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勝等(文)圓覺經略疏雲抄卷第三(雲雲)初具列十本淨土經。
以為類例。
意恐愚者疑此經雲。
此經既無人間說處。
經從何來。
憑何傳侍。
故引同例通之。
謂若以不标人間之處便疑則此下所引之經。
總應疑也。
以皆無人間說處故。
同是淨土說故文二。
初且總列九經名題。
今随所列便指其文。
○二引佛地經顯淨土相(偏引此一經者後有論釋之)彼經雲。
如是我聞。
一時。
薄伽梵。
住最勝光曜。
七寶莊嚴。
放大光明。
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
妙飾間列周圓無際渺然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最勝自在淨識為相。
如來所睹。
諸大菩薩衆所雲集。
大鈔中。
更列四本在淨土說經。
兼圓覺都十五本。
今列十者取其大數。
又有經在淨居天說。
或有欲色二界中說。
故知。
說處各随見聞。
不應局執(文已上)佛地論師實義依。
于一所說所聞。
望地前地上機。
即化身土顯實身土者。
是地上大衆所見也。
是即圓教即染歸淨教事。
深細義順也。
故雲及圓教欤。
今當代流布經教。
一向就地上所見結集故。
現文之相即化顯實義無之。
此邊雲三乘終教也。
上所引文。
能能留意所見之。
今章在光曜宮殿等者。
是十八種圓滿中。
顯色圓滿是也。
餘十七種。
問答抄中載之。
委細可勘之。
三十一問。
安養世界界内外中何土乎答。
娑婆世界伴國也。
更不可許出三界欤。
演義抄二下(雲)四中引華藏者娑婆正當中海種内第十三層而有十三重内皆是化境。
況華刹海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一一教中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皆是本師之所嚴淨。
其中皆是舍那如來分身化往安養近在十重之内何得非是本師釋迦故雲豈非是此佛乎(文)師主上問端得。
引此文講之。
是故可勘之也。
三十二。
問。
今章。
主異中主。
說主教主中是何乎答。
說主教主二重攝也尋雲。
說主教主不同如何答。
說主即教主在之。
如僧祇随好佛自說故。
說主而有非教主。
菩薩龍神說如是也。
依之。
今經普賢行品雲。
佛說。
菩薩說。
刹說。
家生說。
如是三世說。
菩薩悉了知初佛說說主即教主也。
餘即不爾。
觀經玄義分第一曰辨說人差别者。
凡經起說不過五種。
一者佛說。
二者聖弟子說三者天仙之說。
四者。
鬼神說。
五者變化說。
今此觀經是佛自說耳。
三十三。
問。
圓教意。
三世間。
皆是十身教主也。
聲聞等及國土說等。
是說主即教主非乎答。
解行十佛者。
是皆正覺中所說十佛故。
是故說主教主更無不同。
爾當門建立因果二位各别。
位雖不及佛境。
如來加被力依故。
皆是佛說無差别之義也。
若爾者。
此等說主。
智正覺中所說。
三世間非也。
随今章雲。
盧遮那身佛者。
不簡解行十佛兩重教主舉也。
及盡三世間說者。
是說主出也。
是今經菩提樹說。
或風神河神等說是也。
三十四。
問。
第四衆異者。
此文意如何答。
今章唯列普賢等菩薩者。
是同生衆也。
及佛境界中諸神王衆等者。
異生衆也。
三十五。
問。
同生異生之類于。
可有幾不同乎答。
總初會三十四種中。
普賢等一類是同生也。
餘三十三種皆是異生衆。
三十六。
問。
佛境界境界者。
分齊所緣二種境中是何乎答。
師雲。
今分齊境。
其故。
佛境界中差别一德一德分齋屬異類衆。
歎佛德故。
分齊境義也。
三十七。
問。
末會六千比丘。
是權為。
轉為中何乎答。
清涼釋心。
權為得心。
宗家轉為心得也尋雲。
如海幢等釋。
權為見如何答。
一義雲。
舍二乘名得菩薩稱故。
六千比丘。
是非聲聞也。
比丘即菩薩故。
海幢比丘菩薩例也。
三十八。
問。
唐本章不同如何答。
義苑第三雲。
問。
若爾。
何故第九會中。
有聲聞衆耶。
釋曰。
蹑前嚴會衆。
唯同二衆。
并絕聲聞故異三乘及第九逝多林重閣會中。
卻有聲聞。
豈不前後相違耶。
故有斯問。
章答彼中初列聲聞意者。
但是菩薩示現有其二意。
一為寄對顯法故。
為示如聾如盲顯。
法殊勝也。
出會外所攝六千比丘。
非是前所列衆。
此等皆是己在三乘中。
會回向一乘。
故作是說也釋曰。
列此聲聞。
但是菩薩示現有其二意。
一寄對顯法。
如聾如盲者。
彰其絕分。
警餘衆故。
二會外所攝六千比丘者。
知回心故。
亦通當機。
但回心羅漢。
與菩薩無殊。
未乖列衆耳。
三十九。
問。
所依定。
一乘三乘其不同如何答。
義苑記第三雲。
釋曰謂。
此定體包含無外。
德用齊彰。
故一乘經依此而說。
三乘後得智出者。
謂依勝流真如。
出根本智。
從根本智出後得智。
從後得智流出三乘十二分教。
或更流出大悲心。
從大悲心方流聲教問。
若爾者。
正說今經之時。
全不依後得智說之欤答。
海印定現後得智同。
海印定現實德法門直說故。
理量二智巧能實等。
具是盡海印印現實德故。
所诠理量二智全體智。
是海印也。
是故今章一乘依海印。
三乘依後得簡也。
或如理智中如量境也釋。
皆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