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四無所畏等。
雖未具足。
以修習近佛道故名具足。
以是故言十地。
具足故得無上道。
是諸法皆因緣和合故。
非初亦不離初。
非後亦不離後。
而得無上道(雲雲)。
僧侃疏十三雲。
釋幹惠地中。
言聲聞人獨為涅槃乃至受道者。
總标幹惠地位。
言或習乃至無常等觀得者。
别出行體。
言觀佛三昧不淨觀慈悲者。
略出三停心。
言無常等觀者。
略出總别念處。
分别已下釋名義。
分别集諸善法舍不善法者。
釋惠義。
言不得禅定水者。
釋幹義。
解性地中。
言于菩薩得順忍者。
标性地處。
此謂種性解行位也。
言愛着諸法實相亦不生邪見者。
雖法愛未已。
而邪見不起。
此明勝下而不及上。
得禅定水者。
亦對下地明勝理。
是濕而不與名者。
但諸地義立名不可一一例對。
或言上地皆濕故。
此不獨與名。
解八地中。
言于菩薩則是無生法忍入菩薩位者。
謂初地始心。
若然何有八人之教。
言大位相當來必事與小乘相似。
解見地中。
言初得聖果所謂須陀洹者。
謂第十六心住果須陀洹。
此以見谛滿足故名見地。
亦可從因立名。
非三道中見道。
于菩薩是阿鞞跋緻者。
謂初地住心滿心。
薄地中言或須陀洹或斯陀含者。
标薄地處。
須陀洹唯取進向道。
斯陀含取住果及進向道。
言欲界九種煩惱分斷者。
釋薄名義。
謂欲界修道煩惱斷一品已去。
皆與薄名。
須陀洹進向道有二義名薄。
一對令未斷者故。
以分斷名薄。
二對後多斷者故。
以分斷名薄。
斯陀含亦有二義名薄。
一對所斷粗者故。
以所未斷名為薄。
二對令斷盡者故。
以小許未盡名薄。
此言薄地。
則究不同住薄之義。
于菩薩過阿鞞跋緻地乃至未成佛者。
此亦标薄地處。
謂二地已上七地以還。
今以無功用道名未成佛。
正明應言乃至無功用道。
又解。
無功用道相同于佛故。
以功用終心名未成佛。
或言乃至金剛者不然。
斷諸煩惱餘氣亦薄者。
釋薄名義。
在初地時。
已斷煩惱。
二地已下唯斷習氣。
若釋薄義。
類同于前。
言餘氣者。
唯取功用法愛。
不取無功用中所斷細習句。
以得知今雲斷餘氣盡即不知欲。
故知唯取法愛。
若不爾則無功用不名離欲。
乃至未成佛亦應通于金剛。
解離欲地中。
言于菩薩離欲因緣故得五神通者。
謂功用之欲形下生上故。
或五或六神通解菩薩地中。
以三義釋之。
初義通于凡聖。
第二義唯聖非凡。
第三義通于外凡。
上來解十地竟。
言菩薩于自地下。
解得果。
經文言于自地行果具足者。
自分所行也。
于他地觀具足者。
此有二種他地。
一遍學二乘而證。
二限觀佛而欲證。
自下向無料簡言。
何以故不說菩薩似辟支佛者。
此問答含有二意。
直問不說似之所由二意。
若不說似。
何故菩薩得具足辟支佛。
答中先答初問雲。
餘地不說名字者。
餘雖是聲聞同地。
不說人名故。
雖義與菩薩相配。
辟支佛以人名标地。
人既不同不說。
以理言之辟支佛中亦有前七地。
但今就人總說故不配之。
若依大乘同性經中。
說四種十地。
謂有聲聞二地辟支佛十地。
此中直分聲聞為七。
餘三皆存總名。
當是終經不同故也。
言複次菩薩能分别知衆生可以辟支佛因緣度者。
次答第二問意。
此明菩薩應作辟支即是其身。
何須說似始名具足。
若然亦作聲聞。
何故聲聞就似釋具足義。
解言。
辟支在于無佛之世。
自力大師既是菩薩應作。
更無辟支并出故。
即是釋其具足。
若應作聲聞必似佛力化主不妨。
更有實行聲聞。
就似釋具足。
菩薩亦如是者。
舊雲。
文殊既爾。
自餘菩薩類然。
今解。
知下類前辟支别釋具足佛地。
何故類前者。
以俱不說似。
而雲具足故也。
上明應作辟支名為具足。
今明雖不作佛故仰習漸近亦名具足。
類前具足義同故。
雲亦如是。
亦有菩薩應作佛身。
但非今論意耳(雲雲)。
問。
始教大乘心。
直進菩薩行位等相影似小乘雲耶。
答。
爾也付之。
回心教自本引小故。
尤可同小乘。
直進之教非回小之教。
何必可雲影似小乘耶。
若影似小乘引小機者。
何可雲異回心教耶。
如何答。
直進菩薩影似小乘者。
是章家問答也。
煩非可劬勢。
即章中出二義設于會釋。
或雲。
直進之人機粗淺故。
不能盡受大乘深法。
或述凡以大乘似小說。
皆通二義。
一為引小。
二為機淺。
但至可同回心雲難者。
回心教中。
說聲聞位果。
有同不同别。
此引愚法人令入大乘。
今為直進人說菩薩位果。
為令回入二乘引佛乘。
猶影似小乘。
二教共合為始教。
同為一乘之方便也。
無失。
章雲。
二為真進人顯位相者。
彼說菩薩十地差别。
又以十地說為見修。
及通地前以為大乘十二住義。
何以故。
為影似小乘故○問。
何故此教所立名數。
多分類似小乘耶。
答。
為随方便影似引彼有勝方便故。
若全異彼。
難信受故。
若全同彼。
不名引故。
問。
若引二乘。
可須似彼。
必為直進。
何假似小耶。
答。
有二意故亦稍似小。
一以始教中直進之人機粗淺故。
不能盡受大乘深法。
是故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