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乘佛性慧日抄

首頁
    。

    師子吼者是決定說。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随宜二說佛未會通。

    意難解故。

    疑即能壞無量煩惱。

    執即名惡。

    決定教佛自會。

    豈合更疑。

    故信即為阿惟越緻。

    疑即為永失。

    故法花雲。

    久默斯要不務速說。

    無知疑悔即為永失。

    不信即常處地獄如遊園觀。

    涅槃三十六雲。

    所言沒者。

    如來常住。

    一闡提等必當得成阿耨菩提。

    聞是說已不生信心。

    乃至是名常沒。

    準此豈許疑決定教。

    涅槃會中豈不決定說種論中佛不生滅一闡提等定有佛果性耶。

    迦葉菩薩既請定說。

    因何更疑。

    若是诤論故謂不定。

    汝豈疑十方佛及十二緣是有為耶。

    具釋如一乘章。

     問。

    若涅槃教為決定說。

    時邊無性定有佛性文義分明。

    畢竟無性何處入道。

    答。

    涅槃經二十二雲。

    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于今說之是名不聞而聞。

    時邊成佛前教已訖。

    若前後教同說時邊。

    因何勞為不聞而聞。

    故知涅槃所說。

    佛為小乘說一闡提永無佛性。

    瑜伽畢竟二障。

    央掘摩羅耶定斷善名不可治。

    菩薩藏經如來舍置。

    莊嚴論等畢竟無性當得成佛。

    由此名為不聞而聞。

    故天親菩薩涅槃論釋曰。

    佛性有衆生不密。

    衆生有佛性亦不密。

    衆生即佛。

    涅槃密義。

    既汝大師。

    豈謗逆哉。

     問。

    若爾違自如汝所執。

    楞伽既說畢竟無性同有佛性。

    涅槃所說豈非重煩。

    答。

    雖說畢竟成佛非如涅槃。

    故經雲。

    不信一闡提等悉當成佛名為常沒。

    乃至廣說。

    由此說為不聞而聞。

     問。

    若爾涅槃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說猶過百複次也。

    畢竟無性寄何正說悉有佛性。

    第三十一迦葉品雲。

    善男子。

    如三病人俱至醫所。

    一易治。

    二難治。

    三不可治。

    善男子。

    醫若治者先當治誰。

    世尊。

    應先治易。

    次及第二。

    後乃第三。

    何以故。

    為親屬故。

    其易治者喻菩薩僧。

    難治者喻聲聞僧。

    不可治者喻一闡提。

    現在世中雖無善果。

    以憐愍故為種後世諸善子故。

    不可治者。

    既言後世令種諸善。

    豈可迷哉。

     問。

    此是暫時非永無性同楞伽故。

    具文如前。

    答。

    涅槃經中。

    說三病人凡有四處。

    一第十現病品雲。

    闡提二乘菩薩。

    二第三十一迦葉品如上與說。

    三第三十四德王品中菩薩問雲。

    二乘闡提菩薩四則佛答雲。

    菩薩聲聞闡提。

    迦葉品同。

    因何立之。

     問。

    且依現病品說為定。

    故樞要上雲。

    涅槃雲。

    譬如病人有其三種。

    一者若遇良醫妙藥及以不遇必當得差。

    二者若遇即差不遇不差。

    三者遇不與遇必不可差。

    初是定性大乘。

    次為不定性。

    第三即是定性二乘及與無性。

    法花疏第一與七。

    法苑章一。

    引文皆同。

    于義少别。

    依樞要。

    答因此西土難曰。

    雜集宗有二謬。

    一二乘人。

    佛判為不定。

    而今為定不定二句故。

    二闡提人。

    佛判入定句。

    而今為定不定二句故。

    今亦難曰。

    現病品列三病雲。

    有三種病人。

    一謗大乘。

    二五逆罪。

    三一闡提。

    如是三病世中極重。

    譬如有病乃定不可治必死無疑。

    是三種人亦複如是。

    乃至迦葉。

    譬如病人若有醫藥即差無不差。

    二乘亦爾。

    迦葉。

    譬如病人若有醫藥若無皆悉可差。

    一人亦爾有。

    準此經文。

    可言一闡提等二乘菩薩。

    因何樞要客文立義。

    非罷非罴孟謂之矣。

     問。

    既言必死盍畢無矣。

    答。

    第二十四德王品。

    佛自釋言。

    如我上說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

    若不值遇俱不能發。

    是義雲何。

    善男子。

    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離一闡提心。

    何以故。

    斷善法故。

    一闡提輩亦得阿耨菩提。

    所以者何。

    若能發于菩提之心。

    則不複名一闡提也。

    既言斷善亦言得道。

    豈欲畢竟。

     問。

    斷有二種。

    一暫時斷。

    二畢竟斷。

    上句畢竟斷。

    下句暫時斷。

    答。

    夫論斷者。

    本續今絕稱斷。

    既自元無何名為斷。

    豈非颠倒。

     問。

    既言必死因何更疑。

    久必者必定義。

    決者決定義。

    二義既一。

    即佛性論決無涅槃性之闡提。

    亦應畢竟。

    因何種性集等以為時邊。

    如下引文。

    又決必終永畢竟等。

    皆是一義。

    涅槃三十一雲。

    世尊一闡提者終無善法故名一闡提耶。

    佛言如是如是。

    一切衆生有三種善。

    去來現在。

    闡提不斷未來善法。

    何言斷諸善名一闡提。

    此應畢竟。

    瑜伽三十五雲。

    謂諸菩薩最初發心略有二種。

    一永出。

    二不永出。

    乃至不永出者。

    謂發心已不極随轉而複退還。

    此發心退複有二種。

    一者究竟。

    二不究竟究竟退者。

    謂一退已不能複發求菩提心。

    不究竟者。

    謂退已後數數更求發菩提心。

    此不永出及究竟退。

    是亦應畢竟無性耶。

    若爾有何菩薩發菩提心而究竟退。

    若菩薩于有永退者。

    因何涅槃第二十九雲菩提道中終無退者耶。

    至論善戒經無性中當具破之。

     問。

    若爾涅槃經中叵說常沒。

    闡提因何為立邪宗謗涅槃耶。

    故樞要上引涅槃雲。

    恒沙七人。

    第七常沒。

    乃至是為畢竟無性。

    答。

    咄樞要師。

    誰常沒矣。

    三十六雲。

    所言沒者。

    有人聞是大涅槃經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常樂我淨終不畢竟入于涅槃。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當得成菩提之道。

    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等悉當成佛。

    聞是說已不生信心。

    乃至是名常沒。

    汝以此文亦永無性。

    非但無愧不畏當報。

    何異蠶蛾甚可愍哉。

    請其門徒詳斯理趣。

     問。

    若爾如是常沒闡提為定有耶為定無耶。

    若無。

    因何難我。

    若有。

    汝義既壞。

    答。

    為濟常沒上作此呵。

    三論大宗非永滅生。

    故經則言恒河中有七種衆生。

    雖有魚龜各異不離于水。

    如是微妙大涅槃中。

    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

    然亦不離于佛性水。

    善男子。

    七種衆生若善若不善方便道。

    若解說道。

    若次第道。

    若因若果。

    悉是佛性。

    準此經文。

    但七人各别。

    一義猶迷。

    一人具足七義。

    何勞論之。

    兩何七人具如别章。

    恐繁不述。

     問。

    善戒等經皆說無種性人。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終不能得無上菩提。

    汝豈成佛道。

    答。

    權實有别。

    先既釋訖。

    此說客性非無本性。

    瑜伽地持皆準可悉。

    問。

    此釋全非。

    夫論客性。

    加行精進既言勤修。

    豈說客性為無性耶。

    答。

    亦可見文。

    經言菩薩摩诃薩若無菩提性。

    雖複發心等。

    若無本性。

    何稱菩薩摩诃薩耶。

    故知約無種姓發心之性。

     問。

    若爾既有本性。

    發心加行何不成佛。

    明知本性。

    答。

    未至種性。

    雖有輕微發心名為菩薩。

    非必定故非堪任持。

    喻若壞瓶。

    雖得器名。

    未成之間性不堅牢。

    無堪任用。

    雖有加行不随種性。

    非圓滿轉。

    故仁王雲。

    習種性前猶如輕毛。

    未能決定必得菩提。

    至習種性方得決定阿耨菩提。

     問。

    種性集雲。

    若爾何故經言菩薩雖有菩薩之性。

    若不發心勤修。

    即不疾得無上菩提。

    既不發心勤修精進。

    猶言彼有菩薩之性。

    故知種性非要入十信具二方得成乃至故知性有無非關發心等。

    答。

    若據永無本性因何經言雖複發心。

     問。

    種性集下兩釋。

    一雲。

    微說而言顯性勝用。

    實不能發。

    二雲。

    無菩薩性亦有菩薩發心之義而非究竟。

    以無性故。

    故瑜伽論十發心中名不決定發心。

    答。

    難定生共就初。

    若記不發心者。

    何瑜伽決擇七十二雲。

    複次有十發心。

    謂世俗言發心。

    乃至已成果發心。

    第三不決定發心者。

    謂非彼種性。

    既言發心因何妄釋。

    就後一乘章述六過。

    今略存三。

    一違人。

    大莊嚴論第一釋畢竟無性雲。

    無因緣故彼無般涅槃性。

    此記但求生死不樂涅槃人。

    此說發菩提心勤修精進。

    豈得執此定性二乘及無涅槃性耶。

    二違理。

    既無本性因何發心。

    又違行願之理發心趣大菩提。

    勤行精進既不得菩提。

    此因為有果不。

    若言有行而無有果。

    不應理也。

    若言招生死果。

    複與願不同。

    若心菩提得生死果。

    願求生死應得菩提。

    違行願理。

    三違體。

    彼執有為種子此說為法性。

    如種子中具破也。

     問。

    此義不爾。

    大菩薩藏經第五雲。

    邪定衆生非法器故。

    若使如來為彼說法若不說法。

    終不堪任證于解脫。

    如來如實知彼有情非法器故而便棄舍。

    央掘摩羅同之。

    仍攝論雲。

    具障而阙因。

    諸佛不自在。

    既非法器亦言阙因。

    因何得道。

    答。

    世親釋曰。

    惡趣名邪性定。

    入惡名邪定。

    涅槃名正性定。

    得涅槃名正定。

    涅槃無邪卻退惡趣收定出。

    出惡趣已非邪定。

    邪定時如來舍置。

    非邪定時菩薩化也。

    故次下雲。

    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應被弘誓铠教化摧伏。

    梁攝論十四世親釋曰。

    在此位中諸佛不自在。

    故知出此位已佛自在也。

    離同類文。

    皆準此釋。

     問。

    瑜伽論雲。

    有畢竟障種子名無涅槃法。

    莊嚴論同。

    既有畢竟障種。

    因何成佛。

    答。

    瑜伽等亦為三乘教方便說之。

    非盡理說。

    問。

    若爾何故汝師龍樹菩薩中論雲。

    雖複勤精進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終不得成佛。

    釋論雲。

    如鐵無金性。

    雖種種鍛煉終無成金。

    答。

    汝密癡也。

    人被笑。

    此正立正因佛性文。

    彼有部計無性得佛性。

    由修得佛性成佛。

    因此破言。

    既無本性因何成佛。

    如鐵無金性雖種種鍛煉終不成金。

    師尚觀此非證無性。

    汝今因何迷文倒執。

     問。

    何以得知立無種性非了義說。

    佛說如前。

    龍樹菩薩發菩提心論雲。

    所言利益者。

    為勸發一切有情。

    悉令安住無上菩提。

    終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

    真定行人知一切有情皆含如來藏性。

    皆堪任安住無上菩提。

    是故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

    故花嚴雲。

    無一衆生而不具足真如智慧。

    但以妄想而不證得。

    若離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