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密法輪時。
具獲三乘大小之益。
章依此文。
如是具引。
雖是論說。
推功歸本。
言大品經。
經意爾故。
如道綽師引昙鸾師淨土論中。
即言論雲。
又玄記第一分假異實門。
教體引唯識論第二雲。
若名句等。
不異聲者等四句。
此非論正文。
當慈恩疏叙外人問之言。
而其文字。
少有不同。
雖是疏文。
而言論雲。
推功故爾。
今亦如是。
義苑雲。
大品經。
即般若八部中一數。
轉四谛法輪者。
謂有三轉。
則示相。
勸修。
作證。
四谛則苦集滅道。
生滅四谛觀。
此經中。
既被三乘。
四谛之談。
不可一準思之(已上)章所引文。
智論正文。
廣略不同。
義意無别。
發聲聞心。
論雲得聲聞道。
緣覺舉因。
論說亦爾。
菩薩得益。
總有四重。
發道心者。
十信位。
行六度等。
是三賢位。
得無生法忍。
通地前地上。
章意正在地上。
住初地等。
通舉十地。
一生補處等。
明佛果益。
問。
補處雲何。
一時成佛。
答。
于十方國。
各作補處。
各于其國。
成等正覺。
十方機緣。
同時純熟。
一時成道。
指事雲。
問。
上既說雲。
由三乘教。
未得十地果。
何得初地乃至十地。
答。
良由權教。
無有得果。
唯此一乘大菩薩等。
為引劣内機。
令得至界外。
方便示現。
由彼權教。
修行得果。
是故天台雲。
三教行人。
因權教各獲利。
故有教有人也。
能說之教主示現。
為三教之佛菩薩。
令物慕果行因。
因行既成。
則無複化主。
如斯乃緣感便應。
緣謝便息。
空拳诳小兒。
引将還家。
手中實無物也。
三教化主。
皆亦如是(已上)或可。
三乘教中無實證地。
若談十地佛果。
并是教道門也。
若依證道。
入初地時。
即入一乘。
況其佛果。
即十佛境。
章解雲以此教證下。
二結示。
第二七日者。
此當密迹經。
言七日思惟已故。
問。
大品智論。
無二七日言如何。
答。
以密迹經準推。
智論必定。
應是第二七日。
三乘得益。
化儀是同。
說處亦同。
時亦應同。
章二小乘者下。
此是第二小與一同時異處。
亦二。
初标。
二如彌沙塞律說下。
釋。
亦二。
初五分律。
二普曜經。
初中亦二。
初引文。
二釋成。
今初。
彌沙塞者。
此雲化地。
如來滅後。
三百六十年時。
從說一切有部流出。
名化地部。
南山等師。
從法名不著有無觀。
律名五分。
舊家意雲。
五度傳文。
盡所诠相。
故曰五分。
如四分律。
義淨意雲。
此律梵文。
總有五來。
故雲五分。
如四分等。
言佛初成道竟入三昧七日後等者。
此出五分律第十五卷受戒法中。
彼文繁廣。
取意要引。
釋迦菩薩。
至菩提樹。
數吉安草。
結跏趺坐。
直身正意。
系念在前。
三明洞照。
成等正覺。
時起此處。
到郁鞞羅聚落。
坐于彼處。
林樹之下。
初夜逆順。
觀十二緣。
爾時世尊。
身有風患。
摩修羅山神。
即取阿梨勒果奉佛。
佛受食之。
風患即除。
此林樹下。
結跏趺坐。
七日受解脫樂(成道三昧七日者是也)過七日已。
從三昧起。
遊行人間。
時有五百價客。
乘五百乘車。
其中有二大人。
一名離謂。
二名波利。
時有樹神。
勸此二人。
令供養佛。
此二大人。
以蜜和[麥@少]。
俱詣樹下。
遙見世尊姿容挺特。
具四八相。
圓光一尋。
猶若金山前禮佛足。
奉上[麥@少]蜜。
世尊念過去未來。
佛以缽受食。
時四天王。
同時獻缽。
佛受一合。
佛以此缽。
受彼[麥@少]蜜。
為二大人。
即授二歸。
佛方咒願。
有一行偈。
為此二人。
示教利喜。
于時如來。
未食[麥@少]蜜。
(此當第二七日。
同時異處說法)複至一樹下。
方食[麥@少]蜜。
即此樹下跏坐入定。
七日受樂(是第三七日也)過七日已。
到文鱗龍所坐一樹下。
龍奉食佛。
佛受食已入定。
七日受解脫樂(是第四七日也)從三昧起到郁鞞羅斯那聚落。
入村乞食。
次到斯那婆羅門舍。
彼女須阇陀。
取缽盛食。
佛受食已。
為彼女授三歸。
食已。
複還菩提樹下。
跏坐三昧。
七日受樂(是第五七日也)從定起已。
到斯那舍。
次受斯那婦食。
次受斯那婦妹四人食。
各授二歸。
此六人處。
應經五日。
不言入定。
食已。
複還菩提樹下。
三昧七日(是第六七日也)從三昧起。
到阿豫波羅尼拘類樹。
中路受女人酪。
即授三歸。
食已。
即于尼拘類樹下。
三昧七日(是第七七日也)從定起。
作是念。
我所得法。
甚深微妙。
難解難見。
寂寞無為。
智者所知。
非愚所及(乃至)若我說者。
徒自疲勞。
唐自枯苦。
爾時梵王。
來詣佛所。
請轉法輪。
三請殷勤。
第三請時。
如來受之。
佛觀世間。
最初應度郁頭阿藍。
空中告終。
欲度五人。
往鹿野苑。
乃至陳如見谛。
須陀洹果。
善來得戒。
五人皆悉得羅漢果(已上略抄)此是鹿苑正轉法輪。
問。
何故此律。
初說法時。
言第二七日。
以是七七日後說故。
若雲第二七曰說者。
何故玄一雲依五分律。
八七日(已上)若八七者。
律唯七七。
章文直言二七日說。
此等相違。
雲何和會。
答。
古來舊疑。
于今未決。
且以理例述一意者。
今章所引。
專成與一同時異處。
是故律意。
唯成二七。
斯乃正指受[麥@少]為二大人。
示教利喜。
為第二七說法之相。
問。
示教之處。
非是鹿苑。
何雲異處。
章言鹿苑。
豈非相違。
答。
雖非鹿苑。
既非道樹。
故成異處。
示教之處。
以是郁鞞羅村處故。
但章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