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八

首頁
    。

    非此門例。

    一時化事。

    非深細故。

    問維摩經中。

    足指按地。

    并螺髻梵王所見報土。

    是北門耶。

    答不然彼足指按地。

    是一時暫現。

    又螺髻報土。

    舉已所見。

    并非教事深細故。

    問佛地經時。

    現受用土。

    下文判雲。

    此依三乘終教及一乘同教說(已上)其同教分。

    若此攝耶。

    答不然。

    彼于界外。

    現受用土。

    非是娑婆。

    亦非即染歸淨之義。

    非教事深細故。

     章六約八義意趣下。

    第六八義意趣一乘。

    于中分二。

    初标章。

    二依攝論下。

    指本。

    言依攝論如問答中辨者。

    智俨大師。

    五十要問下卷。

    依攝大乘論。

    明此八義意趣一乘。

    攝論梁譯。

    在第十五卷。

    隋唐兩本。

    并在第十。

    無性攝論。

    亦在第十。

    要問下雲。

    一乘語字。

    幾意故說。

    答有八意說。

    一為不定機性聲聞。

    通因及果故。

    說一乘。

    二為欤定彼不定性菩薩。

    令不入小乘故。

    說一乘。

    三據其法。

    真如是一。

    諸乘皆依真如。

    以體攝相故。

    說一乘。

    四據無我等。

    無人我現既是通法。

    本乘共。

    據無我現通故。

    說一乘。

    五據解脫等。

    大小諸乘。

    煩惱障。

    據脫障通故。

    說一乘。

    六據性不同。

    聲聞身中。

    先修菩薩種性。

    後入聲聞。

    約□二處是通故。

    說一處。

    七據得二意。

    此有兩二意。

    初二意者。

    佛意。

    欲攝一切有情。

    得圓自體意樂。

    我既成佛。

    彼亦成佛。

    據此意樂故。

    說一乘。

    自體者。

    法性為自體。

    第二佛先為彼聲聞授記。

    欲發聲聞平等意樂。

    我等與佛。

    平等無二。

    佛為此意。

    與諸聲聞等。

    皆受記。

    據佛等意故。

    說一乘。

    第二義。

    于一言下。

    有二義。

    一實聲聞攝。

    從自體意樂。

    二有實菩薩。

    名同聲聞。

    及菩薩化為聲聞。

    于一授記下。

    有二義。

    據一受記意樂故。

    說一乘。

    八據為化意。

    佛為聲聞。

    佛所以同彼聲聞者。

    欲令彼修聲聞行故。

    現同小乘。

    欲攝末歸本。

    道我此身即是一乘。

    據能緣化心故。

    說一乘。

    約此八意。

    括聲聞乘。

    本來是一。

    唯聲聞人不了自法。

    記言有别。

    愚住聲聞行。

    從彼愚故。

    諸佛所诃。

    今一乘所救者。

    據此病别也。

    此文義在攝論也(已上)指事引要問此文已雲。

    無性攝論雲。

    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性。

    諸佛說一乘。

    法。

    無我。

    解脫等故。

    性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

    于一乘。

    釋曰。

    依此密意。

    佛說一乘等(雲雲)諸攝論本。

    皆同不異。

    問檢攝論本。

    皆雲十義故說一乘。

    何故八義意趣故。

    說一乘。

    答觀問答意。

    合二意樂為一。

    不說究竟故說一乘句故。

    為八義也。

    問何故除究竟故。

    說一乘句耶。

    答未知所以。

    然元曉師楞伽宗要雲。

    又攝論說一乘意中。

    言究竟者。

    是明雖修行地決定别趣。

    而望究竟地。

    終歸一乘。

    何者欲明一向趣寂二乘。

    約修行地。

    一向性别。

    決定趣入無餘依界。

    一切諸佛。

    不能令其□入無餘成無上覺而其後時離醉得悟。

    修菩薩行。

    終歸究竟。

    說為一乘。

    如下經□言。

    說三乘者。

    為發趣修行地故。

    說諸性差别。

    非究竟。

    為欲建立畢竟能取寂靜之地故。

    乃至見法無我。

    得三乘樂行故。

    聲聞獨覺。

    究竟證得如來法身故。

    若準此說。

    第十究竟。

    非密義一乘。

    而為顯了一乘故。

    今疑問答意。

    若依此說故。

    不說第十究竟一乘。

    或有雲。

    是十義中法無我等八義(此釋不安遠問名故已上彼文)壽靈大德。

    深得至相大師本意故。

    緻此料簡。

    遣除疑情。

    問答如此意。

    以八義皆密。

    何故□論雲前偈以了義說一乘。

    後偈以密義。

    說一乘(已上)即彼偈雲。

    未定性聲聞。

    及諸餘菩薩。

    于大乘。

    引攝。

    定性說一乘(已上)初偈者則是也。

    此一偈中。

    有十義中二。

    故又彼偈雲。

    法。

    無我。

    解脫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

    涅槃。

    究竟說一攝後偈者即是也。

    此一偈中。

    有十義中八。

    故初二是了。

    第十即密意。

    何故彼此二義相違。

    答此十義中。

    初一法花會上。

    授記正機。

    第二相從。

    名顯了義。

    後七寄托。

    明一乘義第十相從。

    總名密意。

    今約通途。

    明顯密義。

    是故彼此不相違也。

    無性攝論。

    十皆名密。

    如指事引。

    此十義者。

    皆是說一乘之意趣。

    縱名密意。

    即是深意。

    彼此立名。

    不可相違。

    當知要問師意。

    密意之中。

    開二意樂。

    即成九義。

    加顯了意。

    即成十義。

    世親唐論雲。

    究竟故者。

    唯此一乘。

    最為究竟。

    過此更無餘晴乘故。

    聲聞乘等。

    有餘勝乘。

    所謂佛乘。

    由此意趣。

    諸佛世尊。

    宜諸一乘(已上)問攝論由何說此十意。

    答彼論上段。

    具明如來具足五業救濟功德平等圓滿。

    一切二乘。

    不能及此。

    不與彼共。

    然後問雲。

    若此功德。

    圓滿相應。

    諸佛法身。

    不與聲聞獨覺乘共。

    以何意趣。

    佛說一乘(已上唐論)為答此問。

    舉本論二頌。

    謂為引攝一類等。

    如指事已引。

    無性攝論。

    所牒二頌。

    然後釋論具釋十義。

    問此十義中。

    幾許定性。

    幾許不定種性之人。

    又法花得記。

    是幾許人。

    答玄贊第四。

    簡此義雲。

    今此會中。

    依論但與二人記别。

    一不定性。

    二應化者。

    為不定性者。

    即第一。

    第二。

    第八少分。

    為應化。

    即第九義。

    及餘少分。

    說相一乘。

    非全撥其無定性。

    無性故。

    此一乘是密意說。

    解深密經雲。

    相生彼義無自性。

    如是我皆已顯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

    失壞正道。

    不能往。

    故于其中。

    立一乘。

    非有情性無差别。

    于定不定。

    有性無性。

    合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