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三

首頁
    。

    得有俗法。

    二真所随故。

    得有俗谛。

    今無此二。

    故成斷過。

     第二明無之過。

    常中二義。

    初染法無依故。

    後淨法無因故。

    問。

    何故生死言依。

    無漏聖智言因。

    答。

    依如來藏。

    得有生死。

    染法乖真。

    故唯言依。

    依如來藏。

    得有涅槃。

    證真之智。

    親順真如。

    全以真理。

    成能證智。

    無有如外智能證于如故。

    是故淨法。

    持言無因。

    以本覺理成始覺故。

    言又無所依下。

    出斷過失。

    亦有二義。

    初斷俗谛故。

    後當體無故。

     第三明雙亦過。

    言亦具上諸失者。

    此過既是雙計有無。

    是故定具上有無中。

    各各斷常。

    二種過失。

    準上可知。

    理應爾故。

    言謂真如無二下。

    雖有諸失。

    且出一個。

    雖是一個。

    總含通攝。

    失正理故。

    是斷無理。

    強立是常。

    上二句諸失。

    此一個斷常。

    彼此有無。

    映帶應得。

     第四明雙非過。

    此亦失理。

    常體為斷。

    強立為常。

    轉成之過。

    上明真如四句過竟。

     第二出依他四句過。

    于中分二。

    初标門。

    二若執有者下。

    辨相。

    亦四。

    有等四句。

    不科自别。

    第一明有之過。

    亦二。

    初标分。

    二一常過下。

    辨釋。

    亦二。

    初正明二過。

    二決擇常過。

    初中亦二。

    初常過。

    二斷過。

    今初。

    言謂已有體等者。

    此大乘宗。

    以定有義。

    令随外道自然實有。

    薩婆多宗。

    雖言因緣。

    而實有故。

    誘引教故。

    大遂破故。

     章又由執有下。

    二斷過。

    以籍緣故。

    得有諸法。

    今即反此。

    故成斷過。

    不籍緣故。

    轉成此過。

    待前常過。

    是當體故。

     章問若說依他下。

    二決擇常過。

    亦二。

    初問。

    二答。

    今初。

    言攝論等中說依他性以為有者。

    無著菩薩。

    位居初地。

    造攝大乘論。

    明十殊勝相。

    初應知依止勝相。

    廣明八識。

    次應知相勝相中。

    具明三性相。

    其依他性。

    因緣和合。

    假名成立。

    為染淨有。

    八識相貌。

    唯依他性。

    八勝相等。

    諸位觀解。

    于中皆明依他性有。

    等言等取無著所造顯揚聖教等諸論。

    又世親菩薩等。

    釋無著攝論等。

    及自造諸論。

    多明三性。

    是故亦取彼諸論等。

    若語本源。

    彌勒菩薩。

    瑜伽。

    莊嚴。

    辨中邊等。

    然彼菩薩。

    因極上位。

    今且對下龍樹提婆。

    是故且舉無著世親。

     章答聖說依他下。

    二答。

    亦二。

    初辨明宗旨。

    二勘挍過起。

    初中亦二。

    初直顯。

    二征釋。

    今初。

    言聖說依他等者。

    聖言即指無著世親。

    舊譯諸師。

    并雲。

    龍樹天親。

    俱釋初地。

    昙鸾道綽等。

    如是判斷也。

    新譯諸師。

    并雲。

    無著初地。

    世親菩薩四善根初。

    入暖法位。

    得明得定。

    慈恩淄州等。

    如是傳判。

    今言聖者。

    初地已上。

    是聖位故。

    依新家意。

    正舉無著。

    是初地故。

    相從即取天親菩薩。

    言依他有。

    即不異空之有故爾。

    非是異空定有之有。

    故雖言有。

    不堕情計。

     章何以故下。

    二征釋。

    亦二。

    初征。

    既有其體相。

    何言不異空。

    二以從衆緣下。

    釋。

    亦二。

    初明假有義。

    二顯論主意。

    今初。

    言以從衆緣等者。

    四緣和集。

    所生諸法。

    即體無性。

    無自立故。

    言一一緣中等者。

    能成緣中。

    各無作者。

    外道即計諸法生起。

    别有作者。

    即神我等。

    今求緣中。

    無有能造色心之者。

    緣既無作。

    豈有所生。

    無作無起。

    而得緣起。

    言是故已下。

    結成所立。

    無作而起故。

    名非有之有。

     章是即聖者下。

    二顯論主意。

    言不動真際建立諸法者。

    是出大品經中。

    大師處處。

    引此經文。

    明一切法非有之有。

    真際即是無性之理。

    無依玄絕之法。

    是全真際。

    成緣起法。

    雖是緣起。

    常恒真際。

    真際全體。

    即成緣起。

    是故有者。

    非有之有。

     章若謂依他下。

    二勘挍過起。

    亦二。

    初辨明過相。

    二結成過起。

    今初。

    此中有過。

    展轉三重。

    一緣起有性過。

    二不相由籍過。

    三壞依他法過。

    此三重過。

    皆由執有。

    展轉鈎鎖。

    相連而起。

     章是故汝意下。

    二結成過起。

    言汝意者。

    是指依他執有之者。

    言恐堕空斷者。

    檢執者之意趣。

    問。

    若言無者。

    應成斷無。

    故立為有。

    是有何過。

    答。

    故今勘雲。

    若立為空。

    即應成有。

    由無自性緣起成故。

    不知此義。

    恐成空斷。

    依他為有。

    此人不達緣生無性。

    立為定有。

    為定有故。

    敗壞緣起。

    壞緣起故。

    即堕斷無。

    若知無性。

    無有此過。

     第二明無之過。

    亦二。

    初标分。

    二若謂依他下。

    辨釋。

    亦二。

    初斷過。

    二常過。

    初中亦三。

    初正明。

    二問答。

    三結成。

    今初。

    言若謂依他等者。

    牒執。

    言即緣無所起等者。

    勘過。

    此即當體過也。

    泛出過失。

    有其二門。

    一當體過。

    如執為有。

    即名常過。

    計度為無。

    即名斷過。

    二轉成過。

    如執為無。

    即出常過。

    計度為有。

    即出斷過。

    展轉成過。

    非當體過。

    三性四句。

    一一斷常。

    随其所明。

    應如是知。

    此中過者。

    空依他故。

    不存緣起。

    無緣起故。

    無有諸法。

    此當體過。

    如此勘挍。

    或有直出過失。

    如上文雲。

    執真是無。

    亦即是斷。

    如是等也。

    言即是斷也者。

    結過。

     章問若說緣生下。

    二問答。

    亦二。

    初前代師意。

    二後代師意。

    初中亦二。

    初問。

    二答。

    今初。

    言若說緣生等者。

    牒所出過。

    以為問端。

    言何故中論等内等者。

    引所遮論。

    正作問難。

    等言等十二門論。

    百論。

    智論及餘空論。

    中門智度。

    并龍樹菩薩所造。

    百論提婆菩薩所造。

    龍樹是初地論師。

    對前無著菩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