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性入無餘。
受變易報後向大也。
問。
定性必成佛義可入無餘。
何不可性成佛入無餘。
答。
終教化城名為無餘。
不同法相等太虛無餘故無妨。
所以八十經雲。
若不信入無餘界聲聞成佛通排一切衆生眼罪(雲雲)。
同私記引龍菩提心論雲。
二乘人雖破人執。
猶有法執。
但淨意識不知。
其他時久久成果位故。
灰身滅智趣其涅槃。
如太虛空湛然常寂。
有定性者。
難可發生。
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
若不定性者。
無論劫限。
遇緣便回心向大。
從化城起以為超三界(乃至)能得成佛(雲雲)。
一乘義私記中卷(寬朝作)雲。
問。
定性二乘人。
從無餘出回心向大共教大乘。
若回心向大共教大乘。
若回心向大不共大乘耶。
答。
回入不共大乘。
不回入共教大乘。
問。
何故回入不共大乘。
不回入共教大乘。
答。
定性二乘。
以無餘簡擇力。
知三之中大乘權。
三之外一乘實故。
回入不共大乘。
不回入共教大乘。
問。
入無餘二乘等着三昧樂。
卻不覺知□。
得知三中大乘權。
三外一乘實。
答。
入無餘二乘。
雖樂着三昧樂。
由如來大悲外緣力故。
有彼本覺内熏力因故。
自無餘出故。
得知大乘權。
三外一乘實。
所以回入不共大乘。
回入共教大乘。
問。
若爾無餘二乘。
從彼出入不共大乘。
不回入共教大乘者。
何疏雲。
謂諸二乘以根鈍故。
要先回入共教大乘耶。
答。
彼約不定種性。
爾雲不據不定性二乘。
問。
何以知。
不定性二乘。
從無餘出回入不共大乘。
不回入共教大乘雲事。
答。
智度論九十三曰。
阿羅漢舍分段身生何地具足佛道。
有妙淨土。
出三界外。
阿羅漢從聞法華具足佛道(雲雲)以此文知爾雲事。
又樣雲定性二乘不定性必先回入共教大乘。
然後回入不共大乘故。
疏雲。
謂諸二乘以根鈍故等(雲雲)。
問。
何故不雲阿羅漢生妙淨土。
聞深密經具足佛道。
雲聞法華經具足佛道。
答。
阿羅漢身人故。
雲阿羅漢實共大乘菩薩也。
所以聞法華具足佛道也(文)。
私雲。
回心義私記。
并此一乘義私記。
不定性二乘入無餘判也(雲雲)。
香象起信論疏上卷雲。
二乘回心者。
若不定種性。
未入無餘前即有回心。
此不待定。
若決定種性。
未入無餘前定不回心。
要入無餘方有回心。
以二乘人本來不得無餘依涅槃界故。
佛性論第三雲。
二乘人有三種餘。
一煩惱餘。
謂無明住地。
二乘餘。
謂無漏業。
三果報餘。
謂意生身變易身也。
又無上依經·勝鬘經·寶性論等。
廣明無漏界中。
有三種不思議變易生死。
謂聲聞緣覺大力菩薩名定。
此中二乘是不定種性。
理必不然。
以未回心有分段故。
回心已去是漸悟菩薩。
非二乘故。
論說二乘有三種餘。
非菩薩故。
當知。
定是二乘自位。
無餘依中大乘說彼有三餘故。
然彼二乘。
既不能知此三餘。
是故化火燒分段身。
入無餘依法爾。
皆變易報殘。
而彼不知謂為涅槃而實。
但是未燒身前。
期以滅智。
所謂滅定。
法華論雲。
方便入涅槃城故。
涅槃城者。
諸禅三昧城。
過彼城已。
令入大涅槃城故。
解雲。
以此當知。
二乘無餘體唯滅定。
亦回方便故雲諸禅也。
由彼二乘根有利鈍。
滅定無防心種有強弱。
是故在定極遲八萬。
乃至一念。
由佛根欲性皆為增上緣力。
又由本有佛性之身。
令心還生于淨土中。
逢佛菩薩善友力故。
修大乘道。
然此利鈍遲疾。
諸聖教略有七位。
謂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等劫。
如次以配四果及獨覺人。
此五如彼涅槃經說第六位中。
如楞伽雲。
三昧酒所醉。
乃至劫不覺。
酒消後覺。
得佛無上身。
此亦利于前。
不迳萬劫。
第七位如法華第三雲。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
不聞是經。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
當入涅槃。
我于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
求佛智。
惠得聞此經。
唯以佛乘而滅定。
更無餘乘。
除諸如來方便說法也。
解雲。
此最利根。
亦舍分段入涅槃已。
即于佛土受變易身。
受佛教化。
入于大乘○此上七位。
并是定性二乘。
要入寂已。
方乃回心。
不同不定性人。
未入寂前有回心故。
問。
為一切定性二乘入寂悉皆回心。
為不回者。
答。
一切皆回。
何以得知。
法華論雲。
授聲聞記有其二種。
一者如來。
二者不輕菩薩也。
所授聲聞有四種。
一決定聲聞。
二增上慢聲聞。
三退菩提心聲聞。
四應化聲聞。
後二聲聞以根熟故。
佛為授記。
謂應化聲聞退已。
還發菩提心也。
決定聲聞增上慢人。
以根未熟。
菩薩與記。
方便令發菩提心也。
解雲。
決定聲聞既在所記中。
故知。
定有發菩提心○問。
何故新翻經論。
說有入寂定性二乘不回心耶。
答。
新經論中。
據未入寂定不回心。
入寂已去。
彼不說故。
不相違。
又教有了非心。
别如佛性論辨。
故不可怪(文)。
回心義私記雲。
問。
何故不雲八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