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

首頁
    。

    以真常淨故。

    妄不自立也。

    如是則權須盡而實常自存也。

    此正明權實理齊。

    而義異也(已上)一乘是實。

    故常不失。

    三乘是權。

    故終不立。

     章是故三乘下。

    三結成。

    折薪雲。

    是故下。

    由上義故。

    縱則三有存壞。

    奪則存亦有盡。

    以三攬實無體故也。

    次義縱則一有隐顯。

    奪則隐無亦盡。

    以即權而不失體故也。

    又此存壞隐顯。

    即上該攝門二四句中義也。

    上該攝中。

    三一不異。

    乃是二門俱齊。

    此既縱奪。

    明義門有異也。

    故雲雖具隐顯等。

    如是則上該攝雖是不異。

    今亦有異。

    權實不失故。

    故前指斯義。

    于此明矣(已上)複古雲。

    三乘者。

    引機假設。

    體本是一。

    就義以明存壞。

    性本自無。

    故竟有盡。

    一乘普法。

    法爾繁興。

    小智不知。

    故說隐顯。

    法體無盡(已上)若以一邊。

    陳三一義。

    三乘雖存。

    而竟有盡。

    一乘雖隐。

    而恒無盡。

    今明義圓。

    是故三乘一乘。

    存壞隐顯對明。

     章由此镕融下。

    二作句。

    亦二。

    初句數。

    二會通。

    今初。

    折薪雲。

    由此下。

    總攝上文。

    通明四句。

    非唯局同。

    三一合說。

    即是同教。

    果海離言故。

    非三一故。

    今總結句數也(已上)複古雲。

    镕者。

    事入理而銷镕故。

    融和而有四句也。

    一唯一乘。

    普法獨立。

    無一切故。

    如上别教。

    二或唯三乘。

    方便說三。

    隐一乘故。

    不知一者。

    機劣不知故。

    名為隐。

    是故不可約一乘機設難也。

    三亦一亦三。

    如同教。

    則三一和合。

    會三歸一。

    如前同教也。

    四非三非一者。

    性果圓極。

    如前所辨(已上)問。

    此四句中。

    有愚法耶。

    答亦有愚法。

    第二句攝。

    問既言三乘何有愚法。

    答文雲如三乘等教。

    等言等取愚法小乘。

    以含愚法同回心故。

    既融本末。

    豈遍小乘。

     章此四義中下。

    二會通。

    折薪雲。

    随于一門皆全收法體者。

    上雖有四句。

    但有二義。

    謂一乘三乘。

    若别教三乘等本是一乘。

    則一外無三。

    若三乘教。

    攬實而成。

    則三外無一。

    若同教。

    現具三一。

    居然全收。

    果海雙非泯同平等故。

    雲全收法體也。

    是故下。

    結無礙相。

    便忘三一之情。

    同契全收之旨也(已上)複古雲。

    皆全收法體者。

    法界性融。

    分圓俱現故。

    諸乘或存或壞。

    雖權實俱融。

    就三乘為語也。

    所以不相礙者。

    準此深思。

    可得開解矣(已上)前作四句。

    此中會通。

    四句具足。

    舉一全收。

    三乘入一。

    同教成别教。

    别教入果海。

    果分應機。

    即是同分。

    别教垂三。

    誘引機根。

    順逆次第。

    一時具足。

    終日果分。

    竟夜因門。

    三一融攝。

    法界究盡。

    四句料簡。

    一切皆攝。

    非唯同教。

    無不滿足。

     章餘釋乘名體等并如别記者。

    大文第二。

    玄指餘義。

    此科即是别義法門。

    不可屬此同教融攝。

    建立乘下。

    随釋分二。

    初廣陳乘相。

    即是别教同教也。

    二玄指餘義。

    即此文也。

    複古雲餘釋下。

    三結指。

    四運載體性等。

    廣如起信别記。

    探玄等釋(已上)上指事引起信疏。

    略明乘名。

    折薪記主。

    具引祖文。

    明所指義。

    此事大要。

    今具載之。

    彼記雲。

    餘釋下。

    此指三義。

    謂一釋乘。

    二明體。

    三等于論用。

    此正指起信别記。

    故彼文雲。

    一立乘義。

    寄喻為名。

    運載為功體用合記故。

    雲大乘。

    又攝論雲。

    乘大性故。

    名為大乘。

    解雲。

    此則真性該同故雲大。

    則所乘也。

    如智乘之。

    故雲乘。

    即能乘也。

    依主釋也。

    又論雲。

    亦乘亦大。

    名為大乘。

    此則真常智體。

    能運轉故名乘。

    性廣博故名大。

    此持業釋(三釋名)二明體性有二。

    一正以無分别智為乘體。

    兼攝所依真如及餘勝行等。

    二正以真如為體。

    亦兼攝智等。

    以彼諸法真如所成故。

    三明乘用有二。

    約佛性。

    義如佛性論。

    自性為所乘。

    引出為能乘。

    到得果為乘所至處。

    此中所乘是乘(去聲)能乘是乘(平聲)二約運因成果義有三。

    一運行令增。

    二通惑令滅。

    三通理令顯。

    初一是能。

    後二是所。

    此三即是真中三德。

    謂般若解脫法身(上智彼文)故今指也。

    又法界無差别論疏。

    亦有疏釋。

    然但是通釋。

    不分名體用三。

    今此雖分三義。

    然唯約大乘實教釋。

    若約一乘。

    如行願鈔雲。

    統收不玄謂之一。

    運載含容謂之乘。

    故名一乘。

    即一佛乘。

    謂教理行果。

    總名為乘。

    皆有運載義故。

    此亦唯釋一乘。

    若釋三身名體者。

    如演義鈔。

    以盡無生智。

    為二乘車體。

    丈六淺智。

    為牛車體。

    然此約臨門三車。

    約果智為言也。

    故光宅明佛乘體。

    取佛果究竟盡無生二智。

    為車體。

    遠出五百由旬之外。

    又古師解二乘車體者。

    果有有為無為功德。

    正取有為。

    以譬車。

    運運入無餘也。

    有為果中。

    具有福惠。

    以惠為正。

    福屬具度。

    其惠有十。

    而八智通因果。

    盡無生智。

    唯是果位。

    乃取二智。

    以譬車果。

    以是義故。

    車在門外。

    若依大品雲。

    二乘從三界出。

    到薩婆若中住。

    若未出時。

    已乘是而乘争出火宅。

    何故複言車在門外。

    若先在外。

    乘何而出。

    然但乘通。

    因果三十七品斷見思惑。

    皆是因乘。

    盡無生智。

    皆是果乘。

    要因因乘斷除惑盡。

    方得果乘盡無生智。

    故言車在門外。

    但果正因傍。

    就果為言。

    車在門外也。

    若由因斷結。

    蓮義名乘。

    外果不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