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路过

首頁
    看,密度還在随着深度的增加呈遞增趨勢。

    ”星河指指屏幕上已經定格的畫面。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重新計算出一個更大的月球總質量來。

    由于月表到月心的距離比地表到地心的距離要小得多,再考慮一下它那新計算出來的總質量,就會得出一個嶄新而離奇的結論:月表引力顯然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 “教授”苦着臉搖搖頭,表示不能接受這個結論。

    這位美籍德裔知識分子長在星條旗下,最初卻是在劍橋攻讀的物理學,後回國入普林斯頓深造并謀得教職。

    為了在稱呼上把他和醫生區别開來,大家更習慣于稱他為“教授”而不是博士。

     “對,誰都知道月球上的實際引力隻有地表引力的六分之一。

    這樣看來,好像月球的引力和它的密度根本沒有什麼關系一樣。

    ” 大家相互對視,不知星河的目的何在。

    當然也有人是因為沒有聽懂,比如說那位未必稱職的醫務工作者。

     “這麼說吧。

    王冠的重量絲毫不差,可是體積卻整個大了一圈……”星河不太恰當地類比着那個以訛傳訛了多年的古老傳說,但他知道提一下阿基米德的故事也許能使講述變得更清楚些。

    “這說明了什麼呢?” 盡管在這個十分淺顯的比喻裡不正确地混同了重量和質量的區别,但還是使每個人都頓時恍然了。

    這隻能說明月球是一個巨大的空心體——至少裡面混了與外表岩層不同的東西,就像當初狡猾的工匠在金制的王冠中摻進了銀子一樣。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中葉,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一位研究月亮的權威博士就提出過這個假設。

    ” 電腦适時地調出相關資料,屏幕上顯示出它來自“《我們的月亮》;威金斯;1950年版;第13章”。

     “有各種迹象向我們暗示,月面下有一層30—50千米厚的殼體”。

     作者以一種直截了當簡明扼要的方式向讀者暗示,這層殼的下面無疑是空的。

     接下來這位學者還推測說,肯定不會有人想到,“月球居民”居然會住在布滿洞穴、妙不可言的月球内部;盤根錯結般交織的洞穴網絡被精心建造了多年;在寂靜和黑暗當中,無數晶瑩剔透、反射着人造光芒的結晶體散布于洞壁,仿佛樹木枝杈一樣各自延伸的隧道與月面的裂縫——也就是“出口”——相連接……最後作者表示,這種奇景将使最先踏上月球的人大為驚異。

     在将近20年之後,人類真的第一次登上了月球。

    雖說首先駐足月表的阿姆斯特朗及其後續人員确實看到了不少令人“大為驚異”的景象,卻沒能對上述描述予以證實和證僞。

    不過對于“中空的月球”這一命題,畢竟還是做了有限的驗證。

     時過境遷,今天,被首先路過的芳鄰将成為“圖靈”号成員着手研究的第一個課題。

    盡管在數十年前人類已經不請自來地踐踏了她聖潔的芳軀,但卻沒能了解她密布迷霧的心靈。

     當然除此之外,電腦系統和人類成員都還有更為重要的工作要做。

    〗 根據計劃的安排,假如“圖靈”号的成員們真的遇到了超出事先理解範圍的事情,就應該有至少一名成員被留下,并由随後而來的再探測飛船帶回,然後不厭其煩地向有關部門陳述他所看到的一切。

    其他人将追随“圖靈”号本身,繼續深入宇宙那未知的深處完成探索。

     至于“圖靈”号本身,則可以在漫長的旅程中耐心等待。

    她并不着急,她的生命無限漫長。

     2 相對于天界體系的巨大尺度而言,月球已近在咫尺。

    這些年來人類的學習成績又提高了不少,但着陸過程與“阿波羅”時代幾乎沒有什麼改觀,無外乎是牛頓力學的種種過程。

     一想到這個神聖的名字和以這個名字命名的力學體系,星河就不免有些黯然神傷。

    據他了解,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喜歡直接使用固化在軟件中的電腦模拟,沒有人願意使用經典的數學分析。

    而且他們反駁說,新的方法比讓人按照牛頓框架進行傳統分析考慮得更周全更準确,何樂而不為?對于這種觀點,星河無法從純邏輯的角度上予以反駁,但是他總有一絲隐隐的擔心:假如有一天電腦真的不工作了怎麼辦?當然星河自己也未必相信這種假設,這好像是自從電腦介入人類的生活以來,整個文明社會一直存在的一種杞人之憂。

     也許這類事件根本就不會發生? 時間不容星河浮想聯翩下去,因為在着陸之前電腦還要安排其他的東西先上月球。

    而他本人,還要繼續從事有關知識的傳播。

     由于時間與能量的原因,課題的核心就是針對所謂的“中空假說”。

    有關實驗在地球階段已經做了不少,實地進行之舉一來多少屬于必需,二來也是對地球模拟的有效補充。

    人們始終相信“眼見為實”這一傳統的陋習,好像什麼事情都非得需要一種親曆後的陳述。

     專門用于月面撞擊的末級火箭正在做最後的方向校正,實驗主要側重于落體和可測震蕩,事實上同樣的實驗早在1969年就已經做過,雖說當時的記錄粗糙而簡陋。

     第一批勇士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安放了“無源地震儀—月震偵察測量器”,以後數次登月活動宇航員們也都攜帶了同樣的儀器。

    這些儀器自動工作,并把測到的數據傳回地球,以使人類直接掌握月震的詳情。

    事實上還沒等到更多次數的月震發生,科學家們就已經面面相觑了。

     “這是‘阿波羅’13号進入月球軌道時所做的實驗。

    ”星河在電腦準備的空當中授課。

    “宇航員用無線遙控的方式使第三級火箭撞擊月球,地點距‘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