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章

首頁
    大家一定佩服七王爺的眼光精細。

    ” 能出風頭露臉的事,醇王最高興,即忙問道:“那一件事? 你快說!” “太後的朱谕,已經另外發抄了,頭一句是‘内廷王大臣同看’,可是誰也沒有看見朱谕,承旨的大臣,豈可如此辦事?” “着啊!”醇王一拍大腿說,“這不是有意違旨嗎?我參他。

    你馬上給弄個稿子。

    ”說着親自打開銀墨盒,拔支“大卷筆” 送在方鼎銳手裡。

     方鼎銳情不可卻,略想一想,提筆便寫: “竊臣恭讀邸抄,本月初七日奉上谕:‘内廷王大臣同看,朕奉兩宮皇太後懿旨’等因,欽此;彼時臣因在差次,未能跪聆朱谕。

    自回京後,訪知内廷諸臣,竟無得瞻宸翰者,臣易深駭異之至!伏思既奉旨命王大臣同看,大學士倭仁等,自應恪遵聖谕,傳集諸臣或于内閣,或于乾清門恭讀朱谕,明白宣示,然後頒行天下。

    何以僅交内閣發抄?顯系故違谕旨,若謂倭仁等一時未能詳審,豈有宰輔卿貳,皆不谙國體之理?即使實系疏忽,亦非尋常疏忽可比。

    茲當皇太後垂簾聽政,皇上沖齡之際,若大臣等皆如此任性妄為,臣竊恐将來親政之時,難于整理,謹不避嫌疑,據實糾參。

    ” 這是一筆把與倭仁同被召見的大臣,都參在裡面。

    但方鼎銳寫是寫了,建議等明日内閣會議以後再決定用不用?如果倭仁的态度改變,不為已甚,這個折子也就算了。

     醇王同意了他的辦法,因此這一天僅僅上了救恭王的折子。

    慈禧太後要跟慈安太後商量這件事,有恭王的女兒大格格在身邊,說話不便,便借故把她遣了開去。

     “唉!”慈安太後微喟着,“這孩子懂事,知道她‘阿瑪’惹了麻煩。

    這兩天,她那雙眼睛裡的神氣,叫人看着心疼。

    ” “我倒看不出來。

    ”慈禧太後很平靜地說,“你的話不錯,這孩子最懂事,什麼叫公,什麼叫私,分得清清楚楚,從沒有在我面前提過她‘阿瑪’的事。

    ” 慈安太後默然。

    從罷黜恭王以來,她的情緒一直不大好,老怕這件事鬧得不能收場。

    說起來總是一家人,隻有在養心殿召見,才有君臣之分,養心殿以外叙家人之禮,如果太決裂了,見面不免尴尬。

    現在聽慈禧太後的口風依然甚緊,心裡不以為然,但不知如何勸她?就隻好不作聲了。

     “老七上了一個折子。

    ”慈禧太後告訴她說,“還有王拯的折子,禦史孫翼謀的折子,都替老六講話,他的勢力可真不小。

    ” 語氣中大有譏刺之意,慈安太後心裡很不舒服,“我看不必太頂真了。

    ”她皺着眉說。

     “這會兒不頂真也不行了。

    ”慈禧太後答道:“既然叫大家公議,隻有等他們議了上來再說。

    把這三個折子也發了下去,一并交議,你看呢?” “嗯!這麼辦最好。

    ” “姐姐!”慈禧太後忽然臉色很凝重了,“其實我也不願意這麼辦!大家和和氣氣的倒不好,何苦繃着臉說話?這就是俗語說的:‘做此官,行此禮。

    ’誰叫咱們坐在那個位子上呢?現在不好好兒辦一辦,将來皇帝親政,眼看他受欺侮,那時候想幫他說話也幫不上了。

    與其将來後悔,倒不如現在多操一點兒的心好。

    ” 這是深謀遠慮的打算,想想也有道理。

    慈安太後在心裡盤算了好一會,認為她一個人總不能獨斷獨行,萬一處置過分,臨時阻攔也還來得及,所以微微颔首,并無别話。

     等把三個折子發了下去,值班的軍機章京知道關系重大,先錄了“折底”,然後把原件咨送内閣。

    這三個“折底”送到文祥那裡,他連夜奔走了一番。

    同樣地,倭仁也作了準備。

    彼此都知道對方有部署,卻打聽不出真相,那就隻好在内閣會議中,各顯神通了。

     第二天恰逢會試第三場進場,那些翰林、禦史都要為自己的或者同鄉親友的子弟去送考,所以内閣會議改在午後。

    等人到齊,公推倭仁主持。

    他未曾開口,先從身上拿出一張紙來,揚一揚說:“今天的會議,承接初七一會而來。

    那天的會議,衆議紛纭,漫無邊際,所以我特意先拟了一個複奏的稿子,在座各位,如果以為可用,那就定議了。

    ”說着,便要念他的奏稿。

     “慢來,慢來!”左副都禦史潘祖蔭站起來說:“請教中堂,今天上頭又有三個折子交議,總要先議過了,再談複奏的稿子。

    ” “我看,那三個折子,可以置而不議。

    ” 倭仁的聲音很大,但是毫無反應,一堂默然,這比有反應,還要有力量。

    倭仁氣餒了,把他的那個奏稿,慢慢地折了起來。

     這時才有人說話,是文祥:“我看先把醇王、王少鶴、孫鵬九的那三個折子,念來給大家聽聽吧。

    ” 于是先念醇王的折子。

    次念王少鶴——王拯的折子,他是廣西人,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多年,官已升到通政使,成為“大九卿”之一。

    按常例來說,隻要勤慎當差,很可能步焦祐瀛、曹毓瑛的後塵,“飛上枝頭作鳳凰”,由軍機章京一躍而為軍機大臣,但以體弱多病,又沾上極深的嗜好,懶得不想動,所以不為恭王所喜。

    他又參過薛煥,因而得了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