲能仁。

    牟尼此雲寂然。

    毗盧遮那。

    此雲光明遍照。

    身智二光。

    事理齊照。

    圓明獨朗。

    假立其名。

    實談一娑婆界有百億十千名。

    窮法界中。

    名名無盡。

    随宜攝物。

    一多在機。

    亦立無盡名。

    彰無盡之德了。

    謹對師雲。

    以後義。

    今文了簡。

    上既分三身名辨權實即三乘教意。

    今一乘玄旨。

    三身名目即一體不可分。

    而三乘教意。

    釋迦遮那各别談。

    即實權迦釋迦且與釋迦名。

    即權實邊且名遮那也。

    今一乘不共玄旨。

    更于名不可分三名不同。

    是故經雲。

    或名毗盧遮那。

    或名釋迦牟尼。

    名無二也。

    結釋。

    此釋最初一乘玄旨。

    一體不分。

    總标釋符合。

    次于翻名各别。

    今既舉三種變名了。

    假立其名。

    實即一娑婆界有百億十千名。

    窮法界中。

    名名無盡若爾者。

    變名建立。

    且一相廢立也。

    随機益物善巧欤。

    實義心。

    毗盧遮那變能仁。

    以釋迦變光明遍照。

    亦有何妨乎。

    行願記第二雲。

    若準梵文。

    但新舊别。

    非分法報異故譯。

    華嚴總名毗盧遮那。

    唐記中皆毗盧遮那雲。

    即三身十身通毗盧遮那。

    今此中。

    即法報通稱。

    此最為正。

    況此宗中。

    法報無異。

    同一源。

    不同餘教有為無為别。

    又據此大經及一字頂輪王經。

    釋迦。

    毗盧。

    一切義成就等。

    皆是異名。

    故知。

    三身更無别稱。

    但此古德義說也(文)今專以此文可為後義殊勝也。

    一乘教義(文)一義雲。

    教教大。

    義教大也。

    一義雲。

    教能诠。

    義所诠義也。

    師雲。

    以後義可為正義也(雲雲)。

     六。

    問。

    絕機教離言诠之處。

    許色相言音說欤答。

    師雲。

    本無内外。

    不屬一多法門。

    佛智見境界。

    更非言聲色質之法明故。

    不可有表诠相對義者。

    何以可雲說法耶。

    抑絕機教之處有說法者可有名句等诠義。

    若有即解釋故可雲因分。

    若無者如何異風林河等之聲乎尋雲。

    若爾者。

    佛智内證之處。

    有意業不可有身口二業欤答。

    爾也。

    本無内外。

    一心直是證智境界故。

    更不可渡身口二業也。

    設自證處絕機教。

    雖震四辨八音。

    既立名句文義分早一點解釋下法門。

    何異因分可說之談乎。

    是故佛果海。

    是意業證知境界也。

    因分教诠法門。

    身口二業之誠說也尋雲。

    綱目中雲。

    若約細。

    凡一一會會文文句句皆是果分此釋心。

    無淨佛果海中可立名句诠表之義見。

    爾者如何答。

    凡一切我法。

    無非佛智證境界之故。

    會會品品文文句句等。

    皆是如來證知境界也。

    故雲皆是果分欤。

    雖爾。

    自證處直非立名句等诠義相對義分也尋雲。

    以名句文等為證境界者。

    意業内證智所證成雲事欤答。

    爾也。

    以自證遍知之智。

    名句等诠義差别。

    文字性離言照故雲證境界也。

     七。

    問。

    始從小乘我空離相。

    終至頓教離言。

    皆是絕思議亡言诠之法門也。

    豈是不與教相應故。

    非究竟果分義耶。

    如何答。

    不爾。

    前四教意。

    未盡十佛窮極果分。

    故但是當分當分證理離言。

    豈及圓極證海之果耶。

    是故。

    前教離言。

    尚是因分之分齊。

    不足雲果分欤。

     八。

    問。

    妙智正證十地者。

    當段因果二分中。

    如何攝之耶答。

    探玄記中。

    于果分中。

    開兩重故。

    妙智正證同果海中可攝之欤。

    但先處處解釋。

    以就實十地為本釋之故。

    文相多分。

    似局就實十地。

    雖然。

    妙智正證所冥同體。

    是佛果海之故。

    果分之中可攝之也尋雲。

    爾者如何可異就實耶答。

    就實佛智同境界之故。

    更不可開同智證入也尋雲。

    探玄記中雲。

    問。

    若爾者。

    菩薩證智。

    豈可說耶答。

    教說修中滿足修等(文)準此釋。

    以菩薩證智。

    教說滿足中可攝見。

    爾者。

    妙智正證十地。

    既是菩薩證智也。

    最滿足修中可攝之也。

    若爾者。

    果分中不可攝之見。

    如何答。

    一義雲。

    此問心。

    菩薩所知菩薩所行名為因分雲者。

    菩薩證智豈可說乎。

    問答之教說修成就人中滿足修等可說。

    菩薩證離相離言同果海之故。

    妙智正證即果海不可說中可攝之也。

     九。

    問。

    十佛自境界者。

    解境行境中何乎。

    一義雲。

    行境十佛也。

    其故。

    解境者。

    猶是前五句中法門。

    不泯絕故未同果海。

    行境者。

    已前五句泯絕全同果海故。

    今性界果分義。

    第六句泯同果海義親。

    是故今十佛者行境。

    解境是因分。

    行境是果分故也一義雲以解境十佛可為本也。

    從本今解境智。

    即前五句中非解境。

    五句泯絕。

    解相空處。

    有解行相融解。

    此位解性相離言三世間圓融身體。

    是雲解境十佛也。

    是第六句行境上立歸圓融無礙解(為言)兩義中。

    以後可為正義(雲雲)緣起因分等(雲雲)緣起有三。

    一機緣緣。

    二緣起緣(四緣等緣)三緣修緣者。

    十地論三成就大中。

    教說修成就大。

    此教說中。

    指滿足修也。

    是加行智至極欤。

    師雲。

    分相門古來有二子簡。

    一義雲。

    全一三。

    全三一。

    差别釋雲分相門也。

    一義雲。

    以屬之三乘。

    望直顯一乘。

    顯十門差别也。

    是非全三全一等義也。

    尋雲。

    就初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