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三十八

首頁
    薩性。

    今準此解。

    三藏即雲十行六心方名性地。

    當知。

    頂法在此而成。

    于十行中。

    五心已來。

    十解十信。

    為暖法位(已上)此意說雲。

    第六行已上。

    出過二乘地。

    成菩薩性。

    如聲聞頂。

    成聲聞性。

    故六行已上。

    修習頂法也。

    道基舉諸義後。

    自出正解。

    全同惠休法師解釋。

    問清涼師義全同賢首。

    至相所釋全同法常。

    何故香象師資相違。

    答賢首約就始教為言。

    故成别立四善根義。

    約五位門。

    成義理故。

    至相約就終教作釋。

    終教不别立四現故。

    圓教次位。

    全同終教。

    故釋本經。

    于四十心。

    配對四忍。

    賢首大師。

    若約終教。

    應同至相。

    又至相大師。

    若約始教。

    應同賢首。

    又梁攝論意。

    唯立四位。

    不别立四善根。

    故配對彼地前四位。

    至相約此配對信等。

    賢首之意。

    若約攝論。

    唯立四位故。

    于地前。

    應配信等。

    上明五位門地前義理竟。

     章見等同前者。

    二明地上。

    言同前者。

    指前又以十地。

    說為見修。

    謂初地入心。

    為見道位住心已後。

    乃至金剛。

    并名修道。

    見修二位。

    唯是十地。

    唯在因位。

    此一句言。

    亦通四位門地上。

    應等指同故。

    既言見等同前。

    等言等取修道及究竟位。

    若唯因位應言見修。

    何言見等。

    故等修道及究竟位。

    問究竟令同已前何文答回心。

    五位。

    指言餘名同前。

    此同前者。

    指回向心四位中。

    言但有見修等四位。

    此約展轉指同。

    若直言之。

    即指回心四位門言。

    此回心教。

    總有四類。

    四位。

    九地。

    五位。

    共行。

    直進教中。

    即有三類。

    十二住。

    四位。

    五位。

    此中四位五位。

    俱通回心直進。

    三乘共行。

    唯在回心。

    其十二住。

    唯在直進。

    三界九地等。

    是依身依地。

    雖通回心。

    何亦不通直進教中。

    問回心教中。

    有十二住。

    直進教中。

    有幹惠等十地耶。

    答十二住相。

    專似小乘。

    不可遮止通回心教。

    三乘共地。

    專在回心。

    難通直進。

    此中雖通。

    而有傍正。

     章問何故此教所立名數下。

    二問答料簡。

    亦二。

    初影似小乘。

    此問答意。

    料簡直進影小之意。

    既是直進。

    唯應陳說大乘實義。

    而于大乘。

    并四位五位十二住等門。

    名及數相。

    全同小乘。

    故應問決。

    答中有二。

    初約表诠答。

    直進似小。

    為引回心。

    回心似小。

    更引令勝。

    由此得入深奧義故。

    由似回心。

    即有似小。

    若全下。

    二約遮诠答。

    謂粗淺者。

    由少同已起信。

    懸異己還不信。

    若全同小。

    居本小故。

    是故半同半異引小。

    大乘宗中。

    陳說法相。

    有其二門。

    一随轉理門。

    所說法門。

    同小乘故。

    是共門故。

    二真實理門。

    所說法義。

    全異小乘。

    是不共門。

    今此随轉理門所說。

    或此問答。

    料簡回心。

    以回心教似愚法故。

    然準次問。

    是約直進同回心明。

    二問。

    若引二乘可須似彼下。

    直進似小。

    亦二。

    初問。

    此難前答回心教意。

    本同小乘。

    今此直進。

    何用似小。

    答中有二。

    初正明。

    二引證。

    初中亦三。

    初标數。

    二一始教中下。

    随釋。

    三是故說此為始教也者。

    結成。

    二中有二。

    初機粗淺故。

    直進自體是粗淺故。

    二凡以大乘似小說者下。

    諸引小故。

    雖舉二義。

    引小為本。

    機粗淺者。

    剩牒前門。

    折薪記三雲。

    然第二義中。

    便雲。

    凡以等者。

    但是結通二義。

    非是牒釋。

    然恐文脫。

    合雲二亦以此引小故似小乘。

    方可雲凡以大乘似小乘等也(已上)此釋可然。

    文義續故。

     章即如何義等者下。

    二引證。

    亦三。

    初标問。

    二如瑜伽說下。

    正引。

    三如是等文類别非一下。

    結成。

    二正引中。

    亦二。

    初所似三成就。

    二能似三成就。

    初中亦二。

    初聲聞三成。

    二獨覺三成。

    此三成就。

    出瑜伽論第三十也。

    初聲聞三成就中。

    言雲何已成就補特伽羅等者。

    此先問答安定名義。

    總通三成。

    标成就義。

    補特加羅。

    此雲數取趣。

    即是人也。

    造有漏業。

    數數往生諸趣之中。

    若有若幹人。

    今生此世中。

    各有所成就行業功德等。

    即是先生修習法行。

    熏練成就。

    此世令然。

    若時安住下品成就下。

    别明三成。

    言欲樂者。

    行人心志。

    于法悕望欣求故爾言加行者。

    進勵修習。

    此二皆是由先身習熏練力故。

    今得成就。

    并是行人所成就法。

    此三成就。

    有何差别。

    若如此世有三種人。

    俱是見道已前行人。

    由先熏習所成就法。

    有下中上。

    今生勝進。

    各有分齊。

    此世所應獲得。

    果利賢聖。

    有學無學等法。

    有差别故。

    璟興疏十五雲。

    聲聞人中。

    三品為三。

    此三俱在見道已前方便地中。

    望入聖道及以漏盡。

    有其遲速。

    一者巳修解脫分善乃至暖等。

    仍于惡趣。

    未得不生。

    即于現身。

    未能入聖得果盡漏。

    第二人者。

    住方便中。

    已免惡趣。

    現得入聖。

    得沙門果。

    更受生死。

    未能盡漏。

    第三人者。

    住方便中。

    現能入聖得果盡漏。

    是現般人(已上)下品成者。

    此世之中。

    得住七方便中暖頂。

    此人值緣。

    若造惡業。

    猶往惡趣。

    未得忍位不退位故。

    既不能得忍位不退。

    何況此世入聖得般。

    此二皆悉不能獲得。

    中品成者。

    同在暖頂。

    而于此世。

    得入見道證初果等。

    若具言之。

    應有三類。

    于此世中。

    現證初果。

    是經生者。

    或是現進一來。

    經生之者。

    或現勝進。

    證不還果。

    上□經生。

    上品成者。

    同在暖頂。

    于此世中。

    入見初果乃至證得阿羅漢果。

    集成三雲。

    諸記(雲雲)而海束記。

    準對法論雲。

    下成就者。

    謂暖法。

    中謂頂法。

    上謂忍法。

    當知。

    此中三品成就。

    是暖頂忍三善根也。

    世第一法。

    唯一刹那。

    不相續故。

    不入三品成就也。

    未敢禅定(已上)義苑三雲。

    言下品者。

    是七方便人故。

    有猶往惡趣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