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卷第十

首頁
    數多少。

    判三乘一乘差别。

    其例非一耳(雲雲)。

     章雲。

    或說。

    化境非但百億。

    如大皆論中。

    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數。

    數至恒沙。

    為一世界性。

    又數此至恒沙。

    為一世界海。

    數此又至無量恒沙。

    為一世界種。

    數此至無量十方恒沙。

    為一佛世界所化分齊也。

    此亦約終教說。

    以攝化漸廣于前故。

    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說以局此界故。

    未說樹形等世界故。

    非一乘也(文)。

     問。

    智論所明五重世界非一乘。

    有何故耶。

    答。

    章雲。

    又約須彌山世界說。

    局此世界故。

    未說樹形等世界。

    故非一乘也(文)付之終教大乘中。

    猶可說樹形等世界也。

    其故彼教中。

    說不定僧祇者。

    為通樹形等也(雲雲)以知可說樹形等世界也。

    如何答。

    說樹形等世界。

    花嚴一經一乘意也。

    但至上一經通餘雜類世界文者。

    終教終而為入一乘也(章文次上如記之)。

     問。

    法花常在靈山土。

    報化二土中何耶。

    答。

    章引法花論釋報佛菩提也。

    故可報佛土欤付之已雲。

    即染歸淨土也。

    何非化身土耶答。

    法花論主釋報佛菩提故。

    可報佛土也。

    依之清涼大師雲。

    我此等安穩者。

    自受用報身。

    天人常充滿者。

    他受用釋也私雲。

    不如三界等者。

    法身土也釋也。

    故化身土也。

    又善财童子。

    于伽毗羅城。

    遇摩耶夫人。

    大州釋雲。

    化相示異熟報常在。

    如常在靈山土(雲雲)若依此喻者。

    可通報化也。

    如何。

     章雲。

    或說釋迦報土在靈鹫山。

    法花經雲。

    我常在靈鹫山等。

    法花論主釋為報身菩提也。

    嘗知此約一乘同教。

    何以故。

    以法花中亦顯一乘故。

    其處随教。

    即染歸淨故。

    說法花處。

    即為實也。

    如菩提樹下說花嚴處。

    即為蓮花藏。

    十佛境界。

    法花亦爾。

    漸同此故。

    是同教也。

    然未說彼處。

    即為十蓮花藏及因陀羅等。

    故非别教也(文)。

     問。

    佛地經。

    釋迦佛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德(雲雲)爾者大師判何教耶。

    答。

    章雲。

    約同教說(文)付之以何得知是同教雲事。

    彼經已說二十一種實報功德。

    此可明始終二教報佛功德也。

    更不可局同教一乘。

    如何答。

     章雲。

    或有說。

    此釋迦身即為實報受用身。

    如佛地經初說。

    此釋迦即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德。

    彼論釋為受用身也。

    此亦約同教說。

    何以故。

    此釋迦佛若三乘中但為化身。

    若别教一乘以為究竟十佛之身。

    今此方便勸彼三乘。

    顯釋迦身非但是化。

    恐難信受故。

    彼經中約說佛果深功德處。

    明佛身随教即權歸實。

    說為報身。

    即方便顯說花嚴一乘法時。

    此釋迦身亦随彼教即是究竟十佛法界身也。

    是故以此為同教攝也(文)私雲。

    佛地經二十一實報功德。

    探玄起第七卷委釋之也。

     問。

    因論生論西方阿彌陀土。

    報化二土中何可雲耶。

    答。

    探玄記中有兩處釋。

    俱通報化二土也。

    問。

    爾者付化土釋。

    具縛凡夫直可生極樂世界耶。

    答。

    具縛凡夫願求之者。

    順次生決定可生極樂也。

    更不可異求也。

     問。

    探玄記中雲。

    十住已去不退位三賢菩薩生處。

    名為淨土。

    于中亦有四果二乘等。

    如阿彌陀土生彼皆住正定等。

    堪任己遠輕毛退位三聚衆生共生之處。

    不名淨土(雲雲)明知極樂世界具縛凡夫不可生也。

    所以十信位非所居。

    況凡夫具縛者耶。

    答。

    薄地凡夫具縛異生生極樂之文。

    經論說諸師釋煥然。

    溢因三國傳燈。

    間先德诠此文。

    大師定此義。

    每見此文義。

    不遑注解。

    閣筆鳴咽耳。

    但至擇輕毛退位三聚衆生之大師所釋者。

    舉種類居人等十門之中。

    第四退不退門意也。

    依此一門。

    不退所生名淨土。

    退位所居不名淨土之釋也。

    如彼一向求也。

    向門八地已上菩薩所住名淨土。

    七地已遠不名淨土也。

    更于此釋不可緻狐疑也。

    所以先勸極樂無過華嚴一經始終。

    花嚴經壽命品雲。

    心王菩薩告諸菩薩言。

    佛子。

    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刹一劫。

    于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刹。

    為一日一夜。

    安樂世界一劫。

    于聖眼幢世界金剛佛刹。

    為一日一夜○莊嚴惠世界一劫。

    于鏡光明世界定月佛刹。

    為一日一夜。

    佛子。

    如是次第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

    于勝蓮花世界賢首佛刹。

    為一日一夜。

    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無中(雲雲)已從娑婆校量極樂。

    爰知娑婆穢土終也。

    極樂淨土始也。

    始終相鄰謂□其望果有人。

    又以極樂為娑婆頂。

    依此經文也。

    又探玄記中釋此文雲。

    三約别教。

    娑婆是見聞解行處。

    中間諸土唯解行諸等。

    彼佛土通解行滿及證入故。

    是故信滿位處亦名賢首故也。

    準今此香象大師所釋。

    見聞解行證果海三生中。

    娑婆世界決定備見聞位。

    所以釋迦遺法遙雖及末世。

    大乘深教普盛此朝。

    況末法萬年餘經悉滅。

    彌陀一教利物偏增也。

    所以猶留百歲之說。

    日日夜夜瞻仰之耶。

    故任大師雅意。

    專可期極樂往生也。

     問。

    凡香象大師禦心者。

    依日月劫數校量相鄰。

    亦雖配見聞解行等次位。

    極樂娑婆淨穢相隔。

    穢土淨刹升沉遙殊。

    是不顧此等義耶。

    依之至相大師孔目中雲。

    西方是異界故。

    須假斷惑。

    都率是同界故。

    業成即往(雲雲)香象既禀承其流。

    是師資所釋成桙楯(雲雲)何況見聞位于穢土難成乎。

    彼瞻仰之肉眼不盡一經之始禀末。

    同聽之耳根批校五塵之染境。

    稱念之臆中誰成見聞之種子矣。

    答。

    凡香象大師禦心。

    以娑婆定見聞解行處。

    以極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