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上卷指事(末)

首頁
    從其本名為一乘。

     言又經雲毗尼者即大乘也者。

    勝鬘經雲。

    正法住。

    正法滅。

    波羅提木叉。

    毗尼。

    出家。

    受具足。

    此六法為大乘故說。

    基師雲。

    經論二藏。

    善名住。

    除障名滅。

    或中略本名波羅提木叉。

    廣律本名毗尼。

    此乃所學三藏之法。

    能學之人。

    名出家受具足。

    二乘人法。

    合成六處。

    既言皆為大乘故說故知。

    小學為成大因。

     言四殊勝門至餘二則非真者。

    問。

    此殊勝門。

    以三中一。

    名為一乘。

    如何引唯此一事實。

    以為證耶。

    以唯此一事實。

    為無三之一故。

    非三中一故。

    答。

    所以引唯此一事實等。

    非證一事實以為三中一。

    以唯言餘二則非真。

    非言餘三則非真故。

    明知。

    不破三中大乘。

    以不破三中大乘故。

    望于二乘。

    為殊勝故。

    同無三之一。

    為佛乘故。

    融三中大。

    同無三之一。

    故名為一乘。

    非謂一事實即為三中大矣。

    有人迷此文雲。

    法華一乘。

    名為三中一者。

    聾盲此章文。

    盲後學眼耳。

    此即方便品文也。

     言又雲止息故說二等者。

    遊心法界記雲。

    問。

    若後之一。

    說獨為究竟。

    前之諸說。

    皆是方便者。

    何故法華經中。

    不言止息故說三而但言說二耶。

    答。

    大乘自有二種。

    一者實教。

    二者權教。

    若以聞權異實。

    許二入滅。

    即三乘各殊。

    小不向大。

    皆為究竟。

    不言止息。

    今就泯權歸實權教大乘即真。

    不待回故。

    所以但言息處說二。

    不言說三也。

    此雲何知。

    案雲。

    法華經雲菩薩乘者。

    即佛乘等。

    此就泯權說也。

    案雲。

    見彼說意。

    亦似依殊勝門不回菩薩也。

    以菩薩乘即佛乘故。

    非如二乘回異乘故。

    是故雲息處故說二。

    此化城喻品文也。

    長行雲為止息故說二。

    涅槃頌雲息處故說二。

    問。

    上文雲為欲回彼三人入一乘故。

    是故大乘亦說回也。

    何彼文雲不待回。

    答。

    三乘菩薩。

    未聞法華。

    雖知自身當得作佛。

    未信二乘同皆成佛。

    今聞三乘皆共成佛。

    回昔三乘别心。

    入今平等大惠。

    是故大乘亦說回也。

    然三之中一。

    與無三之一。

    俱皆是佛乘故。

    共菩薩所乘故。

    非如二乘回異乘故。

    是故即真不待回也。

    所望異故。

    不相違也。

    是故寂法師雲。

    問。

    三乘中菩薩。

    為亦須破不。

    若須破者。

    雲何不言破三明一。

    若不須破。

    雲何言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答。

    三乘菩薩。

    未聞法華。

    雖知自身當得作佛。

    未信二乘同皆成佛。

    今聞此經。

    方除别執。

    故言菩薩疑綱皆除。

    雖爾。

    猶名菩薩乘者。

    非如二乘回入餘乘。

    是故不言破三明一。

    此之謂也。

     言此文有二意等者。

    問。

    此文意。

    唯說餘二耶。

    為通說止息故二耶。

    答。

    通亦無妨。

    問。

    若爾菩薩豈入化城耶。

    答。

    雖經不說菩薩入城。

    而依此文勢及以餘師釋。

    何妨以義入化城也。

    是故玄一師雲。

    前七方便及地前位所見涅槃。

    喻為假車。

    見谛及初地以上所見涅槃。

    喻于寶車。

    又基師雲。

    菩薩之人。

    依此本論。

    初地以上。

    雖離分段。

    未說解脫。

    不名入城。

    不疲倦故。

    不入有餘。

    不說菩薩入化城。

    故入無住涅槃。

    亦息分段生死。

    縱名入城。

    未乖道理。

    案雲。

    若依此義。

    明章意雲。

    雖未得初地已上真無漏。

    而地前三賢位。

    依于比證門。

    得無住涅槃。

    息分段系業。

    是故假名入化城也。

     言五約教事深細等者。

    法華經壽量品雲。

    常在靈鹫山及餘諸住處。

    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穩。

    天人常充滿。

    下卷雲。

    法華論主。

    釋為報身菩薩也。

    當知。

    此約一乘同教。

    何以故。

    以法華中亦顯一乘故。

    其處随教。

    即深歸淨。

    故說法華處。

    即為實也。

    如菩提樹下。

    說華嚴處。

    即為故說法華處即為實也。

    如菩提樹下說華嚴處即為蓮華藏十佛境界。

    法華亦爾漸同此故。

    是同教也然未說彼處即為十蓮華藏及因陀羅等故。

    非别教也。

     言六約八義意趣依攝論如問答中辨者。

    教師問答下卷雲。

    問。

    一乘語字。

    幾意故說。

    答。

    有八意說。

    一為不定機性聲聞通因及果故說一乘。

    二為欲定彼不定性菩薩。

    令不入小乘故說一乘。

    三據其法。

    真如是一。

    諸乘皆依真如。

    以體攝相。

    故說一乘。

    四據無我等。

    無人我理。

    既是通法。

    大小乘共據無我理通。

    故說一乘。

    五據解脫等。

    大小諸乘。

    脫煩惱障。

    據脫障通。

    故說一乘。

    六據性不同聲聞身中。

    先修種性。

    後入聲聞。

    約性二處是通教。

    故說一乘。

    七據得二意。

    此有兩意。

    初二意者。

    一佛意者。

    佛欲攝一切有情。

    得同自體意樂。

    我既成佛。

    彼亦成佛。

    據此意樂故。

    說一乘。

    自體者。

    法性為自體。

    第二。

    佛先為彼聲聞授記。

    欲發聲聞平等意樂。

    我等與佛平等無二。

    佛為此意。

    與諸聲聞等。

    皆授記。

    據佛等意故。

    說一乘。

    第二義。

    于一言下。

    有二義。

    一聲聞攝。

    從自體意樂。

    二有實菩薩。

    名同聲聞。

    及菩薩化為聲聞。

    于一授記下。

    有其二義。

    據一授記意樂故。

    說一乘。

    八據為化意。

    佛為聲聞。

    作聲聞佛。

    所以同彼聲聞者。

    欲令彼修聲聞行故。

    現同小乘欲攝末歸本。

    道我此身即是一乘。

    據能緣化意故。

    說一乘。

    約此八意。

    括聲聞乘。

    本來是一。

    唯聲聞人。

    不了自性謂言别。

    愚住聲聞行。

    從彼愚故。

    諸佛所呵。

    令一乘所數者。

    據此病别也。

    此文義在攝論也。

    無性攝論雲。

    為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性。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等故。

    姓不同。

    得二意樂。

    化究竟。

    說一乘。

    釋曰。

    依此密意。

    佛說一乘(雲雲)諸攝論本。

    皆同不異。

    問。

    驗諸論中本。

    皆雲十義故說一乘。

    何故八義意趣故。

    說一乘。

    答。

    觀問答意。

    合二意樂為一。

    不說究竟故。

    說一乘句。

    故為八義。

    也問。

    何故除究竟故。

    說一乘句耶。

    答。

    未知所以。

    然元曉師。

    楞伽宗要雲。

    又攝論說一乘意中。

    言究竟者。

    是雖明修行地決定别趣。

    而望究竟地。

    終歸一果。

    何者欲門一向趣寂二乘。

    約修行地。

    一向性别。

    決定趣入無餘依界。

    一切諸佛。

    不能令其入無餘成無上覺。

    而其後時。

    離醉得悟。

    修菩薩行。

    終歸究竟說為一乘。

    如下經言。

    說三乘者。

    為發趣修行地故。

    說諸性差别。

    非究竟。

    為欲建立畢竟能取寂靜之地故。

    乃至見法無我。

    得三昧樂行故。

    聲聞獨覺。

    究竟證得如來法身故。

    若準此說。

    第十究竟。

    非密義一乘。

    而為顯了一乘故。

    今疑問答意。

    若依此說故。

    不說第十究竟一乘。

    或有雲。

    是十義中。

    法無我等八義。

    此釋不安。

    違問答故。

     言約十義方便如孔目說者。

    孔目第一卷雲。

    一乘義者分别有二者。

    一者正乘。

    二者方便乘。

    正乘如華嚴經說。

    亦非别分别。

    方便乘者。

    分别有十。

    一對三寶分别。

    佛寶是一乘。

    法僧是三乘。

    何以故。

    佛同無盡故。

    法僧則不定。

    二對四谛分别。

    滅谛是一乘。

    三谛是三乘。

    何以故。

    滅同無盡故。

    三谛則不定。

    三對二谛分别。

    第一義谛是一乘。

    世谛是三乘。

    何以故。

    第一義谛。

    同無盡故。

    世谛則不定。

    四對過分别。

    無恐邪者。

    即是一乘。

    有恐怖者。

    即是三乘。

    何以故。

    如如來藏等。

    則依無過。

    即同無盡故。

    六識及心法智。

    此之七法。

    刹那不住。

    不種衆苦。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由是俗谛故。

    依不自在故。

    五對人及智分别。

    有三種人。

    成三種智。

    成三種智者。

    一若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甚深法智。

    以為一人。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随順法智。

    為第二人。

    三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諸染法。

    不自了知。

    仰推世尊非我境界。

    唯佛所知。

    是第三人。

    前之一人。

    是一乘智。

    後之兩人。

    是三乘智。

    何以故于第一智。

    是證智同無盡故。

    後之二智。

    未證實法。

    是不定故。

    此依勝鬘經說。

    六對所解了法虛妄。

    契實無分别。

    随文解義。

    是三乘法。

    知法虛妄。

    契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