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三五回 为民请命

首頁
    韋小寶微笑道:「施将軍嘴裏說得好像十分膽小,其實我瞧啊,你的膽子倒是很大的。

    聽說施将軍攻下台灣後,做了一篇祭文去祭國姓爺,可是有的?」施琅道:「回大人,『國姓爺』三字,是說不得的了,現下的國姓是愛新覺羅。

    咱們提到鄭成功時,要是說得客氣些,隻能說是『前明賜姓』。

    所以卑職那篇祭文中,隻說『賜姓』二字,決計不敢大膽犯忌。

    」他料知不答應帶同韋小寶去台灣,對方必定鷄蛋裏找骨頭,硬要尋自己的岔子,「國姓爺」三字是大家都說慣了的,可是鄭成功蒙明朝賜姓為朱,他的國姓是明朝的國姓,決不是清朝的國姓,韋小寶倘若抓這三個字做文章,說他念念不忘姓朱是國姓,申報朝廷,這件事可大可小,說不定會釀成大禍,因此上搶先辯白。

     其實韋小寶不學無術,倒也沒想到此節,經他一辯,反而抓到了把柄,說道:「施将軍曾受明朝的爵祿,念念不忘前朝的賜姓,那也怪不得。

    倘若真是忠於我大清的,應當稱鄭成功為『逆姓』、『僞姓』,『匪姓』、『狗姓』才是。

    」施琅低頭不語,心中雖是十分的不以為然,但覺不宜就此事和他多所辯論,稱鄭成功為「賜姓」,果然學不免有不忘前朝之意。

    韋小寶道:「施将軍那篇祭文,一定是做得十分好的了,念給我聽聽成不成?」施琅隻會帶兵打仗,那裹會做什麼祭文,這篇祭文是他幕僚中一名師爺做的。

    這師爺頗有才情,一篇祭文做得文情并茂,辭意摯切,施琅曾聽不少人贊揚,心中得意,将其中許多句子都記熟在胸,當下便道:「卑職胡謅了幾句,倒教韋大人見笑了。

    」於是将那篇祭文中的幾段要緊文字背了一遍。

     韋小寶聽他背完了「獨琅起卒伍,與賜姓有魚水之歡,中間微嫌,釀成大戾。

    琅與賜姓翦為仇雠,情猶臣主,蘆中窮士,義所不為。

    公義私恩,如此而已」那一段,點頭贊道:「好文章,好文章。

    這篇文章别說殺了我頭也做不出來,就是人家做好了要我背一背,隻怕也得讀他十天八天。

    施将軍文武全才,記性極好,佩服佩服。

    」施琅臉上微微一紅,心想:「你明知我做不出來,是别人做了,我讀熟了背出來的。

    這般譏諷於我,那也不必跟你多說。

    」韋小寶道:「其中『蘆中窮士,義所不為』這八個字,那是什麽意思呢?我的學問差勁得很,這可不懂了。

    」 施琅道:「蘆中窮士,說的是伍子胥。

    當年他從楚國逃難去吳國,來到江邊,一個漁翁渡他過江,去拿飯給他吃。

    伍子胥怕追兵來捉拿,躲在江邊的蘆葦叢裏。

    漁翁回來,見到蘆中躲得有人,便叫道:『蘆中人,蘆中人。

    豈非窮士乎?』後來伍子胥帶領吳兵,攻破楚國,将楚平王的屍首從墳墓中掘了出來,鞭屍三百,以報殺他父兄之仇。

    賜姓……鄭成功曾殺我父兄妻兒,台灣人士怕我破台之後,也會掘屍報仇。

    卑職這篇祭文中說,這種事我是決計不做的,鄭成功在天之靈可以放心,台灣軍民也不必顧慮。

    」韋小寶道:「原來如此。

    施将軍是在自此伍子胥。

    」 施琅道:「伍子胥是大英雄、大豪傑,卑職如何敢比?隻不過伍子胥全家遭難,他孤身逃了出去,終於帶兵回來報了大仇。

    這一節跟卑職的遭遇也差不多罷了。

    」韋小寶點了點頭,道:「但願施将軍将來的結局,和伍子胥大大不同,否則那可真正不妙了。

    」 施琅臉色大變,放在茶幾上的一隻手不由得也顫抖起來。

    要知伍子胥在吳國立了大功,後來卻為吳王所殺。

     韋小寶搖頭道:「施将軍,我跟你是老上司、老部下的幹系,情分非此尋常。

    你自比伍子胥,實在是大逆不道之事。

    你那篇祭文,當然早巳傳到了北京城裏,皇上也必早見到了,要是沒人跟你向皇上分說分說,我瞧,嘿嘿,唉,可惜可惜,這一場大功隻怕付於流水………」施琅忙道:「大人明鑒,卑職說的是不做伍子胥,可不敢說要做伍子胥,這……這中間是截……截然不同的。

    」韋小寶道:「你這篇祭文到處流傳,施将軍自比伍子胥,那是天下皆知的了。

    」施琅站起身來,顫聲道:「皇上聖明,恩德如山,有功的臣子盡得保全。

    卑職服侍了一位好主子,比之伍胥是運氣好得多了。

    」韋小寶道:「話是不錯的的。

    伍子胥到底是怎樣居心,我是不大明白。

    隻不過我看過戲文,吳王殺他之時,伍子胥說,将我的眼睛挖出來嵌在城門上,好讓我見到越兵打進京城來,見到吳國滅亡,後來好像吳國果然是給滅了。

    施将軍文武全才,必定知道這故事,是不是啊?」 施琅聽了這句話,不由得一股涼意從背脊骨上直透下去,他起初隻想到伍子胥立大功後為吳王所殺的不祥史事,卻沒想到伍子胥臨死時的那幾句話。

    自己那篇祭文中說「蘆中窮士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