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2号安放的月震儀140千米遠,爆發的能量相當于11噸TNT爆炸的效果。
”
這次深度達30—40千米的人造月震持續了3小時20分鐘,令NASA的研究人員驚愕不已,他們無法對這一長久的震顫做出科學的解釋。
專家們并不甘心,又利用“阿波羅”14号的上升段火箭再撞月球,結果卻驚人地相似:35—40千米;3小時。
“再此後,‘阿波羅’15号制造的月震震波竟傳到了1100千米外的‘風暴洋’平原,甚至被弗拉矛洛高原的地震儀監測到了。
”星河笑着結束了資料介紹。
“可能是月亮姑娘對這種惡作劇有點小脾氣了。
”
事實上在星河沒有介紹的“阿波羅”16号和17号登月活動中,也同樣進行了月震實驗。
在任何一項星際探測當中,同樣的實驗如此反複重複都顯得不同尋常。
“用同樣的方式在地球上幹,震波最多也就能傳1到2千米。
”“教授”開始明白了。
他雖然不是地質學家,但卻能夠很好地利用他的物理學知識。
真正的物理學家并不像公衆想象的那樣因為牢記量子理論就一定會不小心忽略了牛頓力學,他的外表也并非不修邊幅的愛因斯坦。
“持續震動絕對超不過1個小時。
”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我們用同等力量敲擊一實一空兩個金屬球,就會發現後者的震動時間遠比前者要長得多,目前所面臨的月球問題與此十分相似。
數次人造月震的結果顯示,月球的内部結構肯定與地球不同,從其震動特點來看,很像是空心球體的震動。
所以就連最保守的科學家也同意,雖然不能說月内全空,至少可以證明其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
電腦顯示一切都已安排就緒,第三級火箭即刻下墜——如果我們能夠将月球的方向稱之為“下”的話。
不過這一次,實驗品與觀測者是糾纏在一體的,火箭上捆綁的儀器是集震蕩諸項指标于一體的最先進的科技結晶,在火箭即将落“月”前它們将以不同的速度和角度飛散開去,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震蕩後連續觀測的免于失真。
“不過這些試驗遠不能得出結論,光有月球的橫波不能說明問題,可安放的地震儀距離又那麼近,肯定測不到月震的縱波。
假如月球真是中空的,縱波根本不向月球中心擴散,而橫波會在其殼體的震源四周反複震蕩。
”針對以往和即将進行的實驗,“教授”認真地做出技術置疑。
“不過……要是能發生一次較大規模的隕石撞擊,通過測量縱、橫月震波傳播的時間差異就有希望做出良好的證明。
當然了,這種概率極低的事件很難發生——很難正好在我們的觀測範圍以内發生。
”
“您錯了。
”一直沒有說話的天文學家楊終于開口了。
沒有人知道他的姓氏究竟是東方古國的“楊”還是英倫三島的“Young”,他長着一副亞洲化十足的面孔,卻總喜歡宣稱“我與托馬斯·楊同姓”。
“1972年5月13日,一顆巨大的隕石剛好撞擊了月面,它的能量相當于1000噸TNT炸藥爆炸後的威力,有4個月震儀記錄下了由此引起的月震曲線。
”
參與“阿波羅”計劃的科學家為這顆隕石取名為“巨象”。
“巨象”造成的巨大震動确實傳到了月球内部,如果月球是個實心球體,那麼這種震動應該反複多次。
但事實再一次令科學家失望,“巨象”引起的震動傳入月球内部之後,就如同石沉大海,全無聲息。
發生這種情況隻能有一種可能:震動的縱波在傳入月球内部後,被巨大的空間“吞吃”掉了。
“教授”近乎貪婪地注視着屏幕上有關那次實驗的畫面和數據,眨眼睛舔嘴唇,不知在想些什麼。
火箭開始動作,它的加速正好作為飛船着陸的減速,拆分的結構實現着動量的等量轉移,下面将是數小時的耐心等待。
僅僅在3小時之後,被稱為“小象”的撞擊火箭墜毀于72千米外的月球表面,衆多的記錄儀同時記錄下了長達一刻鐘聲如洪鐘的震蕩。
“教授”以其高超迅捷的估算能力與電腦同時給出了類比結果:假如月球是一個實心岩體,碰撞後産生的震蕩聲最多隻能持續5分鐘。
實驗結果與往昔的曆史記錄和此前的數學推演取得了驚人的一緻。
與此同時,“圖靈”号上的電腦與遠在1光秒以外的龐大電腦系統同時開始建模計算,這一次将根據有關數據獲得一個準确而完整的月球結構數學模型。
3
新一代月球車克服了以往的引力不适,毫無顧忌地在月表的荒原上疾馳,美麗而凄涼的月球景色被一一抛在後面。
放眼望去,被命名為“月海”的廣闊平原被一些橫七豎八的山脈封閉着,展現出一種不對稱的壯觀景色:月球上的山脈構造奇特,一般來說面向“海”的一邊坡度很大,有時甚至呈現為斷崖峭壁,突兀之處甚至有“月塹”之稱,相較之下,另外一邊則相當平緩。
包括電腦管理系統在内,“圖靈”号的全體成員都在等待結果,在等待階段中,“月球一站”的小組成員将駐足月球。
事實上全人類都在等待結果。
假如分析結果告訴他們,月球的确是個空心球體,他們的任務便告完成了,至于中空的内部究竟如何,很可能是下一代才能前來徹底解決的問題。
莅臨月面已經超過12個小時了,收獲遠不止月震資料一項,但每一項都與主題相關。
人們終于發現,這個看似溫順的月亮姑娘并不像人們以往所想象的那樣乖巧,好像人類對她真的比對自家的海洋還更了解似的。
其實存疑之處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