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定。
謂有空等故。
三經定。
謂指阿含等故(已上)此總料簡三時偏中。
了義不了義之相也。
上來所引。
義苑解釋。
皆取清涼三時之文。
全為今章解釋之文。
少分亦取演義鈔詞。
此三時教。
本是天竺戒賢論師。
依深密·瑜伽論等所建立也。
即在解深密經第一。
瑜伽決擇分第七十六。
又出金光明經第一卷焉。
玄奘三藏。
随戒賢論師。
承傳此義。
即歸脂那。
大弘此宗。
是故三藏。
立此三時。
故義苑雲。
此師宗承西域戒賢論師。
立三種教。
以法相大乘。
而為了義(已上)慈恩大師。
專承此宗。
立此三時。
弘演傳通。
法相諸師。
所立皆爾。
然賢首大師。
谒日照三藏。
問天竺論師判教之事。
三藏答以戒賢智光兩宗三時。
随彼所說。
具記錄之。
廣在探玄記第一。
起信疏上卷。
十二門論疏等。
清涼大師。
随賢首記。
大疏載之。
今受所叙。
啻言玄奘。
師資芳芬。
彼此是同。
日照三藏。
大菩提寺。
及那爛陀寺之僧。
大餐戒賢智光真風。
通遠瑜伽·中觀之旨。
兩宗義理。
智淵深廣。
故向賢首。
備說所學。
其本緻者。
是三論宗。
乃智光論師之門人也。
日照三藏。
住魏國西寺。
務翻經島業。
賢首大師。
共在譯場。
翻譯之。
暇習學三論之宗旨。
于三藏法師。
是故賢首所傳三論宗者。
智光之門風。
日照之宗曜之賢首依此意緻。
作十二門論疏。
即通判釋三論宗旨。
花嚴學者。
賢首來裔衣。
可依此意。
護三論旨。
日照三藏。
在那爛陀寺。
聞玄奘三藏傳法弘。
思慕玄門。
遂來振旦。
乃玄奘入滅之後。
經十七年。
永隆元年。
方着唐朝。
厥後八年。
在魏國西寺東寺之間。
設花嚴阙文。
及翻諸經論。
垂拱三年。
丁亥卒于翻國東寺。
慈恩法苑第一雲。
述今文者。
如解深密經第一卷·瑜伽決擇第七十六雲。
世尊廣為勝義生菩薩。
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
說相無自性性。
依依他起上。
無遍計所執自然生故。
說生無自性性。
及即依此。
說無遍計所執。
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依圓成實上。
無遍計所執故。
又說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說三種無性。
皆依遍計所執性。
已勝義生菩薩。
深生領解。
廣說世間毗涅縛藥雜辨盡地熟蘇虛空諸譬喻已。
世尊贊歎善解所說。
勝義生菩薩。
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
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
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
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是處所。
世尊在昔。
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雖更甚奇。
甚為希有。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亦是有上。
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是處所。
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性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
最為希有。
于今世尊。
所轉法輪。
無上無容。
真了義。
非諸诤論安足據所。
爾時世尊。
告勝義生菩薩曰。
勝義生。
若善男子。
或善女人。
于諸不了義經。
聞已信解。
書寫護持。
供養流布。
受誦溫習。
如理思惟。
以其修相。
發起加行。
比此所說了義言教。
聞已信解。
乃至廣說。
以其修相。
發起加行。
所集功德。
百分不及乃至一。
邬波尼殺昙分。
亦不及一。
比所生福。
難可喻知。
吾今略說。
如爪上土。
比大地土。
或如午迹中水。
比四大海水。
百分不及一。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
亦不及一。
說此經·時。
六百千衆生。
發菩提心。
三百千聲聞。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一百五十千聲聞。
永盡諸漏。
心得解脫。
七十五千菩薩。
得無生法忍。
金光明經。
亦說三時。
謂轉照持。
涅槃經說。
初令皆服乳。
次教總斷乳。
後教有應服有不應服者。
與解深密所說義同。
瑜伽釋中。
此三時少異。
義即意無别。
由此誠證。
若以偏圓機宜漸次。
教但三時。
非一非五。
上來總是。
述今文也(已上)此彼章中。
具舉三時教之證文。
其三時教。
一一相者。
彼章次雲。
略示教者。
四阿笈摩等。
是初時教。
諸說空經。
是等二時教。
以隐密言。
總說諸法無自性故。
花嚴。
深密。
唯識教等。
第三時也。
以顯了言。
說三無性。
非空非有中道教緻。
由諸異生起自無始。
迷執有我。
不了我無。
沉沒愛河。
輪回癡海故。
佛初說四谛法輪。
令知我空。
唯有其法。
憍陳那等。
最初得道。
彼聞法有。
證我皆空。
便執諸法。
為真實有。
封着小果。
不求大位。
佛為方便。
後說法空。
破除有執故。
次時中。
說般若等。
言一切法。
本性皆空。
須菩提等。
回心趣大。
彼聞法空隐密言教。
便撥諸法性相都無。
何所造修。
何所斷舍。
佛為除此。
複說唯識三性等教。
勝義生等。
信解修學。
遍計所執無。
知法無我俱遣。
依他圓成有。
照真俗雙存。
無無所無。
所以言無。
有有所有。
所以言有。
言有而有亦可言無。
遍計所執。
真俗無故。
言無而無亦可言有。
當情我法。
二種現故。
令除所執。
我法成無。
離執寄诠真俗稱有。
妄诠我法。
非無。
非不無。
當情似有。
據體無故。
妄诠真俗。
非有非不有。
非稱妄情。
體非無故。
我法無故。
但是執皆遣。
真俗有故。
諸離執皆存。
由此應言。
迷情四句。
四句皆非。
悟情四句。
四句皆是。
說境我法空。
破初執有。
說心真俗有。
破次執空。
諸偏見者。
初聞說有。
便即快心。
于空起讀。
後聞說空。
亦複協意。
便谛于有。
今言非空非有中道教者。
第三時也。
約理及機漸入道者。
大由小起。
乃有三時諸教前後。
解深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