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六

首頁
    乘。

    是法。

    四重顯然。

    言是法者。

    即别教一乘也。

     章解雲以此品中下。

    二顯義。

    指事雲。

    言信位終心即攝一切位等者。

    問何以故。

    唯說信位終心。

    攝諸位即成佛。

    不說信初門攝諸位成佛。

    答信位初心。

    未得不退故。

    未出三界故。

    未得般若故。

    未見平等法界理故。

    由不見此理。

    不能解普法。

    是故不說初門成佛。

    到信滿位。

    得不退門。

    出三界外。

    成就般若。

    分見平等法界理。

    故得解普法。

    由解普法故。

    初位攝後位。

    即成正覺。

    是故經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具足慧身。

    不由他悟。

    由此明知。

    三乘菩薩。

    亦得不退。

    信入一乘。

    今時凡夫。

    見聞一乘。

    亦到彼位。

    可得普法。

    若不爾者。

    何初發心。

    即成正覺(已上)複古記雲。

    信位終心者。

    即十信滿心。

    勝進分上。

    得一切位及佛地等。

    故雲成佛等事。

    此是實成。

    非變化成非三乘境界。

    設有聞者。

    必難信受。

    至今有謂但名字觀行即耳。

    非究竟即也。

    經恐難信。

    故以三乘對決。

    顯二乘不同也。

    問前明果德絕于說相。

    雲何十信終心即具佛果德用。

    若十信同果德者。

    即果德是可說之相。

    何名不可說耶。

    答因位辨果德者。

    欲彰果德是不可說。

    是故歎德文言。

    菩薩在于一地。

    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也(已上)折薪記雲。

    大疏問雲。

    此既是初。

    何得乃具後諸行位及普賢德耶。

    古德釋此。

    略有二門。

    一行布次第門。

    謂從微至着。

    從淺至深。

    次第相乘。

    以階彼岸。

    如璎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說。

    二圓融通攝門。

    謂一位即具一切位等。

    如此所說。

    亦如大品等中。

    一行具一切行。

    此中有二門。

    一緣起相由門雲雲。

    二法界圓攝門雲雲。

    問約法相收。

    是則可爾。

    約人修行。

    豈十千劫修行才滿。

    即具如此無邊德耶。

    答法是圓融具德法故。

    若諸菩薩。

    行此法行。

    是彼所收。

    或無量劫。

    或無定限。

    十千劫言。

    非此所說(以仁王經中。

    即名十信修十千劫爾)如下善财童子。

    及兜率天子等。

    所行所得。

    并是其人不同。

    行布次第教中之所說也。

    又十千劫乃是一經。

    璎珞但雲一劫二劫(經具雲佛子發心住者。

    是上進分善根人。

    若一劫二劫乃至一恒二恒佛所行十信行等)此經縱有行布亦皆圓融。

    問此品偈雲無量億劫勤修學。

    得是無上菩提智。

    斯則非一生也。

    亦非十千。

    以為無量。

    通斯難者。

    應有二義。

    一此約行布展轉義故。

    二約圓融展促無礙故。

    如上所辨故。

    善财見仙人。

    執手一一佛所。

    經無量劫。

    故修短難思。

    特由于此故。

    賢首菩薩雲。

    信大乘者。

    猶為易。

    能信此法。

    倍更難。

    以此初心具一切功德故難信也。

    故今文雲。

    既超三乘。

    恐難信受等也(已上)諸釋分齊。

    以此可知。

     第九約機顯理差别。

    于中有二。

    初标。

    二釋。

    今初。

    言約機顯理者。

    指事雲。

    為别機而顯淺理。

    以為三乘教。

    為普機而顯深理。

    以為一乘教。

    由此機理淺深。

    明一三别。

    故雲約機顯理等也(已上)為三乘機。

    說谛緣度。

    各顯所诠三種義理。

    或所證理故雲爾也。

     章如此經第九地下。

    二釋。

    亦二。

    初引示。

    二釋成。

    今初。

    示聲聞道者。

    是說四谛法也。

    為說辟支佛者。

    即十二因緣法也。

    為說菩薩道。

    六度。

    四攝。

    四無量等法也。

    複古記雲。

    谛緣度等。

    為三乘。

    皆是一方化儀有限說也。

    非無盡佛法。

    故雲差别(已上)此意約諸相如是顯釋門之名也。

    指事雲。

    問三乘教中。

    亦說佛法。

    何唯為說菩薩道耶。

    一乘教中。

    說菩薩行。

    何故偏說無盡佛法。

    答三乘教中。

    雖說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法。

    以未說主伴無盡。

    果分圓滿。

    十佛境界故。

    唯是菩薩所知。

    因分之少分故。

    随初心菩薩機說故。

    名菩薩道。

    一乘教中。

    寄普賢門。

    顯主伴無盡果海十佛境界故。

    名說佛法。

    是故下雲。

    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

    此之謂也。

    後句雲無盡佛法。

    疏不說也(已上)此釋三乘唯言菩薩。

    一乘言佛之所以也。

    三乘因少分故。

    一乘寄因顯果。

    然立乘名随宜不同也。

    且約三乘。

    聲聞緣覺名。

    合因果。

    菩薩乘者。

    舉因攝果。

    若言佛乘。

    舉果攝因。

    若言大乘。

    普通因果。

    今三中大。

    名菩薩者。

    舉因攝果。

    一乘名佛身者。

    舉果攝因。

    或三中大。

    既名菩薩。

    今對此故。

    一乘名佛。

    若雲一乘。

    總含因果。

    名一佛乘。

    舉果攝因。

    無盡佛法者。

    無盡法通因果。

    佛之言約果也。

    或三中大。

    無實果故。

    唯名菩薩。

    一乘有實因果。

    且對菩薩故。

    雲佛身。

    此義唯約一乘宗也。

     章解雲此明一乘法門下。

    二釋成。

    亦二。

    初随難解釋。

    二說法所以。

    今初。

    所引經中。

    言示佛身。

    說無盡法。

    是故消釋。

    顯其相狀。

    複古記雲。

    主伴具足等者。

    如此經中。

    一一結通一切時處。

    皆說此法。

    又一一法門。

    皆說下者。

    欲顯無盡故。

    或名無盡修多羅海。

    與彼三乘不同。

    一相一寂。

    即一事一理。

    所以三乘終教。

    一相真如也。

    而言等者。

    孔目雲。

    并初教門染淨即空。

    愚法小乘苦谛之教。

    所诠實法。

    有為無為等宗。

    并不同。

    義理各别也。

    下文雲。

    若依三乘。

    種性差别。

    略有三說。

    一約始教。

    二約終教。

    三約頓教。

    今就彼終教以揀。

    明知此章通揀諸教三乘。

    無足疑者(已上)指事雲。

    一相一寂等法也者。

    如法花經第三卷雲。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

    離相。

    滅相。

    乃至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

    策法師疏雲。

    一相者。

    謂同一無相。

    一味者。

    同一解脫味。

    解脫相離相滅相等者。

    于一相中。

    更立三名。

    并是空之異名。

    同以人法二空。

    為其體故。

    曰終歸于空。

    又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三雲。

    通達一切有為無為皆同一相。

    所謂無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