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
時分極短。
次刹那心。
即入見道初無漏位。
緣覺不退。
疾于聲聞。
是一刹那前後不久。
言菩薩至十回向方皆不退者。
此入第一回向心時。
即得不退。
非謂第十回向初得。
玄記四雲。
至十回向以上。
方得不退(已上)即依佛性論作此判。
既言以上。
是初回向以上位故。
問玄記七雲。
依佛性論。
至此位滿。
方名不退之位(已上)既言位滿。
何雲初得。
答論文既言回向以上。
即指初回向之始故。
但言位滿者。
解行滿故。
總言位滿。
非謂十回向位已滿。
或可。
此文對彼第一回向加行。
次其入心。
名為位滿。
初入之心。
加行滿故。
二當知此中下。
釋成非是愚法聲聞。
是大乘宗回心聲聞。
章又亦可菩薩地前總說為退下。
二依瑜伽論。
亦二。
初立義。
此意地前十信三賢。
猶往惡趣。
由此義故。
地前總通。
皆為退位。
二如瑜伽雲若諸菩薩下。
引論。
此出彼論第四十七。
言猶往惡趣者。
勝解行地。
發心已後。
十信三賢。
四十心間。
經曆一大阿僧祇劫。
修習萬行。
精勤二利。
然位粗淺行相參雜。
或時。
憶念。
或時廢忘。
或勉勵轉。
或虛棄過。
如闇中射。
或中不中。
由如是故。
值緣造惡。
墜堕惡趣。
此說勝解行地全分。
十信三賢諸位皆爾。
然後之位。
轉勵轉勝。
漸成堅固。
伏惑之力。
稍強勝故。
雖然不免造惡堕苦。
故雲地前總說為退。
初地入心見道之時。
成堅固不退。
得惡趣不生。
解此勝解行地猶往惡趣之文。
諸師意異。
義理多端。
賢首所解。
義途如此。
璟興解釋。
如上已引。
于不定業。
為他受故。
元曉雲。
上說勝解行住菩薩或時有堕那落迦者。
約此住前菩薩說也(已上)此說意雲。
勝解行地。
攝四十心。
依起信論初住不退。
瑜伽勝解行地退者。
且約住前十信之位。
非謂初住已上亦退。
慈恩釋猶往惡趣文雲。
此菩薩。
其實已離惡趣業。
不受惡趣生。
然為利益有情時故。
往彼生因即起染受。
彼報趣。
故初劫時。
有生惡趣。
如金翅鳥入海食龍。
食龍既訖。
上飛空裡。
因取龍故。
腳下有泥。
其實元意。
本在取龍。
取龍之時。
因逐泥污。
菩薩亦然。
因利有情。
遂被染系。
故初劫時。
亦生惡趣。
若爾。
如所引經。
若有成世間增上品正見頌。
雲何通義。
曰彼亦不以正見為緣生惡趣。
何妨地前有起惡趣業。
而生惡趣(已上)瑜伽引經頌。
彼後二句雲。
雖經百千世。
而不堕惡趣。
地前有漏世間之位。
而得正見。
永不堕。
若會釋之意。
義理可見。
如是等釋。
意緻多端。
問鈔十上雲。
然位不退。
複有二義。
一約三乘。
至第七住位。
方不退。
二約終教。
入初住位。
即名不退。
異輕毛故(已上)言三乘者。
即是始教。
彼意始教七住不退。
如何兩祖。
有此差别。
答本業璎珞六住退義。
若約終教。
即是權退。
若約始教。
即應實退。
賢首思。
約權退為言。
清涼思。
約實退成立此義。
又始教大乘。
機有三品。
上根七住。
中根回向。
下根初地。
方得不退。
爾前随應。
并是退位。
兩祖各談彼彼義邊。
理實二祖互通令然。
上釋始教不退義竟。
章三明位中行相差别者下。
文中為二。
初标章。
諸位之中。
觀解修行。
一一相貌。
此中明故。
二如瑜伽雲勝解行住下。
引釋。
亦二。
初引第二住。
二結成指略。
今初。
此中具引解行地文。
分二。
初問。
或時下答。
亦二。
初明行相。
二如是等類名勝解行住者。
結行相。
初中有八。
一堪能不堪。
二或于下。
憶念忘類。
三于諸下。
二利不巧。
四為他下。
說法艱難。
五或時下。
或中不中。
六或于下。
退菩提心。
七由意下。
自他二樂。
八或于下。
聞法驚疑。
文相易見。
不須别解。
解行地菩薩。
既是地前。
或。
或進或跓。
或通或滞。
良由位居退轉。
行解未熟。
進退随緣。
升沉任宜而已。
章解雲此是十二住中下。
二結成略指。
勝解行住。
在論四十七。
論文極廣。
章取精要。
淨勝意住。
亦在第四十七。
位第四住。
至第十二善。
在第四十八卷中。
文亘二卷。
故此指略。
七地門義。
束十三住。
即在瑜伽第四十九。
善戒第九。
地持第十。
此即與彼十三住法。
種類一同。
廣略差别。
且種姓住相者。
論第四十七雲。
雲何菩薩住種姓住。
謂諸菩薩。
住種姓住。
性自仁賢。
性自成就菩薩功德菩薩所應衆多善法。
于彼現行。
亦有顯現。
由性仁賢。
通達方便。
令于善轉。
非由思擇。
有所制約。
有所防護。
若諸菩薩。
住種姓住。
任持一切佛法種子。
于自體中。
于所依中。
已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種子。
又諸菩薩。
住種姓住。
性離粗垢。
不能現起上煩惱纏。
由此纏故。
造無間業。
或斷善根。
如種姓品所說。
種種住種姓相。
于此菩薩種姓住中。
亦應廣說。
應如實知。
是名菩薩種姓住(已上)菩薩種姓無始本性。
具此種子。
又本性住種姓中。
具足六波羅蜜因性。
如第三十五卷種姓品說。
其第三住淨勝意樂住。
即是初歡喜地。
地上行相。
次第勝妙。
由漸微密。
具如論說。
故章指之。
應廣見彼。
非應卒抄。
本來菩薩種姓成者。
元來不造五逆重罪。
不作謗法闡提斷善。
清淨善寂妙因成就。
慈悲願力。
憐愍意樂。
自性成就。
遇緣速發本性善心。
修行住持。
無有艱難。
此即本性二利。
自性具足故也。
上明始教行位相竟。
延慶四年(辛亥)四月二十六日于東大寺戒壇院為禅明房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三十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