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有梨耶。
何更言生。
答此生心者。
是六識門。
其梨耶識。
本自有故。
問二種生死。
何門六識。
答是變易門。
前六事識。
非是分段。
分段六識。
已識盡故。
若始教宗。
入無餘時。
滅異熟識。
此滅分段業感異熟果報識故。
分段異熟已滅故。
變易梨耶起。
分段變易中。
各有八識故。
問入寂之中。
唯有梨耶。
以何因緣。
轉識得生。
答以所知障。
為其緣助。
以無漏有分别業為因。
感此變易五蘊。
入寂之間。
但有梨耶。
無有餘識。
今劫限滿。
其心生者。
意識初生。
次後五識生起緣境。
如分段身。
生有一念。
第八識生。
次念意識生。
随五根生。
五識生起。
第八識名真異熟識。
第六意識。
異熟生。
異熟□第八真異熟識而生起故。
今變易身。
生起次第。
與彼相似。
入無餘間唯有梨耶。
與無餘滅。
分生六識。
此約入寂之人為言。
若不定性。
此世回心。
棄方段身。
即變易身。
八識□生。
若頓悟人。
舍分段身。
受變易報。
變易八識。
頓爾生起。
言受佛教化即能發菩提心者。
問佛教化者。
是何處佛。
答法華經。
化城喻品說。
釋迦昔。
智勝佛第十六王子。
覆講法華。
結緣衆生。
今生釋迦。
生出世之時。
佛在世人。
皆回向大。
佛滅度後。
彼法結緣衆。
執小乘道。
終入涅槃。
佛言。
我于餘國。
作佛。
更有異名。
彼佛教化。
還生之人。
令發大菩提心。
故知。
釋迦弟子。
入滅二乘。
釋迦自往教化。
令發大菩提心。
以此準餘。
迦葉佛時。
所有佛子。
滅後聲聞。
彼佛即化。
餘國作佛。
說法授記。
佛佛皆爾。
過去七佛。
成三世千佛。
皆誘自己諸聲聞衆。
說法華經。
舍小入大。
問二乘入滅。
所居依報淨穢土中。
是住何土。
答如智度論。
有妙淨土。
出過三界。
此是化身淨土。
居在此土。
遇佛得聞一乘法華。
回心向大。
修二利行。
經五十餘階。
佛果圓滿。
萬德周備。
三論先德。
西大寺玄睿律師。
大義抄第四雲。
問定姓二乘。
入無餘時。
灰身滅識。
如瑜伽言。
無餘依中。
異熟識滅。
因何得受變易身耶。
答會釋瑜伽。
凡有二釋。
一雲。
密意大乘随轉理門密意說。
言二乘實滅無變易身。
瑜伽論。
釋此密意教。
若據顯了究竟真實理門。
說有第八。
滅粗身智。
而相續起微細身智。
一雲。
約賴耶識。
有粗有細。
若粗識者。
無餘時滅。
若微細識。
猶在不滅。
如瑜伽論。
據粗為言。
有細識故。
受變易身(已上)玄睿二釋。
初同今宗始教門意。
後釋全同今終教意。
粗賴耶者。
分段總報。
細賴耶者。
變易第八。
粗分賴耶滅盡。
細分賴耶現前。
故雲細識不滅。
大義抄亦雲。
問何以得知于無餘時。
雖滅粗身。
而微細相身續生耶。
答佛性論雲。
二乘之人。
有三種餘。
一煩惱餘。
謂無明住地。
二業餘。
即無漏業。
三果報餘。
謂意生身已上。
既雲有果報。
明知。
分報粗身滅。
而變易細身猶在。
又正法華經。
說定性聲聞□順殊異行。
生異佛國。
智度論釋此經雲。
有妙淨土。
超過三界。
當生彼中。
具足佛道。
依是經論。
明知微細身智。
相續生起。
不同新宗。
與太虛空(已上)小乘及始教。
不言粗細。
謂如太空。
一乘宗義。
建立粗細。
無餘滅中。
細心顯現。
生心之後。
有六識心。
大義亦雲。
問□于無餘。
受變易身。
于無餘界。
有何所作。
答趣寂二乘。
是愚法故。
未入無餘涅槃。
之前。
不解有三種之餘。
于自所得。
生究竟想。
師子吼言。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辨。
不受後有。
灰身滅智。
而入寂滅。
當于彼滅身智之時。
即受細身。
堕變易生。
雖然彼亦不知此事。
住無餘界。
惛然無作。
猶如醉人。
故楞伽經說。
入無餘涅槃。
又雲。
醉于寂滅酒。
無量劫不覺。
譬如惛醉入(已上)入寂界中。
微細第八。
變現微細變易器界。
及細五根。
有何遮妨。
一切賴耶。
皆變器根。
無有賴耶不變此。
故。
章若于一身得第二果下。
二六萬劫生。
斯陀含果。
亦有三類。
謂現般。
勝進及以受生也。
此中勝進升第三果。
言受生者。
第二果人。
一返往來人天之中。
名一往來。
是大生故。
單人單天。
各名半生。
亦名小生。
章就小生。
言受二生。
一大生者。
經六萬劫生心發心。
半生之者。
五萬劫醒。
自餘義門。
準前可知。
章若于一身得第三果下。
三四萬劫生。
不還果人。
總有二類。
一現般不還。
二受生不還。
此中不立勝進不還。
何故不言勝進者。
進得羅漢。
阿羅漢果即現般故。
受生人者。
即生上界。
此中多經中般。
生般。
有行。
無行。
及上流般。
此上流中。
亦有樂定及樂慧者。
定慧各三。
全超。
半超及遍沒。
故且如樂慧遍沒人者。
于色界中。
經十六天。
天各一生。
總十六生。
如此經最後生中。
得羅漢果。
入涅槃者。
于涅槃中。
于經四萬劫。
還生回心。
其餘全超乃至中般。
入無餘間。
劫數漸短。
四萬已還。
二萬已後。
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