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深意钞卷第三

首頁
    故。

    不至佛所。

    非謂不求。

    但成果隔因故。

    說當見得。

    無失。

     章雲。

    成見聞位○二成解行位○又如善财始從十信乃至十地。

    于善友所一生一身上皆悉具足如是普賢諸行位者。

    亦是此義也。

    三證果海位。

    謂如彌勒告善财言。

    我當來世成正覺時。

    汝當見我。

    如是等。

    當知此約因果前後分二位故。

    是故前位相但是因。

    圓果在後位故。

    說當見我(文)。

     晉經第六十雲。

    善男子。

    我于南方。

    随諸衆生所應示現。

    而化度之。

    于此命終生都率天。

    為欲化度彼諸天故。

    顯現勝妙智慧功德。

    消欲渴愛。

    令知諸行皆悉無常。

    天趣壽命鹹必有衰。

    入摩诃衍一生菩薩。

    皆悉雲集。

    為欲教化諸同行故。

    欲開釋迦牟尼世尊所化蓮華。

    現彼受生。

    善男子。

    我于彼中壽終下生成正覺時。

    汝及文殊師利俱得見我(文)。

     玄二十雲。

    二生兜率為四種衆生。

    一為化彼天。

    二集一生說法。

    三化宿世同行。

    四開佛所化。

    謂釋迦遺法所化衆生。

    根未熟故。

    如花未開。

    又利益未得。

    亦如花合。

    待彌勒佛令其開發故也。

    三下生成佛汝及文殊俱見我者。

    釋有三義。

    一雲。

    我當來成佛時。

    亦說此華嚴。

    彼時亦有文殊善财所說之法故雲也。

    二雲。

    我成佛時。

    汝與文殊俱來。

    助我宣物法化。

    三為表法。

    謂善财何故上于佛會俱求諸善知識。

    而不求佛者。

    以善财此生是修因之身未成果故。

    不至佛所。

    非謂不求。

    量成果隔因故。

    說當見佛(文)。

     問。

    離垢三昧通因果二位耶。

    答。

    爾也兩方。

    若雲通者。

    既立離垢三昧名。

    尤可限果定也。

    是以當章中。

    雖雲都率天子。

    至離垢三昧前。

    未雲得之。

    若依之雲爾者。

    餘處解釋中。

    通因果二位(見)如何答。

    凡第十地滿菩薩。

    離二障微細垢故。

    得離垢三昧之少分雲事。

    是出因位所得。

    非果定。

    故雲一分也。

    是故經中離垢三昧少分也者。

    則此心也。

    是以宗家通因果二位釋給。

    尤有所以也。

    但當章離垢三昧前者。

    或指因定一分。

    或簡果定故雲前不。

    更無失。

     章雲。

    二成解行位。

    謂都率天子等。

    從惡道出已。

    一生即至離垢三昧前。

    得十地無生法忍(等雲雲)。

     玄十六雲。

    離垢三昧有二位。

    一約因終。

    如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得。

    離自二障微細垢故。

    二約果初。

    如此文是。

    将現成佛在此天上。

    住此三昧。

    能利衆生令離垢故(文)。

     晉經三十四雲。

    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少分也。

     玄十六雲。

    謂雖得十地因滿。

    簡不因果故。

    雲猶未能等也。

     華嚴自防遺忘集第三雲(行小果三生究竟門)沙門文超述三生義雲○問。

    若此一生因行即圓。

    更不假餘生者。

    如何下文雲未得離垢三昧之少分耶。

    既雲未得離垢少分者。

    故知更待餘生。

    何得一生成攝耶。

    答。

    雲未得離垢三昧少分者。

    則此三昧有其兩重。

    一因滿所得。

    即天子獲者是也。

    二果滿所得。

    約果滿三昧邊。

    是故雲未得少分也。

    問。

    因修得者與果滿得者。

    有何差别耶。

    答。

    因修得者。

    離微細礙微細者垢故名離垢。

    得法正見故名三昧也。

    果滿得者。

    離于因垢故名離垢。

    所作究竟故名三昧也(雲雲)圓宗文類第二十引之。

    未渡事也。

     問。

    圓教心。

    肉眼唯見三千界事可雲耶。

    答。

    不爾。

    見十佛刹土世界海等(文)付之。

    肉眼其用微劣也。

    何可雲見十佛世海耶。

    若肉眼見彼世界者。

    天眼以何為所見耶。

    是以龍樹智論中。

    唯見三千界事(文)如何答。

    圓教肉眼見十佛刹塵世界雲事。

    經文分明也。

    始不可诤之。

    但龍樹智論釋。

    作三乘肉眼故。

    見三千世界雲也。

    但小乘心。

    肉眼雖不見被障細遠之色。

    依三乘教。

    已雲見三千世界。

    況一乘深教心。

    雲見十佛刹塵世界。

    可有何苦耶。

    無失。

     章雲。

    得普見肉眼。

    見十佛刹塵數世界海等。

    若三乘肉眼。

    則不如此。

    故智論雲。

    肉眼唯見三千世界内事。

    若見三千界外者。

    何用天眼為。

    故知不同也(文)。

     晉經四十二雲。

    肉眼見一切色故。

    天眼見一切衆生死此生彼故。

     問。

    今經所說白淨寶網轉輪王者。

    可雲金輪王耶。

    兩方。

    若雲金輪王者。

    正見經文。

    種一恒河沙轉輪聖王所殖善根。

    所謂白淨寶網輪王等(文)既恒沙金輪王善根所起也。

    更不可雲金輪王。

    何況如璎珞經中。

    金輪王世界性等其住處也。

    若依之雲爾者。

    既是輪王也。

    所感輪實是何物可雲耶。

    若非金輪實者。

    鐵銅銀輪豈彼所感耶。

    若爾舍劣就勝。

    尤可雲金輪也。

    是以新譯經清淨金網之詞。

    甯非指金輪實耶。

    如何答。

    白淨寶網輪王寶體。

    誠辄雖難定。

    檢清涼大師捧家意趣。

    其體是可金輪寶也。

    但是非千子具足四天下之王也。

    一恒河沙輪王善根所起。

    第十地解行因滿王也。

    其所住即世界性等萬子以上輪王感錠光玻璃鏡。

    其所得具十眼至離垢定前。

    甯所感寶網劣乎。

    然經中雲白淨寶網。

    分明不出寶體。

    忍雖難指金寶。

    新譯經中以彼白淨寶網之舊經文。

    雲清淨金網轉輪王。

    以之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