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唯聞名未見之故。
雲并不傳此土也。
光[訁*巳]雲。
言諸論者。
謂六足發智。
言六足者。
舍利子造集異門足論。
一萬二千頌。
略本八千頌。
大目乾連造法蘊足論。
六千頌。
大迦多衍那。
造施設足論。
一萬八千頌。
已上三論。
佛在世時造。
佛滅後一百年中。
提婆設摩造識身論。
七千頌。
至三百年初。
世友尊者造品類足論。
六千頌。
即是舊衆事分阿毗昙也。
又造界身足論。
廣本六千頌。
略本七百頌(雲雲)(取意)師雲。
新家名六足論事。
旃延發智論為身。
此六論拟足。
道理不可然。
身子目連等論。
豈為發智之足耶(雲雲)。
釋論雲目連等者。
師雲。
和須蜜者。
世友尊者也。
[?*餘]論師者。
指舍利弗等四人欤。
問。
上所出舍利弗毗昙。
六分中集異門足論同欤雲何。
答。
師雲。
理可異(雲雲)
複有甘露味等者。
師雲。
今雖雲未詳作者。
準開元錄。
尊者瞿沙妙音之造見。
顯其虛實者。
問。
虛實者何乎。
答。
有一義雲。
虛實猶失得義也。
意舉十門顯得失(為言)是終令成失(雲雲)一義雲。
十門破斥。
多帶甲顯迷故雲虛實。
實者今正義。
虛彼宗計也(雲雲)。
理超四句者。
準古義。
所雲四句者。
可籠所有四句也。
言之者失其真等者。
師雲。
肇論出四法四人。
四人中今略須菩提釋梵二人。
四法具見。
更亦加七辨五眼。
依槃經。
法·義·辭·樂四辨。
加捷疾·不斷·利辨為七辨。
若依大集經所說者。
一應發辨(心思言中必應發)二應機辨。
三應義辨。
四捷疾辨(多人同一時答)五不斷辨(前後相生)六利辨(益人)七最後辨。
(總前六也)次五眼者。
肉眼·天眼·惠眼·法眼·佛眼也(智論第九次第也)。
釋迦掩室者。
此有二義。
一佛初成佛欲度迦葉。
假設方便投彼寄宿。
遂以毒龍之室安置如來。
毒龍欲害降伏入缽。
未施法化義如掩室(文)一義雲。
初成道三七日思惟。
說之雲掩室(雲雲)古雲。
後義甚葉今文(取意)。
淨名杜口等者。
入不二法門中在此事(雲雲)問。
五眼·七辨人法中何乎。
答。
師雲。
人所攝。
何者。
五眼不見。
七辨不言者。
釋迦掩室所貌故(雲雲)師雲。
總此第一章。
遠乖方等文意也。
故淨名雲法名無染等者(中觀不思議品第六文)雲。
智論般若如火炎。
四邊不可觸等判則此意也”。
又夫見有等者。
師雲。
上釋約不見道邊。
今據成見邊。
一往如此可見。
故法華雲等之文。
義疏雲。
入邪見稠林者。
此中有一見二見乃至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者。
大品佛母品雲。
開世間邊無邊等四句。
死後如去不如去等四句。
合為十二。
及身與神一。
身與神異合為十四。
常無常内。
約五陰作之。
一陰具常無常四句故成二十。
合為六十。
一異為本為六十二。
又釋。
即色是我。
離色有我。
我住色中。
色住我中。
一陰有四。
五陰二十。
約三世為六十。
斷常為本。
合六十二。
十六為即陰。
四十六為離陰。
又釋。
一陰上計有無二種。
五陰便成十見。
三世為三十。
凡夫五陰有三十見。
聖人五陰亦三十。
合有六十。
槃非三世攝。
但計有無二。
合成六十二見也。
六十二見屬邊見也(文)。
答正觀論雲等者。
彼論六種品文也。
疏釋雲。
以淺智故。
見五種為有(地水火風識)空種為無(雲雲)。
第四守小筌等者。
莊子曰。
筌者所以在魚。
得魚而忘筌。
蹄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雲雲)合法可知。
師雲。
小筌者。
雲小乘教也。
小乘筌執不可。
小入大初也。
南山釋雲。
施小為大也(文)。
未見月等者。
指月之喻出自智論第九(雲雲)。
故善吉觀法空等者。
師雲。
如來說摩耶經畢。
從忉利降日。
蓮花色尼現種種神通。
成轉輪王奉拜佛。
善吉不爾。
唯觀法空。
如來則歎還雲蓮花色尼(智論見)。
身子入空定者。
未撿得之。
有人雲。
增一阿含第三雲。
佛在羅閱城迦·蘭陀園。
時舍利弗。
耆阇堀山。
入金剛三昧(亦名破虛空三昧)時毗沙門天。
遣伽羅及優婆伽羅二鬼。
至毗樓勒天所。
空中見舍利弗入定。
迦羅打之。
定力故不覺。
于是諸佛歎之見(取意略抄)若此文欤。
有師雲(禅那院東大寺珍海)古道中阿含見(雲雲)可尋之。
後日見智論六十四初。
出此事。
伽羅夜叉打之。
舍利弗入滅盡定不覺。
可見之。
文殊問經雲十八及本二等者。
元照釋雲。
無是非者。
經雲。
佛告文殊師利。
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
能令住二十部者。
并得四果三藏平等。
無下中上。
譬如海水一無有異。
如人有二十子。
其實如來所說。
懸[訁*巳]滅後故。
雲未來起(雲雲)古雲。
問經說既皆從大乘出。
與法華一乘何異耶。
答。
法華說攝入。
此經辨出生。
既明皆從大乘出故。
同無量義經出生義。
不同法華攝入一乘。
又此經密顯于一。
法華顯明于一。
或又此經唯會法而不會人。
法華人法俱會。
又此經但會理而不會教。
法華理教俱會(雲雲)此中有四異見。
一攝入出生。
二顯密。
三人法。
四理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