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心。
受佛教化。
即能發菩提心。
若于一身得第一果。
受二生已即入涅槃。
迳六萬劫。
即能發心。
若于一身得第二果。
不還欲界。
即入涅槃。
迳四萬劫。
能得發心。
若得羅漢。
即現入滅。
迳三萬劫。
即能發心。
若獨覺根利。
迳一萬劫。
便能發心。
此五人發心之時。
即入十信菩薩位。
名發阿耨菩提心。
又有義。
前五人從凡得小果。
入涅槃後。
起回心修十信行。
滿心已堪入十住初發心住位已來。
随根利鈍。
各迳彼劫。
未必一向在涅槃中。
迳爾許劫也。
如直往人既迳一萬劫。
修信滿足堪能發心。
彼獨覺人根最利故。
亦似直往人。
迳一萬劫。
餘四鈍根。
又差别故。
時得多利也。
上來明遲者。
若極疾者。
如法華經雲。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
不聞是經。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
生滅度想。
當入涅槃。
我于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求佛皆總聞是經。
唯以佛乘而得滅度。
更無餘乘。
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此上并約終教說(文)。
一乘義私記雲。
問。
此人但于初果住生。
得第四果入無餘。
若二三果亦住耶。
答。
此人既不經二三果。
越中二果。
得第四果入無餘。
問。
何故不經二三果。
答。
初果斷取三果障。
得第四果故。
既不得也。
問。
何故此人五八萬劫經。
答。
涅槃疏雲。
如得初果不殘七生道為故。
不越其七生。
由業力故不盛七生。
此複如此(雲雲)定若于一身得第二果等者。
意雲。
此人初果。
即果身得第二果。
其位而住一生得第四果入無餘。
經六萬劫發心也(雲雲)故涅槃疏雲。
第二人于初果不經生。
即至第二果。
上經是界人天各一生得第四果(雲雲)定若于一身得第□果等者。
意雲。
此人從初二果。
即身得第四三果。
其位而住一生得第四入涅槃。
經四萬劫發心也。
故涅槃疏雲。
第三果于前果不經生。
至第三果。
經色無色生得第四果(雲雲)定若得羅漢。
即現入滅等者。
意雲。
此人從前三果不經生。
即得第四果入無餘。
二萬劫發心也。
故疏雲。
第四人于前三果不經生。
直至第四果。
雖同此阿羅漢果。
入于涅槃前果生不同。
劫數不等(雲雲)。
問。
此等四人。
謂得第四果方入無餘。
若爾問雲。
阿羅漢八萬劫數等。
如何須陀洹八萬劫等(雲雲)。
答。
從本為名之爾。
問。
爾前三果可爾。
第四果如何耶。
答(文)。
問。
付明二乘入無餘義。
且不定種性人入無餘涅槃可雲耶。
答(雲雲)疑兩方也。
若雲入無餘涅槃者。
起信論疏中。
若不定種性未入無餘前。
即有回心(文)既成漸悟菩薩也。
何可雲入無餘涅槃耶。
若雲不入無餘涅槃者。
菩提心論雲。
若不定性者。
無論劫限(文)任此文者。
可入無餘見如何答。
問。
不定性二乘可入無餘耶。
答。
此世根不定者。
雖遇諸佛教。
還有逢後教心故。
不留淺教也。
故不可入無餘欤付之。
不定性者。
不入無餘之文未見。
誠說如何答。
如本答申此世根不定者。
必有逢後教心故小乘。
若始教等教時。
不入無餘也。
依之唯識論中雲。
或說二乘無餘涅槃者。
依不定性二乘而說。
後既證得有餘涅槃。
決定回心。
求無上覺(雲雲)。
私雲。
回心義私記。
不定性二乘入無餘(雲雲)用否難定。
又未知作者也。
回心義私記雲。
問。
二乘入無餘者。
唯定性入不定性不入欤。
答。
定不定俱入故。
菩提心論雲。
二乘人灰身滅智。
趣其涅槃。
如太虛空。
湛然常寂。
有定性者。
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
若不定性者。
無論劫限(雲雲)。
問。
若定性不定性俱入無餘者。
何故瑜伽八十雲。
回向菩提聲聞。
唯住有餘依。
涅槃界中發趣阿耨菩提。
答。
彼依三乘教分齊說。
今依一乘教意說俱入也。
問。
何故依三乘教意說不定性不入。
一乘意說入。
答。
三乘教意立。
三乘有究竟涅槃故。
說定性二乘入。
自分涅槃亦既不發生。
不定性二乘□分段身修練成佛。
一乘教意立。
唯有一滅二滅非真故。
說定不定俱入化城。
而終回心向大。
問。
定不定俱入無餘有何差别。
答。
如先定性待劫限滿發生。
不定性不論劫限故異。
問。
若爾定性劫限滿者幾劫。
答。
此有多說。
涅槃經雲。
八萬六萬四萬二萬十千劫住(雲雲)金剛仙論。
迳千萬億劫(雲雲)楞伽經。
無量劫不覺(雲雲)。
問。
何故如此相違。
答。
根有利鈍。
悟有早晚故聖教互舉義不違之(文)。
又雲。
問。
定性二乘等。
何雲回心向大耶。
答。
不定性三界内而向大定性。
三界外而回心向大也。
即界内回心分段生死。
界外回心變易生死也。
問。
四果之中。
何果而受變易身耶。
答。
必第四果而受變易身也。
故佛性論雲。
出三界外有三種三聖人等(雲雲)。
問。
約無學聖有定不定性。
同受變易。
有何差别。
答。
不定性回心向大。
而後入無餘受變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