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如何耶。
答。
有先德雲。
寄迷三無性所起煩惱顯三身欤。
一解思惟分别相顯化身。
二滅依他相得至應身。
三淨成就相得至法身。
故章雲。
故彼經雲。
一切凡夫為三相(乃至)諸物至于三身(文)付之。
□□□且案章主意。
勘文無分配三身。
故總能解能滅能淨至于三身(文)。
何恣如此分别耶。
次成就相即是圓成實性。
諸法真實性聖智所證功德也。
如何以此雲迷無性所起煩惱耶。
答。
凡經文為三相故。
遠離三身等雲。
豈寄三身耶。
加之大師禦意。
寄顯三身所釋顯然。
私非所答。
何況勝莊惠沼等共配三身釋之故。
勝莊□雲。
第二顯德謂德。
謂于遍計所執自性□□□相。
悟入空性。
除違所執。
至于化身。
又後□此□□實性。
即能永斷離染依他。
至于應身。
淨無上覺。
由此永斷客塵煩惱。
圓成實性不得清淨至法身。
是故諸佛具足三身(文)次誠圓成實性雖聖智所證功德真如為體。
在纏真如修淨。
故雲迷勝義無性理所起煩惱。
實圓成理非是煩惱。
故章雲。
解雲。
能解者是所執性。
但應知解故。
能滅者染分依他性。
應斷滅故。
能淨者在纏真如。
修令淨故(雲雲。
已上短釋雙紙問答也)。
章雲。
以迷三無性所起煩惱寄三身。
故彼經雲。
一切凡夫為三相故。
有縛有障遠離三身不至三身。
何者為三。
一者思惟分别相。
二者依他起相。
三者成就相。
如是三相不能解故。
不能滅故。
不能淨故。
是故不得至三身。
如是三相能解能滅能淨。
是故諸佛至于三身。
解雲。
能解者是所執性。
但應知解故。
能滅者染分依他性。
應斷滅故。
能淨者在纏真如。
修令淨故(文)。
問。
斷闡提不信等四障正使。
得信樂大乘行等事。
大師何判之耶。
答。
章雲。
何者謂以闡提不信障使滅已。
翻顯十信之位成信樂大乘行。
為淨德因及鐵輪王報。
二以外道我執障。
寄以翻顯十解位成般若行。
為我德因銅輪王報。
三聲聞畏苦障。
寄顯十行位成破虛空器三昧行。
為樂德因銀輪王報。
四獨覺舍大悲障。
寄顯十回向位成大悲行。
為常德因金輪王報(文)付之。
此大師廢立一一不明。
先滅闡提不信等之四障。
後不可雲得信樂大乘等之四行。
既所引之經論四行雲能治。
四障判所治。
是以能治之道生後所治之障可滅。
何雲滅障證行。
次十行位斷聲聞畏苦障。
得破空三昧者。
何佛性論中雲空三昧者。
初地以上能得此三昧。
則破虛空等執(文)爾也。
相違如何可會耶答。
大師滅四障得四行。
經論述修四行滅四障。
各有其理。
更不相違。
其所□□□提外道等之四人。
出十信住行等之四位。
善根内□□□外催。
小信大乘之理。
聊發大悲心。
滅不信之障。
乃至深舍衆生之執。
斷惑障之後。
彌信大乘。
深起大悲。
是以信樂大乘等之四行斷初地者。
四障未盡之前正圓滿者。
斷惑障雲也。
所以經論之意。
且付初地判能治之道。
章主之釋正望圓滿雲所治之行。
何此二文更無相違。
次以佛性論之中初地以上斷聲聞畏苦障者。
此望地上斷種子爾。
唯章家之意十行之位滅者。
地前伏現行故也。
以明利□斷。
論家之釋不可會。
難雲。
伏現行者章主義。
次空三昧實初地已上能得之也。
但地前得之者。
有修定因行故。
亦無有妨。
先德會釋之(已上短釋雙紙問答也)。
章雲。
八寄四障以顯四位。
此有二義。
一約正使寄顯地前四位四行四因四報。
何者謂闡提不信障使滅已。
翻顯十信之位成信樂大乘行。
為淨德因及鐵輪王報。
二以外道我執障。
寄以翻顯十解位成般若行。
為我德因銅輪王報。
三聲聞畏苦障。
寄顯十行位成破虛空器三昧行。
為樂德因銀輪王報。
四獨覺舍大悲障。
寄顯十回向位成大悲行。
為常德因金輪王報(文)。
指事下卷雲。
言成破虛空器三昧行者。
佛性論雲。
從初地以上能得此三昧。
則破虛空等執。
入觀之時不即有無不離有無。
喻如以地真俗雙觀而異以地者。
八地已上無出入觀。
初地入時則同。
出時則異。
問。
既從初地以上能得此三昧。
雲何地前得此定耶。
答。
修定因行故無妨也(文)。
問。
寄惑顯位門意。
以四障習氣顯地上四位四定四德四報樣何耶。
答。
今寄四障習氣顯地上四位四定等者。
相同世間。
初二三地得大乘光明三昧。
滅闡提不信障習氣及因緣生死變易報。
證淨德波羅蜜。
相同二乘。
四五六地得集福德王三昧。
滅外道我執障習氣并方便生死。
顯我德波羅蜜。
相同大乘。
七八九地得賢護三昧。
除聲聞畏苦障習氣及有有生死。
證樂德波羅蜜。
因圓果滿。
十地佛地依首楞嚴三昧。
斷獨覺舍大悲障習氣及無有生死。
得常德波羅蜜也。
付之。
隋唐攝論并無配十地之文。
無上依經及寶性論亦不配地位。
何如此配當耶。
依之缁州了義證中破之。
次初二三地滅因緣生死。
四五六地除方便生死。
不可勘彼經論文。
皆以方便生死為先。
以因緣生死為後故。
攝大乘論中初二三四地滅方便生死。
五六七地滅因緣生死(雲雲)何況因緣生死是我德之源也。
何進斷初二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