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
莫不皆是一生補處(文)。
疏三上雲。
言一生者。
釋有二義。
一約化相。
謂如彌勒。
此複有三。
一人中一生。
二天上一生。
三下降一生。
正取天中。
二約實報一生。
謂于四種變易生死中。
唯有末後一種。
名無有生死。
一位所系。
此文多約化相耳(文)。
鈔七下雲。
疏四種變易生死者。
第一疏鈔已引攝論無上依經(文)。
刊四雲。
言一生者有二種。
一約化用。
于中複三。
一人中一生。
二天上一生。
三從兜率降誕王宮一生。
二約實報一生。
此于四種生死中。
第四無有生死之生也。
今此多就化相門說(文)。
華嚴經三十六雲(寶王如來性起品)。
為一生補處菩薩。
雨清淨普照大法雲雨(文)。
玄十六雲。
三一生菩薩者。
是未處胎前同彌勒等智位普照大法雲也(文)。
華嚴經五十一雲(如來出現品)。
為一生所系菩薩。
雨大法雨。
名清淨普光明(文)。
疏九上雲。
三一生所系者。
謂如彌勒。
更一下生故。
所以更一生者。
由微細無明能障所知故。
今為說令淨彼細或成種智普照。
上三皆等覺位(文)。
鈔十九上雲。
言更一下生者。
第二會初已廣分别(文)。
刊十三雲。
三一生所系者。
是未處胎前同彌勒等法雨。
名清淨等者。
謂說斷集将滿智果□□并令圓滿故。
已上并等覺位(文)。
問。
香象大師引攝論說雲。
遍計染分名生死。
圓成淨分名涅槃(文)。
爾者以何法名依他耶。
進雲。
探玄記釋雲。
二分不異名一依他(文)。
付之。
遍計是體性都無之法。
圓成即真如常住之性也。
生死涅槃名體既别。
何釋二分不異名一依他哉。
答。
遍計所執名為生死。
圓成實性名為涅槃。
無明熏真如名染分依他。
真如熏無明名淨分依他。
故雲二分不異名一依他也。
故演義抄十九上雲。
然此二門各分染淨。
謂無明熏真如成染緣起。
真如熏無明成淨緣起(文)。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常善思量世間涅槃(文)。
玄四雲。
二常善思等明染淨一對。
謂如攝論中。
依他起上遍計染分名生死。
圓成淨分名涅槃。
二分不異名一依他。
若見一分餘分性不異。
是故經說。
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
又中論雲。
世界與涅槃無毫厘差别。
此名染淨無礙。
四句融攝。
或以本從末唯世間。
或反此唯涅槃。
或相融而雙現。
或形奪而兩亡。
巧觀此理名曰善思。
恒觀不息名曰常思(文)。
疏三上·演義抄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疏一上雲。
三終教中。
少說法相。
多說法性。
所說法相亦會□性○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文)。
鈔三上雲。
疏依他無性即是圓成者。
第四明三性空有即離别中相即之義。
謂依他是因緣生法。
緣生無性無生故空。
空即圓成。
更無二體。
此中無性即無遍計之性。
法相宗中無于遍計。
無即是空故。
但空遍計。
法性宗中則依他性上無遍計性故。
依他即空。
空即無性之理。
無性之性即是實性故。
密嚴經雲。
名為遍計性。
相是依他起。
名相二俱遣。
是為第一義。
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一因緣上三義具足。
無前無後故。
即有即空不相舍離。
若釋三性之名。
大意不殊。
前教但融不融故。
分性相之二宗耳(文)。
華嚴經二十八雲(十地品)。
是菩薩善知衆生身。
知國土身。
知業報身。
知聲聞身。
知辟支佛身。
知菩薩身。
知如來身。
知智身。
知法身。
知虛空身(文)。
十地論十雲。
經曰○是菩薩知衆生身。
知國土身。
知業報身。
知聲聞身。
知辟支佛身。
知菩薩身。
知如來身。
知智身。
知法身。
知虛空身○論曰○世谛智者。
善知衆生身等染分淨分不二分。
善分别知故。
如經是菩薩知衆生身乃至知虛空身故(文)。
玄十四雲。
初中十身内。
初三是染分。
次六是淨分。
後一是不二分。
各言分者。
此是同一大緣起法義分出故。
如攝論中。
于依他起上雜染分名遍計。
清淨分名圓成。
不二分為依他。
是故若見一分餘分性不異。
皆融通會攝。
此中不二分約相盡為言故。
以虛空身表也(文)。
華嚴經三十八雲(十地品)。
此菩薩知衆生身。
國土身。
業報身。
聲聞身。
獨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文)。
疏七下雲。
三此菩薩知衆生身下。
别顯知相彰知自在。
今初十身論攝為三。
初三染分。
次六淨分。
後一不二分。
皆言分者。
同一大緣起法界分為十故。
即染分依他。
淨分依他。
同依一實故(文)。
鈔十七上雲(無釋)。
刊十一雲。
初中十身内。
初三是染分。
次六是淨分。
後一是不二分。
皆言分者。
同一法界中分别為十故(文)。
疏。
九上雲。
随門不同種種有異。
約成佛門一切成也(文)。
鈔十九上雲。
疏随門不同種種有異下。
第三結例。
即類結餘門。
門雖有多。
且略分四。
一約性。
即一真法界。
二約相。
即無盡事法。
三性相交徹。
顯此二門不即不離。
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
初約體門者。
問。
體是佛不。
答。
是若無礙。
應成四句。
一是佛法性身無所不至故。
經雲性空即是佛故。
二非佛絕能所覺。
為其性故。
平等真法界。
非佛非衆生故。
三亦佛亦非佛。
以法性身無自性故。
四雙非。
性與無性雙泯絕故。
經雲。
無中無有二。
無二亦複無。
三界一切空。
是則諸佛見。
二就相門有二。
一情二非情。
真心随緣變能所故。
然此二門各分染淨。
謂無明熏真如成染緣起。
真如熏無明成淨緣起。
染成萬類。
淨至成佛。
以修淨緣斷彼染緣。
方得成佛。
依此二義則生佛不同。
于淨緣中複有因果。
因有純雜。
果有依正。
若約純門。
随一菩薩盡未來際唯修一行。
一一皆然。
若約雜門。
萬行齊修盡未來際。
若約因門。
盡未來際常是菩薩。
若約果門。
盡未來際常是如來。
經雲。
為衆生故。
念念新新成等正覺。
若雙辨二門。
盡未來際修因得果。
若約雙非。
盡未來際非因非果。
便同真性。
前之二門雙具悲智雙融心境(文)。
五教章中雲(三性同異義)。
第二總說者。
三性一際随一全收。
真妄互融。
性無障礙。
如攝論婆羅門問經中言。
世尊。
依何義說如是言。
如來不見生死。
不見涅槃。
于依他中分别性及真實性。
生死為涅槃。
依差别義。
何以故。
此依他性由分别性一分成生死。
由真實性一分成涅槃。
釋曰。
依他性非生死。
由此性因真實性成涅槃故。
此性非涅槃。
何以故。
此性由分别一分即是生死故。
是故不可定說一分。
若見一分餘分性不異。
是故不見生死。
亦不見涅槃。
由此意故。
如來答婆羅門如此。
又雲。
阿毗達磨修多羅中。
世尊說法有三種。
一染污分。
二清淨分。
三染污清淨分。
依何義說此三分。
于依他性中。
分别性為染污分。
真實性為清淨分。
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
依此義故說三分。
釋曰。
阿毗達磨修多羅中說。
分别性以煩惱為性。
真實性以清淨品為性。
依他性由具兩分。
以二性為性。
故說法有三種。
一煩惱為分。
二清淨為分。
三二法為分。
依此義故作是說。
此上論文又明真該妄末相無不攝。
妄徹真源體無不寂。
真妄交徹二分雙融。
無礙全攝。
思之可見(文)。
攝大乘論上(無著造佛陀扇譯)雲。
有何義故。
如梵王經中說。
我不見世間不證涅槃。
他相性中妄分别及成就性因故。
說世間及涅槃事。
無異事故。
如是彼他性想妄分别分故說為世間。
成就分故說為涅槃(文)。
攝大乘論中(無著造真谛譯)雲(應知勝相)。
婆羅門問經中言。
世尊。
依何義說如此言。
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
于依他性中。
依分别性及依真實性。
生死為涅槃。
依無差别義。
何以故。
此依他性。
由分别一分成生死。
由真實一分成涅槃(文)。
攝大乘論中(無著造玄奘譯)雲(所知相分)。
世尊依何蜜意。
于梵問經中說。
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于依他起自性中。
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
生死涅槃無差别蜜意。
何以故。
即此依他起自性。
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
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文)。
梁攝論六(世親造真谛譯)雲(應知勝相中分别章)。
論曰。
婆羅門問經中言。
世尊依何義說如此言。
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
于依他性中。
依分别性。
及依真實性。
生死為涅槃。
依無差别義。
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