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六

首頁
    一非小。

    三中大乘。

    其義自成。

    當知即是始教所依一切諸教兼通終頓二教之義。

    折薪記雲。

    若智者解雲。

    佛慧是深而非餘(乃至前引)報佛之恩。

    此師以别教菩薩為餘深。

    今以大乘為餘深。

    正相符契也(已上)般若。

    深密。

    淨名。

    思益等。

    諸經之中所說。

    菩薩因果行相。

    皆餘深法。

     章亦不可說下。

    二遮執。

    言亦不可說以彼小乘為餘深法者。

    此遮三車宗謬救也。

    問三車二宗。

    有此解耶。

    答二宗祖師。

    無作此解。

    唯是恐有作此救者。

    假設遮破。

    考實言之。

    不可有彼指法花為餘。

    以小為深者。

    假設之言。

    其事是明。

    金陵疏雲。

    問文雲。

    若有衆生不信受者。

    即于如來餘深妙法中為說。

    然小乘三藏非是深妙。

    大法即是大乘。

    雲何别有餘深妙耶。

    答方等有二。

    一者大乘。

    二者一乘。

    餘法即是大乘。

    問何故信大乘。

    不信一乘耶。

    答有二種人。

    信大乘。

    不信一乘。

    一者是小乘。

    信大品等。

    以大品等。

    唯是大乘。

    未廢小乘故。

    小乘信大乘自是菩薩法。

    信小乘是聲聞法。

    二者新學菩薩。

    亦信大品雲。

    大品明菩薩法為說。

    大品等是我等所行。

    非二乘所行也。

    問小乘人。

    既不信一乘。

    何故信大品等大乘。

    答大品等。

    密令舍小。

    密令信大。

    如前信解品中。

    密大乘。

    有自他兩教也。

    亦為新學菩薩說大品令密信一。

    密舍三也(已上)此師意緻。

    指大品等諸大乘經。

    為餘深法。

    玄贊雲。

    若不信此經。

    令行餘經。

    謂遇二乘。

    化此妙法。

    如其不信。

    且說般若大乘深法。

    調伏其心。

    後化此法(已上)此亦指般若。

    名餘深法也嘉祥師意。

    出世之法。

    不過三乘。

    其中菩薩。

    即是一乘。

    亦名大乘。

    一切一味。

    無有勝劣。

    然約廢小及不廢小。

    且立一乘大乘之名。

    而無大乘名三乘教。

    慈恩師意。

    出世之乘。

    亦唯三乘。

    其中菩薩。

    即是一乘。

    即是大乘。

    然約密意及顯了義。

    有第二時第三時異。

    但其大乘體。

    無有異。

    今花嚴宗。

    一乘大乘。

    是三外法。

    三乘大乘。

    是三中大。

    三外之大。

    名一乘大乘。

    是三外法。

    三乘大乘。

    是三中大。

    三外之大。

    名一乘大乘。

    三中之大。

    名三乘大乘。

    三外之大。

    有同教一乘。

    有别教一乘。

    事義非一。

    問探玄記一雲。

    當今諸德。

    于大乘中。

    自有兩說。

    一立三乘大乘。

    乃至二後師引彼一乘大乘教(雲雲)三乘大乘。

    是法相宗。

    一乘大乘。

    即花嚴宗。

    終教已上一乘大乘。

    既攝終頓。

    終頓二教尚是三乘。

    而名一乘。

    豈非相濫。

    若名一乘。

    應是三外。

    答一乘三乘。

    總有二重。

    一若約成佛不成佛門。

    始教大乘。

    是三乘教。

    五性三乘。

    成佛不成佛。

    各定别故。

    終教已上。

    是一乘教。

    一切衆生皆成佛故。

    對法相宗乘差别故。

    約就此門。

    立為一乘。

    三若約圓融不融義門。

    圓教是一乘。

    始終頓教。

    并是三乘。

    圓教即明一塵法界。

    事事無礙圓融滿故。

    終教雖明理事無礙。

    而非事事融。

    不滿故。

    玄記所判。

    且約成佛不成佛門。

    故無相濫。

    若約融滿。

    唯攝别教。

    即如此所明分相門一乘。

    太子勝鬘疏雲。

    大乘一乘。

    大意雖複同。

    所以少異。

    大乘猶是三中之别名。

    一乘則無三二之稱。

    般若維摩。

    雖名大教。

    而不名一乘。

    是其所以也(已上)太子禦解。

    是四車義。

    全同光宅所立之義。

    與賢首宗大途是同。

    言以法花中正破小乘者。

    法花本意。

    正令聲聞。

    歸入一乘。

    是故經中。

    或約遮破。

    或就開會。

    或從歸入。

    或約廢絕。

    雖舉三乘。

    正在破小。

    深破二乘。

    兼破菩薩。

    經雲。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是也。

    而兼破三。

    會三。

    廢三。

    今明小乘。

    不名深法。

    故雲正破小乘。

     章是故當知下。

    二結顯一乘。

    言法花别意正在一乘者。

    法花宗旨。

    專說一乘。

    為顯一實。

    正破小乘。

    亦破三中菩薩大乘。

    經雲。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已上)又雲。

    諸佛如來。

    言無虛妄。

    無有餘乘。

    唯一佛乘(已上)又雲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于世等。

    五佛章段。

    三周所說文遍一部。

    義無二路。

    此乃法花始終。

    正顯一乘故也。

     第七根緣受者差别。

    于中分二。

    初标。

    二釋。

    今初。

    言根緣受者差别者。

    指事雲。

    根機成熟。

    即有受法緣。

    若不成熟。

    無受法緣。

    故雲根緣受者。

    謂菩薩摩诃薩。

    若根機未成熟。

    無受一乘緣。

    故名為三乘菩薩。

    若根機成熟。

    有信受緣。

    故名為一乘菩薩。

    若無一乘大乘别者。

    彼未熟菩薩。

    為何色人也。

    既不信一乘。

    故非一乘菩薩也。

    以摩诃薩故。

    非小乘也。

    若非三中大乘人。

    更何人耶。

    是故由根緣受不受差别。

    明一乘三乘别(已上)複古記雲。

    根器機緣。

    受行之者。

    有所不同。

    謂普别二機。

    感普别二法。

    各不同也(已上)折薪記雲。

    經雲。

    未聞此經者。

    是根差别也。

    清涼雲。

    所以凡夫頓能信者。

    宿因聞熏。

    此約有根。

    今無根故。

    不聞此經也。

    次經雲。

    雖聞不信者。

    是緣差别也。

    于此大經。

    無緣故。

    雖聞亦不信也。

    又雲。

    不受持随順者(以上不信句中。

    不字貫于下句也。

    故唐經雲或時聞已。

    不信不解。

    不順不入。

    故得知也)是受者差别也。

    以唯受行布之教。

    不受此圓融之說也。

    故名根緣受者差别(已上)根緣受者。

    三記少異。

    俱見一三别。

    互有其理在。

     章如此經性起品雲下。

    二釋。

    亦二。

    初引教。

    二顯義。

    今初。

    言菩薩摩诃薩無量億那由他劫等者。

    此中義理。

    一宗旨歸。

    和漢記中。

    委悉解釋。

    今具可引彼。

    不可以私言。

    指事雲。

    言如此經性起品至假名菩薩者。

    疏雲。

    此明聞信難得。

    若菩薩依于三乘漸次教中。

    縱經爾所劫。

    修習六度道品等行。

    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