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五

首頁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二以理标宗下。

    大文第二。

    以理開宗。

    于中為二。

    初标分。

    二勝釋。

    今初。

    言宗乃有十者。

    問。

    教既有五。

    宗亦應五。

    應一教下各一宗故。

    何教有五而宗有十。

    答。

    宗教随宜。

    未必一具。

    教雖有五。

    而教宗多。

    是故言宗通成十種。

    問。

    何故小乘不立唯一。

    答。

    小乘教中。

    有二十部。

    所宗多數。

    故成多類。

    雖皆小教。

    宗即别故。

    當知約教開小合大。

    約乘通言大小俱開。

    小乘六宗。

    大有四故。

    雖同是大。

    約宗異故。

    十宗之中。

    初六是小。

    即是愚法小乘教也。

    後四是大。

    于後四教。

    各一宗故。

    如來在世。

    為小乘機。

    說小乘法。

    始自鹿苑。

    終至鶴林。

    唯是一味聲聞緣覺趣入之法。

    無有異許。

    如來滅後一百年間。

    次第傳承。

    亦無異許。

    百餘年時。

    初分二部。

    上座羅漢。

    與彼大天。

    诤論五事。

    言五事者。

    大天所立。

    上座不許。

    故成二部。

    謂上座部。

    大衆部也。

    大天之衆。

    名大衆部。

    年小等者。

    數極多故。

    餘處誘·無知·猶處·他令入·道因聲故起。

    是諸佛聖教。

    是名五事。

    大天自說。

    号為為說。

    大衆上座二部并起。

    弘其法教。

    教化世間。

    二百年中。

    大衆部中。

    諸出三部。

    一一說部。

    二說出世部。

    三雞胤部。

    又二百年時。

    大衆出二。

    名多聞部。

    次從聞部。

    分出一部。

    名說假部。

    二百年滿。

    亦出三部。

    一制多山部。

    二西山住部。

    三北山住部。

    此大衆部。

    從百餘年。

    至二百滿。

    四破。

    或五破。

    本末總合。

    即成九部。

    作頌曰。

    大衆一說說出世。

    雞胤多聞及說假。

    制多西山北山住。

    本末合數成九部。

    其上座部。

    久而不分。

    三百年初。

    分成二部。

    一雪山部。

    即本上座。

    二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梵雲薩婆多。

    三百二十年。

    從有部中。

    流出一部。

    名犢子部。

    梵雲婆粗富羅。

    三百三十年。

    從犢子部。

    複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胄部。

    三正量部。

    四密林山部。

    此乃同時而分出也。

    又三百六十年。

    從一切有。

    複出一部。

    名化地部。

    梵雲彌沙塞也。

    三百八十年。

    從化地部。

    流出一部。

    名法藏部。

    梵雲昙無德也。

    三百年末。

    從薩婆多。

    複出一部。

    名飲光部。

    梵雲迦葉遺也。

    四百年滿。

    從一切有。

    複出一部。

    名經量部。

    如是上座七破八破。

    本末通許。

    成十一部。

    作頌曰。

    說一切有說山犢。

    法上賢胄正密林。

    化地法藏飲經量。

    本末合數十一部。

    于二十部。

    上座大衆二部是本。

    十八是末。

    文殊問經。

    言十八及本二。

    皆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本末起者。

    即此事也。

    總而言之。

    小乘部類。

    種相極多。

    謂二部。

    五部。

    十二部。

    十八部。

    二十部。

    五百部也。

    黨類雖多括其要歸。

    不過今此二十部宗。

    雖有二十。

    約所許相。

    括其種類。

    不過十一。

    第一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同說。

    一切如如來皆是出世。

    無有漏法。

    佛身壽量。

    并無邊。

    眼等五識。

    有染離染。

    色無色界。

    具六識身。

    五種色根。

    肉團為體。

    無為有為。

    去來世無。

    一刹那心。

    了一切法。

    如是等義。

    其相甚多。

    四部同說。

    以此為宗。

    第二多聞部宗說。

    佛五音。

    是出世教。

    餘即世間。

    言五音者。

    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音也。

    餘義多同薩婆多部。

    第三說假部宗說。

    共非蘊。

    十二處非真實。

    由福故得聖道。

    道不可修。

    餘多義同大衆部說。

    第四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三部同說。

    一切菩薩不脫惡趣。

    供養塔廟。

    不得大果。

    餘義多同大衆部說。

    第五說一切有宗。

    一切有者。

    總束為二。

    一是法有。

    二是時有。

    心王。

    心所色。

    不相應及三無為是法。

    一切去來今世。

    是時一切。

    三世實有。

    法體恒有。

    所謂是也。

    第六雪山部說。

    一切菩薩。

    攝是異生。

    菩薩入胎。

    不起貪愛。

    無外道得五通。

    無天中住梵行。

    第七犢子。

    法上。

    賢胄。

    正量。

    密林五部同說。

    補特加羅。

    非即蘊離蘊。

    入正性離。

    十二心頃。

    說名行向。

    第十三心。

    名為住果。

    此中十二心相狀者。

    入見道時。

    四谛之中。

    各有三心。

    且如苦谛。

    一苦法智。

    觀欲界苦二苦法忍。

    觀欲苦谛惑斷未斷。

    猶有一界惑故。

    重觀斷等。

    三苦類智。

    即合觀色無色界苦。

    以苦谛惑三界盡故。

    不後重觀。

    是故不别立苦類忍。

    集滅道谛。

    準列皆爾。

    是故總合。

    有十二心。

    第十三心。

    或說。

    即道類智第二念相續心。

    惑是總觀四部心也。

    次第超越。

    向果亦爾。

    準例可知。

    第八化地部說。

    去來世無。

    現在無為有。

    四谛一時觀。

    定無中有。

    亦有齋首補特伽羅。

    有世間正見。

    無世間信根。

    無出世靜慮。

    無無漏尋。

    善非有因。

    預流有退。

    羅漢無退。

    無為有九。

    第九法藏部說。

    佛在僧攝。

    佛與二乘。

    解脫雖一。

    而聖道異。

    無外道得五通。

    阿羅漢身。

    皆是無漏。

    餘義多同大衆部說。

    第十飲光部說。

    若法已斷已遍知即無。

    未斷未遍知即有。

    業果已熟即無。

    未熟即有。

    諸有學法。

    有異熟果。

    餘義多同法藏部說。

    第一經量部說。

    必有勝義補特伽羅。

    異生位中。

    亦有聖法。

    非離聖道有蘊永滅。

    有根邊蘊。

    有一味蘊。

    一味蘊者。

    即細意識。

    諸蘊從前轉。

    至後世。

    餘義多同說一切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