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四

首頁
    全依唯識。

    引本論文。

    次第述釋。

    今全引彼。

    辨論文相。

    故彼文雲。

    次辨大乘十種随眠。

    通約三界見修所斷。

    自有二門。

    一者總迷門。

    通計三界見修所斷。

    合有一百二十八。

    二者别迷門。

    通計三界見修所斷。

    合有一百四。

    且總迷者。

    先辨欲界十種随眠。

    皆是四谛。

    唯識論第六釋雲。

    苦集是彼因依處故。

    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述曰。

    唯識論主。

    依集論第四。

    作如是釋。

    雜集第七。

    釋集論雲。

    苦集二谛。

    皆是十種煩惱因緣。

    又為依處。

    諸家章疏。

    釋集論不堪記錄。

    今且釋曰。

    苦是十惑因緣依處者。

    第八藏識是真苦谛。

    識中惑種是彼現惑之親因緣。

    即此識體。

    是彼種現之所依處。

    集是十惑因依處者。

    十惑種現。

    是集谛體。

    現行十惑。

    熏生種子。

    種子生種。

    種生現行。

    此等皆是十惑因緣。

    即前前念現行十惑引後後念現行十惑。

    名為依處。

    謂若不迷苦集二谛。

    十惑無由從苦集生。

    是故十惑。

    各迷苦集也。

    滅道是彼怖畏處者。

    雜集第七釋雲。

    由煩惱力。

    樂着生死。

    于涅槃界。

    起懸崖想。

    生大怖畏。

    述曰。

    由十随眠在身中故。

    怖于滅道。

    迷于四谛。

    既各具十。

    故成四十。

    上之二界。

    各除四瞋。

    如是通計。

    三界合有百一十二。

    其修所斷。

    多迷事起。

    欲界有六。

    謂身邊見。

    雖迷苦理。

    于中有二。

    謂分别起。

    見道中斷。

    其俱生者。

    修道方斷。

    并貪瞋慢及以無明。

    故總有六。

    上界除瞋。

    故各具五。

    三界合計總有十六。

    通前百一十二。

    合成百二十八。

    次别迷者。

    前總迷門。

    通迷一切自所起處。

    及非起處。

    故四谛境。

    各具十迷。

    今别迷門。

    唯辨十惑自所起處。

    以為所迷。

    其義則異。

    故唯識論第六雲。

    二唯迷苦。

    八迷通四。

    述曰。

    身邊二見。

    唯于苦果不達是空及非我。

    故執我我所及以斷常。

    故唯迷苦。

    餘之八惑。

    四谛境中。

    皆容得起故。

    通迷四。

    且如邪見撥無四谛。

    疑及無明。

    随應準知。

    見取貪等。

    疏迷易曉。

    而論戒取。

    不同小宗親迷苦道。

    謂此大宗。

    亦是疏迷。

    故通迷四。

    且大乘中。

    見戒二取。

    若苦谛下。

    即執身邊及以邪見。

    以為最勝及能得淨。

    餘三谛下。

    唯報邪見。

    以為最勝及能得淨。

    問若爾。

    二取有何差别。

    答見取但執最勝得淨。

    論其戒取。

    不但執勝及能得淨。

    亦欲随順此邪見等。

    受持戒禁。

    見取既随邪見等生。

    故是疏迷。

    四谛之境。

    故通迷四(小宗見取。

    唯執最勝。

    戒取唯執得淨)由斯理趣。

    苦下具十。

    餘三各八。

    欲界合計有三十四。

    上界除瞋。

    是故三界别迷谛境。

    合九十四。

    修所斷十。

    同薩婆多。

    以身邊見。

    決定不緣修所斷中所緣事起故。

    次除之也。

    事理體同。

    而由解異故也。

    如是總計見修所斷。

    三界合成一百四惑。

    此别迷門。

    具如瑜伽第五十八。

    西明法師。

    唯識疏第六中。

    不曉差别。

    而合别迷。

    亦有一有二十八者。

    深為課謬矣。

    次辨迷谛親疏者。

    有粗細門。

    且粗門者。

    戒取回入疏迷之中。

    瞋通親迷。

    滅道二谛。

    憎此二故。

    餘義并同薩婆多說。

    細相門者。

    貪瞋慢三。

    通親迷四。

    不能繁叙(已上)此大乘宗。

    迷谛相狀。

    大乘義中。

    數有指同。

    小宗之者。

    事須引之。

    應知其相。

    飾宗記中。

    于小乘中。

    明有宗義。

    故彼文雲。

    且依薩婆多約十随眠。

    迷四谛異。

    及三界别。

    成八十八。

    先辨欲界迷四谛異。

    成三十二。

    謂迷苦谛。

    具十随眠。

    一有身見。

    二邊執見。

    三邪見。

    四見取。

    五戒禁取。

    六疑。

    七貪。

    八瞋。

    九慢。

    十無明。

    次辨迷集及滅谛。

    各唯七種。

    謂于十中。

    除身邊見。

    及除戒取。

    次辨迷道。

    唯除身邊。

    具餘八種。

    如是通計。

    總三十二。

    上二界中。

    無可憎境。

    故迷四谛。

    各除一瞋。

    通計但有二十八惑。

    色界既然。

    無色亦爾。

    如是總計。

    成八十八。

    于中若辨親疏。

    迷谛十随眠中。

    二種一向親迷四谛。

    一邪見。

    二疑。

    四種一向疏迷四谛。

    一見取。

    二貪。

    三瞋。

    四慢。

    一通親疏。

    迷于四谛。

    謂是無明。

    二種唯局親迷苦谛。

    謂身邊見。

    一通親迷苦道兩谛。

    謂戒禁取。

    于中且辨二親迷四者。

    謂由邪見。

    發無四谛。

    複由疑故。

    疑于苦等。

    為是苦等。

    為非苦等。

    次辨四種疏迷四者。

    謂由見取。

    執前邪見。

    以為最勝。

    複由貪着自見。

    憎嫉他見。

    複由慢故。

    持己惡見。

    陵蔑于他。

    次辨無明通親疏者。

    不苦無明。

    親愚四谛。

    不能了知也。

    相應無明。

    若與邪見疑相應者。

    亦是親迷。

    與貪瞋慢見取相應。

    即是疏迷。

    次辨身邊唯親迷苦者。

    婆娑五十二意雲。

    且有身見。

    迷五取蘊。

    苦果處故。

    執我我所。

    複起邊見。

    執我斷常。

    理無迷餘。

    集等三谛。

    而執我等。

    故此二見。

    唯親迷苦。

    次辨戒取親迷苦道者。

    即五十二意雲。

    執能得淨。

    名為戒取。

    然諸外道。

    亦能知其惑業之集。

    招于穢果。

    故不于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