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六

首頁
    根未熟故。

    不聞不信此一乘經。

    若不爾者。

    璎珞經等。

    十千劫等。

    修信成滿。

    豈可無量億那由他劫。

    修行六度。

    猶不信此經。

    既非二乘。

    更是何等菩薩也。

    此同法花中。

    若不信此法。

    當于如來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

    亦同上文求大乘者。

    猶為易。

    能信是法。

    甚為難。

    問爾許劫行。

    猶未能信。

    今諸凡愚。

    雲何得信。

    答宿有種姓。

    聞便信受。

    若不爾者。

    多劫難入。

    今時有人多不信者。

    不足為怪也。

    問此等不信是何位菩薩。

    答文無正斷。

    準其劫數。

    十千已過。

    僧祇未滿。

    應是三賢位人。

    問更至何位則能信此。

    答極至此位。

    必定信入此一乘法。

    終無證地。

    而不信此。

    問何故二乘。

    縱得羅漢。

    亦未信入。

    三乘菩薩。

    不至地上。

    而能信耶。

    答以三乘勝故。

    是近方便故。

    不同二乘也。

    是故若入此法。

    則于十信滿心。

    具一切位。

    同時而得也。

    有迷者雲。

    無量億那由他劫。

    名為三阿僧祇劫也。

    經三祇劫。

    得佛果。

    人。

    名假名菩薩。

    今難之雲。

    若爾可言假名佛也。

    又上古哲人。

    探諸聖典。

    斷定階位。

    流通末代。

    末葉愚夫。

    何發诳心。

    不信此文。

    反述妄說。

    若無正斷故不信此文者。

    何聖教中。

    正斷此不信者。

    為三乘佛果耶。

    願示現教。

    決此疑難。

    若依寶積。

    作是說者。

    檢彼經文。

    都無此文。

    若依法花。

    檢經亦無。

    檢上古經疏。

    亦都無此文。

    天受所見。

    豈勝上古。

    既無聖教。

    何作妄說。

    如思禅師智者禅師靈山聽法。

    億在于今。

    即作章疏。

    流通末代。

    彼章疏中。

    不作此說。

    又此土古德。

    訓僧都等。

    名高一朝。

    學普六宗。

    近受詳法師。

    遠依藏法師。

    傳彼一乘宗。

    都無如是說。

    今汝依誰。

    為此妄說。

    非直無現教。

    亦無教授師。

    愚夫妄義。

    由何建立。

    又汝愚雲。

    五教雲自位究竟者。

    以得佛果故。

    名自位究竟。

    今亦難雲。

    若藏法師。

    作五教時。

    以佛果位。

    為究竟處作經疏時。

    豈說三賢位。

    信入一乘耶。

    若不見正文。

    謬說地前者。

    亦未見正文。

    何作五教。

    以佛果位。

    為究竟耶。

    如是征難。

    都無走避。

    由此可知。

    佛果回之義。

    俱是汝等之妄說耳(已上彼文)此中所明。

    文言雖繁。

    唯所成者。

    三賢之終。

    回入一乘。

    然後大破三乘佛果。

    還即回入一乘之義。

    折薪記雲。

    今文直雲菩薩摩诃薩等。

    若唐經中。

    初加設有之言。

    故雲設有菩薩摩诃薩等。

    大疏解雲。

    設有之言。

    似當假設。

    望慈氏贊善财言。

    餘諸菩薩。

    于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乃能滿足菩薩願行。

    今善财一生。

    則能淨佛刹等。

    斯則舉權顯實等非假設也。

    若實有此不信人者。

    為在何位。

    文無定判。

    義當三賢。

    以入證聖。

    必信圓故。

    若約教道。

    三祇亦未入玄。

    所以凡夫頓能信者。

    夙因聞熏為種。

    别故今更不信。

    當來豈聞(已上彼文)言若約教道三祇亦未入玄者。

    三乘菩薩。

    入一乘法。

    總有教證二道之門。

    言教道者。

    教門施設。

    誘引機根。

    菩薩發心。

    乃至佛果。

    始終行相。

    并托教道。

    是故菩薩。

    經曆三祇。

    登升佛果。

    雖領此義。

    而非實證。

    不實經故。

    唯依教門。

    悟解而已。

    非有如教實入彼果。

    言證道者。

    真無漏智。

    證入真理。

    此時即離教所設相。

    既出教表。

    實證明白。

    初地已上。

    即得此證。

    若據此門。

    必入一乘。

    無有證者。

    不入一乘。

    是故當知。

    三乘教中。

    唯有教道。

    無有證道。

    一乘教中。

    即具教證。

    問三乘教中。

    十地豈非是證道耶。

    一切十地。

    應皆證故。

    答三乘教中。

    所設十地。

    唯是教門。

    無有實義。

    實證即是一乘法故。

    于三乘教。

    謂入十地。

    即入一乘十地實證。

    問三乘地前。

    亦不可有。

    其所施設是教道故。

    答三賢諸位。

    本是教道。

    未證理故。

    唯比觀故。

    問一乘地前。

    亦應教道。

    答信位滿心。

    沒同果海。

    雖有教道。

    教亦融故。

    問一乘地上。

    有教道耶。

    答有教道也。

    此教即融是無盡故。

    問一切十地。

    可皆證耶。

    答不爾。

    雖言十地。

    非皆是證。

    三乘十地。

    非是證故。

    不同一乘教證圓融。

    問三乘菩薩。

    信入一乘。

    判其位分。

    賢首清涼。

    全是同耶。

    有不同耶。

    答兩祖所判。

    大旨是同。

    而亦似有其所不同。

    賢首大師。

    玄記一雲。

    守權非器。

    謂三乘共教。

    諸菩薩等。

    随自宗中。

    修行未滿初阿僧祇。

    亦非此器。

    故下文雲。

    菩薩摩诃薩(雲雲。

    性起品文今章引)此中意雲。

    三乘菩薩。

    初僧祇中。

    既是非器。

    即三賢位。

    明知劫滿已上。

    是器。

    此是五種非器之中。

    第五非器。

    不信一乘。

    玄記下文。

    五為中雲。

    三引為者。

    謂彼如前共教菩薩。

    于彼教中。

    多時長養深解。

    窮徹行布教源。

    即當得此普賢法界。

    既雲無量那由他劫。

    不信此經。

    即知過此劫數。

    必當信受。

    離此普法。

    更無餘路得成佛故。

    經不說彼過此劫數。

    猶不信故。

    問若彼地前。

    過彼劫數。

    必信受者。

    即知地上二宗不别。

    豈彼所信無十地耶。

    答于彼教中。

    具有行布十地。

    漸次乃至佛果。

    養彼根器。

    務令成熟。

    極遲之者。

    至此劫數。

    定當信入。

    如其疾者。

    是即不定。

    可準知耳(已上)此解釋中。

    唯言億那由他劫後。

    信入一乘。

    不定何位。

    分齊難知。

    性起品玄記雲。

    文無正斷。

    準其劫數。

    十千已過。

    僧祇未滿。

    應是三賢位人(已上)唯言三賢。

    不定别位。

    問不信及信。

    指定何位。

    答初祇未滿。

    即是不信。

    對此義故初阿僧祇。

    圓滿之位。

    是信一乘。

    至極不信。

    唯迄那由他劫。

    不言過此劫猶是不信故。

    那由他後。

    要信入一乘。

    問那由他劫後者。

    為至地上信耶。

    未至初地已前信耶。

    答未登初地已前。

    十回向之終。

    方信一乘。

    回向終者。

    即初祇滿。

    問就初祇滿。

    有将滿矣。

    有正滿矣。

    有已滿矣。

    今就何時。

    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