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

首頁
    分齊也。

    有雲。

    三乘自宗。

    雖有教義。

    望于一乘。

    但有言教。

    無其實義。

    故雲無分齊也。

    今解雲。

    三乘教義。

    望于自宗。

    縱雖教義。

    以一乘所流說故。

    為彼所因故。

    仍無自三乘教義分齊故。

    是故雲也。

    又三乘教義。

    謂界内示三車為教。

    得出為義。

    此義亦教。

    無三義故。

    與界内教。

    無差别分齊。

    故雲無分齊(已上)義苑折薪及指事所舉第二有義。

    并是一義。

    複古不言望于一乘。

    唯是教義不二。

    壽靈自義。

    即有二解。

    是教義無别。

    與複古同。

    集成雲。

    仍教等者太一雲。

    其始終兩門。

    并具無分别教義。

    空有二門。

    乃至無分别義者。

    謂證真如。

    無分别教者。

    謂比觀意言。

    若爾。

    則無分下。

    缺一别字。

    又雲。

    三乘三界内成其行。

    故未敢詳定。

    此當三乘者。

    即前四教也(已上)此解無分。

    與諸記異。

    問法花三車。

    教義分齊。

    界内示教得出為義。

    其因果相。

    即指深密瑜伽論等。

    下攝益中。

    攝界内機。

    令得出世益。

    亦指瑜伽等三乘教。

    本唯此經論而已。

    然解深密經。

    是盧舍那佛。

    現第十重身土。

    佛身即有二十一種功德莊嚴。

    國土具有十八圓滿大功德事。

    即是最極他受用身。

    即于如是殊勝淨土。

    對十地等覺大菩薩等說。

    解深密經。

    所說法門。

    唯識中道深理。

    三性三無性實義。

    如實顯了。

    最極究竟甚深微妙之法。

    廣大玄密之教。

    瑜伽師地論。

    補處大士。

    彌勒菩薩。

    如來在世。

    親聞親受。

    師滅九百年時。

    降下閻浮。

    所宣說之教也。

    一部百卷。

    一十七地。

    五分建章。

    衆門罄與。

    決擇分中。

    具載解深密經全文。

    三性二谛。

    百法千門。

    一切法義。

    無不周備。

    菩薩修行。

    或立七地及十三住。

    廣攝菩薩因果階位。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

    三身四智。

    轉依妙果。

    深廣該攝。

    整足圓滿故。

    菩薩發心。

    修習萬行。

    所經劫數。

    必定是三企。

    所登階位。

    七地。

    十三位。

    五十二位。

    所斷惑障。

    是煩惱所知所顯理性。

    乃至空法空。

    離二種生死。

    獲三身妙果。

    義既高大。

    事亦深妙。

    就今名三乘教。

    謹出三界為極。

    以此為此教源。

    指此為三車果。

    豈非違教理乎。

    何為判教規模。

    法相宗人。

    深緻此難。

    聲聞緣覺。

    修行得果。

    實出三界。

    證生空理。

    以此為極。

    非是為難。

    菩薩極果。

    判為出界唯離分段。

    唯齊二乘。

    義趣難得。

    請為作決。

    答如來說法。

    随機與益。

    一一乘有機。

    授以實道。

    二乘有緣。

    示以權乘。

    月輪懸回高山。

    先照圓融因果。

    橫豎該遍。

    行布圓融。

    周盡貫括。

    名之别教普機所受。

    就教生根鈍。

    不能受盡。

    如來哀愍開漸教道。

    于别教法。

    取行布門。

    授三乘機。

    鹿園二乘。

    修習四谛十二因緣。

    果證羅漢。

    位升自極。

    出三界益。

    究竟圓滿。

    愚法教中菩薩乘人。

    斷惑證理。

    全同二乘小機。

    根鈍深耽自乘佛為引之。

    令入大乘。

    于一乘教。

    說三乘别。

    定性之者。

    必趣灰斷。

    不定性者。

    此世頰心。

    以此方便。

    二乘入大。

    信解深法。

    漸舍小心。

    大乘教中。

    初心菩薩。

    求自乘果。

    斷證深廣。

    就唯行布一門而已。

    彼初心者亦謂。

    三乘決定差别。

    即謂。

    定性永不作佛。

    為護彼心。

    為順彼根。

    于大乘中。

    說三乘别。

    三乘根。

    堪可禀一。

    故說法花。

    令諸聲聞。

    回心向大。

    深悟一實。

    即受記别初心菩薩。

    餐受此義。

    疑網皆除。

    于法花中。

    三乘皆歸一實大道。

    契佛本懷。

    所入之處。

    即華嚴法。

    四界圓融。

    主伴無盡。

    又三乘教中。

    諸菩薩人。

    依行布教。

    修行布行。

    由修此行。

    根緣漸熟。

    随位所應。

    頓入一乘。

    證圓融法。

    或有初地入一乘者。

    或有爾前入别教者。

    入别教也已。

    本來一乘。

    平等無二。

    一塵法界。

    周遍自在。

    因該果海。

    徹因源。

    初後不二。

    舉一全收。

    故三乘入一。

    或齊平等。

    全與最初頓入者同。

    以普賢眼。

    見一切教。

    皆是别教無有差别。

    如來一代化儀如是。

    由此義。

    諸大乘教。

    所設三乘差别之門。

    及三祇劫行布施設。

    其益分齊。

    并是出離三界而已。

    出三界已。

    必入一乘。

    無有不入一乘居三乘教之者。

    無有三乘菩薩。

    出界之後。

    不入一乘究盡自教之者。

    若約教道。

    謂應經曆三祇劫而入無上果。

    雖然三乘權教之中。

    無實證地。

    何況佛果。

    故謂入證。

    即入别教。

    彼解深密。

    瑜伽論等。

    所說行相。

    所立因果。

    并是三乘定别之門。

    行布隔曆。

    性相差别。

    此等皆是三乘差别。

    教相分齊。

    全非一乘圓融義理。

    是故唯攝界内世間。

    令得界外出世之益。

    以此為極。

    以此為果。

    俱其佛果。

    及十地證三祇劫等。

    皆是教門。

    教道之門。

    三祇佛果。

    未入十玄。

    未得十身。

    彼經佛身二十一德。

    佛士十八圓滿相貌。

    所說法義。

    三性百法。

    唯識中道。

    顯了明白。

    決定圓備。

    三乘教中。

    本有之故。

    始終頓教。

    三泯二。

    不空性德。

    一相平等。

    皆是三乘教中所說。

    五性差别。

    出界究益。

    不由此等甚深法門。

    但是三乘分齊。

    不可跨節。

    非唯深密瑜伽論等。

    亦諸行布三乘施設。

    非法界圓融者。

    皆三乘教分齊。

    一切諸經論等所說。

    立義會違。

    皆準知之。

    問若爾。

    三乘教中。

    既無證地。

    謂入證去。

    必入别教。

    唯應住彼三乘教中遂入一乘。

    證地之時。

    任運入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