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五

首頁
    漢向。

    第九解脫道。

    名阿羅漢果。

    若依五位。

    配此階位。

    從預流果初念。

    至非想第九無間道。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總有三果三向。

    謂預流果。

    一來向。

    一來果。

    不還向。

    不還果。

    阿羅漢向也。

    此三果三向。

    并是名第四修道位。

    第九解脫道已後。

    名第五無學道。

    亦名究竟位羅漢初念。

    即得盡智及無生智。

    此之二智。

    同體義分。

    三界因盡。

    名為盡智。

    果盡名為無生智。

    故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辨。

    不受後有。

    四智滿足。

    斷德周備。

    如是漸曆次第斷惑。

    證理得果。

    名漸出離。

    若于此世。

    從具縛地。

    四善根中。

    次第進修。

    得羅漢果。

    名現般涅槃人。

    若于初果。

    欲界人天經生之者。

    或是一反。

    或二反三反。

    極七反有。

    如是之人。

    不生上界。

    于最後身。

    厭心猛利得特勝果。

    證阿羅漢。

    是名部行獨覺。

    若一身中。

    從凡夫地。

    乃至一來果。

    猶住果身。

    一往來欲界人天。

    其後身中。

    證後一果。

    此亦部行獨覺所攝。

    若從凡身。

    一生至第三果。

    于第三果。

    身生上二界天。

    此有種種類。

    即有五種般。

    所謂中般。

    生般。

    有行般。

    無行般。

    上流般是也。

    上流般中。

    有樂惠上流。

    有樂定上流。

    此二上流。

    各有全超半超遍決。

    此五種般。

    于一一生。

    随應即得阿羅漢果。

    随應即得有餘無餘二種涅槃。

    故立般名。

    此四果人。

    各有種類。

    預流果人。

    有其三類。

    一現般預流。

    二現進預流。

    三受生預流。

    現進有二。

    一現進一來。

    一現進不還。

    一來果人。

    亦有三類。

    一現般一來。

    二現進一來。

    三受生一來。

    不還果人。

    唯有二類。

    一現般不還。

    二受生不還。

    第三果人。

    無現進者。

    若言現進得阿羅漢。

    即現般攝。

    阿羅漢人。

    亦有二類。

    一時解脫。

    是鈍根人。

    二不時解脫。

    是利根人。

    亦有二類。

    慧解脫。

    俱解脫。

    又有六種姓羅漢。

    即時解脫。

    開五種故。

    謂退法思法等也。

     章二頓出離者下。

    即第二類。

    文中有二。

    初正明。

    二引證。

    初中亦二。

    初略示。

    二廣釋。

    今初。

    前次第證人。

    從具縛地。

    乃至初果。

    此人進修。

    至羅漢果。

    即有此類。

    言頓斷者。

    于一一品。

    九地頓故。

    言漸除者。

    于九地中。

    九品漸故。

     章何者以彼欲界下。

    二廣釋。

    亦二。

    初釋頓漸相。

    二釋通妨難。

    初中有二。

    初釋頓斷。

    言三種九品者。

    即三界九品。

    具言即是九地九品。

    二豎論九品下。

    釋漸除。

    從上上品。

    至下下品。

    九品修惑。

    一一别斷。

     章若爾何以故有漸斷者下。

    二釋通妨難。

    此問難意。

    既有頓斷。

    亦于九品。

    應有頓除。

    界品皆頓。

    修惑頓斷一念。

    即成俱生斷事。

    此答意雲。

    于三界法。

    煩惱為本。

    有漏為相。

    所言法者。

    是煩惱法。

    此随眠法。

    無始已來。

    成就現現。

    同時異時粗細間起。

    無暫伏止。

    如是積集。

    無知涯際。

    此即三界有漏惑法。

    品類各别。

    一時難緣故。

    雖同時。

    頓于三界九地。

    一聚合緣頓斷。

    而于三界煩惱品法。

    不能頓緣。

    是故品品别别斷滅。

     章對法論雲頓出離者下。

    二引證。

    此出雜集論第十三。

    彼文雲。

    頓出離者。

    謂入谛現觀已。

    依止未至定。

    發出世間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

    唯立二果。

    謂預流果。

    阿羅漢果。

    品品别斷者。

    謂先頓斷欲色及無色界。

    修道所斷。

    上上品随眠。

    如是乃至暖品。

    頓斷三界者。

    如見道所斷。

    非世間道界地。

    漸次品品别斷。

    此義以何為證。

    如指端經說。

    諸所有色乃至識。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廣說。

    乃至若遠若近。

    總此一切。

    略為一分一團一積一聚。

    如是略已。

    應觀一切皆是無常。

    一切皆苦。

    乃至廣說。

    依如是觀。

    但可建立初後二果。

    由此二果。

    如其次第。

    永斷三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

    無餘所顯。

    故不立第二第三兩果。

    由此二果。

    已見谛者。

    唯斷欲界修道所斷有餘。

    無餘所顯故。

    又依如是頓出離者。

    如來于分别經中。

    預流果無間。

    即建立阿羅漢果。

    如是補特伽羅。

    多于現法中或臨終時。

    善辨聖旨。

    設不能辨。

    由願力故。

    即以願力。

    還生欲界。

    出無佛世。

    成獨覺勝果。

    設辨者。

    彼能速般涅槃故(已上)集成三雲。

    未至定者。

    易簡雲。

    欲界定。

    以未至四禅八定故。

    百法鈔三。

    引真谛三藏雲。

    初彈未至定。

    是根本定之方便。

    是初禅攝。

    不是欲界。

    此同折玄。

    百法鈔第九曰。

    問依何定中。

    而能超果。

    答若依對法說。

    但依初禅未至定。

    能超果斷惑。

    故彼論雲。

    謂入谛現觀已。

    依未至定。

    發出世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

    若依慈恩。

    許四靜慮及下三無色皆超果。

    為有一類得初果已。

    舍斷結道。

    而超勝進道。

    伏下地修惑。

    不超而得上界七地根本定。

    皆能超果。

    對法論約一分說。

    慈恩總說。

    二義皆正(已上)問此頓出離。

    與前入見三人後二。

    有何差别。

    答前入見時。

    後二人者。

    名凡位超。

    以凡夫時。

    斷六品九品故。

    今頓出離。

    名聖位超。

    從具縛地。

    證初果。

    後有此超中二果事故。

    前超越第二果。

    超越第三果。

    名見前伏惑超。

    此頓出離。

    名見後束惑超。

    前後超果。

    有此差異。

    問此頓出離超中二果。

    為一座之内。

    頓斷漸除。

    異時九遍。

    頓斷漸除耶。

    答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