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

首頁
    得言菩薩出三界而索耶。

    又三十四心成道。

    無出觀義。

    豈有索耶。

    又本就佛索果。

    釋迦菩薩。

    就誰索耶。

    又大乘經中。

    明有十地至第六地時。

    斷三界正使盡。

    豈不知有七地而就佛覓究竟果耶(已上第二義中之文)又雲。

    經明三乘是方便。

    可言索三。

    又雲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又雲世間無有二乘。

    唯一佛乘。

    以此推之。

    唯索二乘。

    不索佛也(已上第五義中之文)又雲。

    既有三人索者。

    何故無菩薩領解耶。

    但明二乘領解。

    不明菩薩領解。

    故知無菩薩索也(已上第八義中要文)又雲。

    合賜車雲。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而度之。

    獨取滅度。

    可有二義。

    一者昔日菩薩。

    受記作佛故。

    菩薩獨得如來滅度。

    二乘人。

    不得作佛。

    故不得滅度。

    今日令二乘人亦得如來滅度。

    故名等賜。

    二者二乘人。

    獨取小乘滅度。

    今令同得大乘涅槃。

    以此二文推。

    無菩薩索。

    既有菩薩獨得如來滅度。

    菩薩何由更索。

    又昔二乘人。

    獨取小乘滅度。

    故今以大車賜之。

    菩薩不爾。

    雲何賜菩薩耶。

    即以此文破四車義也。

    若三乘皆索。

    則失獨得滅度之意也。

    夫論獨者。

    此是偏謂此人得。

    彼不得。

    故名獨。

    若三乘皆索。

    何有獨耶(已上第十義中之文)上陳三論宗牛車真實義之中。

    已引十義第三第六之文。

    餘三義中文。

    恐繁厭不引。

    玄論如是以十義。

    陳牛車真實不索。

    羊鹿非實故索。

    問小乘教中。

    所說菩薩。

    未出三界。

    無索車者。

    若出三界。

    可有索耶。

    答不爾。

    三十四心。

    斷結已竟。

    已出三界。

    即是佛果。

    故無索義問大乘教中。

    所說菩薩。

    至第六地。

    斷三界惑。

    是出三界。

    有索車耶。

    答此亦不爾。

    既知七地已上等竟必應成佛。

    是故不索。

    問将成佛時。

    有索義耶。

    答不爾。

    成佛次定。

    最極真實。

    是故無索。

    不同二乘出三界外無實故索。

    是故大小乘教。

    菩薩始終。

    決定無索車義。

    問金陵師意。

    索有何義。

    答義疏六雲。

    但索車譬。

    凡有二門。

    一為無索假設索譬。

    二約疑情明有索也。

    言無索而假設索譬故。

    凡有二義。

    一為欲顯三乘是方便。

    二欲顯一乘是真實。

    顯三乘是方便。

    明道理無三。

    顯一乘是真實。

    亦道理有一。

    蓋是一經大宗。

    故假設索車譬也(乃至文廣略之)所言就疑情有索者。

    然迷悟二門。

    俱無有索。

    昔既執三。

    則見有車。

    證得小車。

    便不索車。

    今若領悟。

    知有一無三。

    亦不索三而今言有索者。

    約将今無。

    微覓昔有三。

    故言索耳(已上)佛昔說有三。

    今經明無三。

    或者将今無三。

    微覓昔有三。

    故言索耳。

    此疑情者。

    索人意雲。

    以今見之。

    無有三乘。

    何故昔日說有三耶。

    法花機熟。

    故有此疑。

    父昔所許。

    三種寶車。

    今都不見。

    願時賜之。

    在何處耶。

    是故然後與白牛車。

    義疏又雲。

    問為二人索三。

    答據出門而索三。

    但是羅漢辟支二人。

    索耳。

    小乘明菩薩從初發心。

    乃至補處。

    未斷煩惱。

    猶是凡夫。

    故在門内不得言出門外。

    索車。

    大乘菩薩。

    出三界外。

    自知未至佛果。

    亦不索車。

    又三車譬三乘果。

    羅漢辟支。

    至二果處不見果不得。

    故索果也。

    無有菩薩至佛果處。

    不見佛果不得。

    故無菩薩索佛果車也。

    問若爾但二人索。

    但應索二。

    何得索三耶。

    答一人二人。

    俱得索三。

    無所疑也。

    問若爾言二人索者。

    何得文雲諸子索耶。

    答蓋是總相。

    稱為諸子。

    非是門外三人名為諸子。

    故後合譬。

    釋雲若見無量億千衆生。

    出三界苦。

    得涅槃樂。

    此但明二乘人出三界。

    得涅槃樂。

    不說菩薩。

    則知不必皆是三子索也。

    問頗有菩薩。

    亦有索車不。

    答若據門外。

    無菩薩索。

    若通論門内。

    約疑情。

    亦昔說有三。

    今說無三。

    菩薩以無征有。

    亦有索也。

    問既其索三。

    雲何賜一。

    答既以疑情。

    故。

    索疑是解律。

    若有解律。

    則大機已動。

    扣佛說一。

    即索一。

    故後賜一也(已上)此等問答。

    妙養神解。

    不憚繁厭。

    引載顯義。

    由此義故。

    三中牛實。

    所立有由。

    不可微難。

    問今章主意雲何。

    責此會通義。

    以影宗旨。

    答以章主意。

    見彼宗義。

    二車體無。

    彼此無異。

    至牛車者。

    大有混亂。

    不知三外有一。

    不識一外有三。

    遂以一混三。

    以三混一。

    設牛車之計。

    徒然不顯。

    賜白牛之趣。

    虛焉無滿。

    故移白牛之德。

    即附小牛之上。

    掩虛指之構。

    忽負大車之飾。

    泯黃牛之色。

    直染白牛之色。

    枝葉立破。

    雖是巧妙。

    根本盤折。

    事已乖差。

    宗途混雜。

    源由茲焉。

    章主之意。

    對三論宗。

    應如是知順違之相。

     章亦不可說界外索車下。

    二遮設救。

    于中亦三。

    初正破。

    二引證。

    三結成。

    初中亦二。

    初直遮救。

    二出所以。

    今初。

    言亦不可說界外索車但是二乘者。

    此舉古師所立直破。

    以彼古師。

    言菩薩不索車。

    唯二乘索車故。

    直牒破之。

    問此破何師。

    答破嘉祥師。

    彼師專陳。

    二乘索車。

    以體無故。

    菩薩不索。

    有實事故。

    如上具明。

    問慈恩師義。

    此中無邪。

    中答慈恩師宗。

    三人俱索。

    是故此中。

    不攝彼義。

    上章所破。

    若彼三中等一段文者。

    通破二宗所立之義。

    故指事牒彼文已釋雲。

    此難吉藏大乘基等諸德唯說羊鹿。

    以為權車。

    牛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