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義。
謂于三中大。
立一乘名即取三外一。
同此大乘。
此即融大令同一乘。
以為一事。
即圓教意。
問方便品雲。
諸佛以方便力。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已上)又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已上)又雲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已上)此等并是三乘教中。
大乘菩薩。
雖有此文。
雖是略舉。
具說三中菩薩。
法花出在何文。
答光宅師釋并太子禦解。
并指方便品三行半偈。
以為具說昔日三中大乘之文。
故彼偈雲。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已上)此是昔日三中大乘菩薩行願。
以為方便。
嘉祥師釋。
亦以此三行半偈文。
科為昔日大乘教法。
即是花嚴般若等教。
而不許此為方便教。
諸大乘經。
顯道無二。
不許三外立一乘故。
三中大乘。
極微妙故。
彼宗不許三外一乘。
唯以三中大乘為一。
然其三中大乘。
即當餘宗三外一乘。
不立餘宗三中大者。
唯是羊車鹿車大白牛車。
聲聞緣覺一佛乘法。
是名三乘。
無菩薩乘。
不許大教權菩薩故。
若彼小乘偏行六度菩薩。
即是方便。
彼非例。
光宅師意。
嘉祥所指。
花嚴一乘。
非是方便。
非三中大故。
自餘諸大教所說。
菩薩之中。
即有三中之大。
以此為方便也。
天台以此有佛子心淨等三行半偈并聲聞若菩薩等一偈。
總合四行半偈。
科為諸佛顯一中人一之文。
諸佛顯一。
總有四一。
前明理一。
後說教一。
及行一也。
而有佛子以淨等一偈。
判為昔日别教菩薩。
即三中大。
下偈聲聞若菩薩中。
開為六人。
聲兼彼緣覺。
即是藏通二教二乘。
菩薩藏通二教菩薩。
是為六種。
加别教菩薩。
即是七種方便者也。
彼七方便。
今顯一時。
時即成一乘菩薩之人。
光宅太子既以此中三偈半文。
為三中大。
以此為準。
以此大乘。
指為一事。
即是此門圓教意也。
指事雲。
此文有二意等者。
問。
此文者。
唯說餘二耶。
為通說止息故二耶。
答。
通亦無妨。
問若爾菩薩豈令入化城耶。
答雖經不說菩薩入城。
而依此文勢及以餘師釋。
何妨以義入化城。
是故玄一師雲。
前七方便。
及地前位所見涅槃。
喻為假車。
見谛及初地已上所見涅槃。
喻于寶車。
又基雲。
菩薩之人。
依此本論。
初地已上。
雖離分段。
未證解脫。
不名入城。
不疲倦故。
不入有餘。
不說菩薩入化城。
故入無住涅槃。
亦息分段生死。
縱名入城。
未乖道理。
案雲。
若依此義。
明章意雲。
雖未得初地已上真無漏。
而地前三賢位。
依于比證門。
得無住涅槃。
息分段系業。
是故假名入化城也(已上)二乘疲退。
故入化城。
菩薩不疲。
何入城。
雖然離分段是息處義。
是故以義名入化城。
疲不疲異。
息處是同。
以是同故。
入義亦同。
慈恩師意。
菩薩大乘。
雖是非權。
進向佛果。
修習動行。
名為索車。
同聲聞二車無體。
未得上升。
故皆索之。
今此菩薩。
入法城義。
假立亦全。
但彼師意。
菩薩進修。
是實□索。
此入法城。
一向假說。
問三車化城。
其體同耶。
答三車之喻。
亦就習智惠。
但言智故。
内有智性。
求自然慧。
求一切智等。
是也。
化城就理。
言涅槃故。
問三車之中。
亦言自求涅槃如何。
答彼約智之所入為言。
通而言之。
無不立兼。
而正所喻。
答有司存。
此之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等文。
彼三車宗。
正所依用。
文實無濫。
義即明自唯是一實。
二權之義。
若當自所立義之文。
正取為用。
若有乖違及有濫者。
并皆會通。
離其妨難。
然三車四車宗義諸師。
各有證文違文通文。
且其八證。
為三車宗。
是成證文。
六文為違。
及有通文。
六文即是四車證文。
八證為違。
亦有通文。
違通互會。
證文互取。
自昔已來。
大唐日域。
诤論互擊。
立破甚昌。
嘉祥大師。
具引八文。
立三車義。
其八文者。
一方便品雲。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已上)同品亦雲。
十方世界中。
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已上)三又彼偈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已上)四文雲。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五文雲。
但以一乘法。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六信解品雲。
密遺二人形色惟悴無威德者。
七化城喻品雲。
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
唯一佛乘。
得滅度耳。
八同品偈雲。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已上)此八證中。
第三已後六文。
三車分明。
第一第二。
并四乘證。
非是正實順三事乘義。
舉此八文證唯三乘。
大破四車四乘是謬。
具如彼師法花玄論第四卷明。
彼師許四車義。
有六文證。
一方便品雲。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二同品及譬喻品雲。
于一佛乘。
分别記三。
三信解品雲。
于一乘道。
随宜說三。
四譬喻品中。
諸子索三車。
玄論雖言六文。
且舉四文。
而直虛指三車。
諸子出門。
無三可見。
及會二歸一道理。
而是成立上義。
非是别文。
今若舉文。
譬喻品雲。
初以三車。
誘引諸子。
然後但以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已上)又雲。
初說三乘。
引導衆生。
然後但以大乘。
而度脫之(已上)此之二文。
開譬合法。
同如是說。
即證四車宗師許義四車義。
尚有六文。
今依四車宗義檢文。
其證其多。
且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