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注
——譯者注
“女老闆”是當時流行的對個體商販的谑稱。
——譯者注
——譯者注
——譯者注
——譯者注
1915年至1917年在彼得堡出版。
該刊團結了一批反對戰争、反對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文學界人士。
——譯者注
該政策允許私營經濟等資本主義成分存在。
列甯制定的這一政策旨在利用商品貨币關系盡快恢複生産,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最終消滅資本主義。
——譯者注
——譯者注
十月革命後仍從事文學創作。
1929年在柏林出版中篇小說《紅木》,因該書“歪曲蘇聯現實”而受到批判。
1937年蘇聯肅反時被鎮壓,後來恢複名譽。
——譯者注
該組織在捍衛無産階級文學原則的同時卻陷入了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泥淖。
于1932年4月解散。
——譯者注
1929年至1932年為蘇聯作家聯合會機關報。
1934年後為蘇聯作家協會機關報。
——譯者注
——譯者注
參見本書第283頁。
——譯者注
一戰期間,作為軍事記者,赴法、德前線采訪。
1917年7月回國。
十月革命後,參加蘇維埃政府部門工作。
對十月革命,開始時不理解。
作品中表現出歡迎“另一個偉大世紀”的誕生,同時對革命感到“既狂喜又恐懼”。
1921年開始以蘇聯記者身份長期駐歐洲各國,直至1931年回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旅居法國,親眼目睹了法國淪陷,寫成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獲斯大林獎金。
——譯者注
在旅法期間,他一直保留蘇聯護照和蘇聯國籍,并一直信守“不參加反蘇活動”的諾言。
六年以後,因心絞痛發作,病逝于法國。
——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