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十六

首頁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三法無去來下。

    是第三宗。

    大疏雲。

    三法無去來宗。

    謂大衆部等(已上)演義鈔雲。

    而雲等者。

    等取六全一少分。

    謂都七全。

    一少分。

    同有此計。

    一大衆部。

    二雞胤部。

    三制多山部。

    四西山住部。

    五北山住部。

    六法藏部。

    七飲光部。

    宗輪論。

    序制多西山北山雲。

    餘義多同大衆。

    叙法藏亦然。

    叙飲光雲。

    飲義多同法藏。

    故上七部。

    類同此計。

    言一少者。

    取根本化地部。

    彼雲去來世無。

    現在無為是有。

    北京素公公。

    以前義故。

    四分律法藏部義。

    及四阿含。

    僧祇律。

    大衆部義。

    并是第三法無去來宗也。

    義苑釋部名雲。

    爰自大天乖诤。

    昔時界外年少之僧。

    門人苗裔。

    共為一明。

    名大衆部。

    取昔為名也。

    乃至雞胤者。

    上古有仙。

    貪欲所逼。

    遂染一雞。

    後所生族。

    因名雞胤。

    婆羅門中。

    仙種姓故。

    以為名。

    制多者。

    此雲靈廟。

    即安置聖靈之廟處也。

    此山多有制多故。

    因以立名。

    大天所住。

    名制多山。

    因以為名制多山。

    西稱曰西山住。

    既與大天不和。

    因此别住。

    北山亦然。

    則制多山北之一山也。

    此三部。

    從所住立名。

    法藏者。

    部主名也。

    密之與藏。

    義意大同。

    法藏法密。

    二義皆得。

    此師含容正法。

    如藏之密。

    故名法密。

    從人以立論名。

    飲光者。

    婆羅門姓也。

    即迦葉波姓。

    是上古有仙。

    身有光明。

    至側皆不複現。

    飲蔽餘光。

    故言飲光。

    此部教主。

    是彼苗族。

    故言飲光。

    又此部主身有金光。

    能飲餘光。

    故言飲光。

    化地部主。

    已如上解(已上)然義苑主。

    以八全一少分。

    為此第三宗所有同計。

    言八全者。

    前七之外。

    加說轉部。

    立為第二。

    故即釋雲。

    言說轉者。

    本名經量。

    亦名說轉。

    此師說有種子。

    唯一種子。

    現世相續。

    轉至後世。

    故言說轉(已上)餘七如前。

    然說轉者。

    既是經部。

    經部本末。

    本屬初宗。

    末在第四。

    其外亦是無所可屬。

    清涼不言。

    不用無過。

    折薪所解。

    全同義苑。

    同補亡飾宗。

    以飲光部。

    為第二宗攝。

    今何舉為第三宗所收。

    答。

    宗輪叙飲光雲。

    一切諸行。

    皆刹那滅(已上)舉諸義已指雲。

    餘義多同法藏部執(已上)法藏既此宗攝。

    是故一異。

    判言為第三宗攝也。

    然補亡中。

    叙第二宗。

    總舉四部。

    謂一切有部。

    多聞部。

    雪山部。

    飲光部也。

    彼取飲光。

    不取末化地。

    而宗輪中。

    叙飲光宗。

    無三世實有義。

    飾宗解釋。

    未詳何意。

    此第三宗。

    大衆部義。

    多取大乘。

    以為自義。

    故真谛部執疏雲。

    第二百年。

    大衆部并度往央崛多羅國。

    此國在王舍城北。

    此部弘花嚴·涅槃。

    勝鬘維摩·金光明·般若等經。

    于此部中。

    有修此經者。

    有不修此經者(已上)是故彼部。

    分作三部。

    即一說等。

    然一說等。

    有餘義故。

    入餘宗中。

    今此宗者。

    大衆為首。

    等取餘部。

    飾宗此宗總攝七部。

    謂大衆·雞胤·制多·西山·北山·化地·法藏部也。

    唯雲化地。

    不分本末。

    其飲光部。

    有宗攝故。

    之傳所釋。

    全同飾宗。

    亦以飲光。

    為第二宗。

    言以過未體用無故者。

    宗輪論。

    叙大衆部雲。

    過去未來。

    非實有體。

    慈恩疏雲。

    現有體用。

    可名實有。

    去來體用無。

    故并非實有曾有。

    當有名去來故(已上)上無轉雲。

    法無去來者。

    說一切法現在即有。

    去來即無。

    不同有宗三世俱有(已上)去來體無。

    二世法空。

    無實體故。

    唯是假有。

    以假有故。

    即非實有。

    是即一分談法空也。

    前第三宗。

    三世實有。

    此空過未。

    故深于前。

    時世空故。

    其中所有諸法亦空。

    托時有法。

    依法有時。

    是故相随。

    且成空有。

    宗輪論中。

    總叙大衆·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

    本宗同義雲。

    佛語皆法輪。

    一音說諸法。

    佛無不如義。

    佛身無邊際。

    佛化有情。

    心無厭足。

    佛無睡眠。

    如來答問不得思惟。

    佛無說法。

    衆生謂說。

    常在定故。

    一刹那心。

    相應般若。

    知一切法。

    如來二智(盡無生智)恒常随轉。

    且舉十義。

    前卷之初。

    略舉十義。

    正計餘所誘等五事。

    自餘二十八義。

    如彼論說。

    于彼四部。

    總五十三義故。

    恐繁略之。

    今就大衆部。

    舉此諸義也。

    其雞胤部所立。

    全同其制多西山北山三部。

    亦計大天五事。

    餘之二義。

    已如上舉。

    論中三部。

    通舉七義。

    此三部者。

    宗輪論雲。

    第二百年時有一出家外道。

    舍邪歸正。

    亦名大天。

    大衆部中。

    出家受具。

    多聞精進。

    居制多山。

    與彼部僧。

    重詳五事。

    因茲乖诤。

    分為三部(已上)問。

    與前大天。

    如非雲何。

    答。

    前之根本大衆部主。

    摩诃提婆。

    是造三逆。

    欲出家受戒。

    衆僧不敢聽。

    遂自出家。

    自稱比丘。

    初說五事。

    立門徒故。

    此後大天。

    即是如法。

    以宗輪論雲出家受具故。

    然宗輪疏。

    前之大天。

    僧未檢惡。

    率而授戒(已上)雖授不得。

    具重難故。

    真谛三藏。

    後之大天。

    是賊住人也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