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附录

首頁
    4"href="#jz_4_300">[51]英語,意為“俄國爆發革命”、“俄國沙皇退位”。

    ——譯者注 [52]挪威港口城市。

    ——譯者注 [53]蘇聯于1921年至30年代後半期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私人貿易和開辦小型企業。

    “女老闆”是當時流行的對個體商販的谑稱。

    ——譯者注 [54]磨碎的燕麥經炒制後,可代替咖啡飲用。

    ——譯者注 [55]阿提拉(?——453)自公元434年起為匈奴人領袖,在他當政期間,匈奴部族聯盟達到了極盛時期。

    ——譯者注 [56]斯大林的名字和父名。

    ——譯者注 [57]高爾基創辦的文學、科學、政治月刊。

    1915年至1917年在彼得堡出版。

    該刊團結了一批反對戰争、反對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文學界人士。

    ——譯者注 [58]蘇聯于1921年至1929年實行的經濟政策,以代替“戰時共産主義”。

    該政策允許私營經濟等資本主義成分存在。

    列甯制定的這一政策旨在利用商品貨币關系盡快恢複生産,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最終消滅資本主義。

    ——譯者注 [59]英國劇作家謝裡丹(1751——1816)的一部揭露上流社會道德敗壞的諷刺喜劇。

    ——譯者注 [60]皮利尼亞克(1894——1937),俄羅斯作家。

    十月革命後仍從事文學創作。

    1929年在柏林出版中篇小說《紅木》,因該書“歪曲蘇聯現實”而受到批判。

    1937年蘇聯肅反時被鎮壓,後來恢複名譽。

    ——譯者注 [61]即俄羅斯無産階級作家聯合會,蘇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最大的文學團體,其分會遍及全國。

    該組織在捍衛無産階級文學原則的同時卻陷入了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泥淖。

    于1932年4月解散。

    ——譯者注 [62]創刊于1929年4月。

    1929年至1932年為蘇聯作家聯合會機關報。

    1934年後為蘇聯作家協會機關報。

    ——譯者注 [63]蘇聯共産黨的前身。

    ——譯者注 [64]紮米亞京的中篇小說《遠在天邊》(寫于1914年)發表後,沙皇政府書刊檢查機關以該小說“醜化俄國軍隊”為由将作者和發表小說的《箴言》雜志的編輯人員送上了法庭。

    參見本書第283頁。

    ——譯者注 [65]伊裡亞·愛倫堡(1891——1967),俄羅斯作家。

    一戰期間,作為軍事記者,赴法、德前線采訪。

    1917年7月回國。

    十月革命後,參加蘇維埃政府部門工作。

    對十月革命,開始時不理解。

    作品中表現出歡迎“另一個偉大世紀”的誕生,同時對革命感到“既狂喜又恐懼”。

    1921年開始以蘇聯記者身份長期駐歐洲各國,直至1931年回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旅居法國,親眼目睹了法國淪陷,寫成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獲斯大林獎金。

    ——譯者注 [66]紮米亞京上書後,在高爾基的多方斡旋下,終于獲準出國,于1931年冬去法國定居。

    在旅法期間,他一直保留蘇聯護照和蘇聯國籍,并一直信守“不參加反蘇活動”的諾言。

    六年以後,因心絞痛發作,病逝于法國。

    ——譯者注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