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四

首頁
    癡俱。

    非貪恚并。

    是瞋分故。

    悭癡慢俱。

    非貪瞋并。

    是貪分故。

    憍唯癡俱。

    與慢解别。

    是貪分故。

    覆谄與诳。

    貪癡慢俱。

    行相無違。

    貪癡分故。

    第八三性門。

    論雲。

    小七中二。

    唯不善攝。

    小三大八。

    亦通無記(已上)第九三界門。

    子門有三。

    一三界通塞門。

    論雲。

    小七中二。

    唯欲界攝。

    诳谄欲色。

    餘通三界(已上)二生下起上。

    生上起下門。

    三上下相緣門。

    并略不引。

    第十學等門。

    論又略之。

    第十一三斷分别門。

    此中二段。

    初後十為一段。

    二前十為一段。

    初中有三子門。

    一見修斷門。

    二迷谛總别門。

    三迷行觀疏門。

    前十為一段。

    亦有迷谛等。

    一一論文。

    恐繁不引。

    第十二有事等門。

    論文略之。

    義忠師雲。

    即忿等十。

    放逸失念。

    及不正知。

    此十三數。

    依他根本煩惱而起。

    名之為随。

    無慚無愧。

    掉舉惛沈。

    不信懈怠。

    及散亂七種。

    雖非依彼根本而起。

    緣彼得有。

    亦名為随(已上)言忿等十三依根本者。

    忿是瞋恚一分為體。

    恨亦瞋分。

    覆即貪癡一分為體。

    惱嫉俱瞋一分為體。

    悭亦貪分。

    诳谄俱是貪癡一分。

    害瞋悭貪放逸。

    依怠三毒假立。

    失念癡分。

    不正知者。

    慧癡一分。

    此之十三。

    多是本惑三毒分位而建立也。

    自餘乃是。

    别有自性。

    是其等流。

    故并名随。

    唯識論中。

    舉二十種。

    為随煩惱。

    百法論中。

    所列亦爾。

    瑜伽本地分中。

    說二十二随惑。

    此二十外。

    加其邪欲及邪勝解。

    義忠師雲。

    且瑜伽論随惑位中。

    開二數者。

    障義是重。

    故開二數(已上)海東丘龍大師。

    依此二十二随惑門。

    分别義定。

    故二障義雲。

    放逸等十。

    及诳谄憍。

    唯通不善。

    有覆無記。

    忿恨覆惱悭嫉。

    與害無慚無愧。

    如是九種。

    唯不善性。

    此中無慚無愧。

    論其自性。

    遍行一切不善心中。

    若說增用。

    愧通一切。

    慚未必通(已上)又引瑜伽雲。

    放逸。

    掉舉。

    惛沈。

    不信。

    懈怠。

    邪欲邪勝解。

    邪念。

    散亂。

    不正知。

    此十通一切染污心起。

    通一切處三界所系。

    忿。

    恨。

    覆。

    惱。

    嫉。

    惱。

    谄。

    诳。

    憍。

    害。

    此十各别。

    不善心起。

    若一生時。

    必無第二。

    如是十種。

    皆欲界系。

    除谄诳憍。

    由诳及谄至初靜慮。

    憍通三界。

    此并前二。

    若在上地。

    唯無記性(已上)又尋。

    伺。

    惡作。

    睡眠四種。

    不定心所。

    亦入随攝。

    雖非随性。

    三性一故。

    二障義雲。

    随煩惱中。

    尋。

    伺。

    惡作。

    睡眠。

    此四通于三性。

    而在善中。

    未必皆是随煩惱性。

    如于夢中修無漏道。

    此中眠數。

    非惑性故。

    其餘三種。

    準此可知(已上)又引瑜伽雲。

    尋。

    伺。

    惡作。

    睡眠。

    此四通三性心。

    非一切處。

    非一切時。

    若有極久尋求伺察。

    便令身疲念失。

    心亦勞損。

    是故尋伺。

    名随煩惱。

    此二乃至初靜慮地。

    惡作睡眠。

    唯在欲界(已上)入道章中。

    具釋二十。

    約識判雲。

    随煩惱者。

    此唯染故。

    非第八俱。

    第七識中。

    唯有八大。

    謂掉舉。

    惛沈。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第六意識。

    容一切俱。

    五識得與無慚無愧并掉舉八。

    十種相應。

    問。

    何所以耶。

    答。

    第八第六。

    義同前釋。

    以掉舉八遍諸染心。

    第七是染。

    故得八俱。

    五識有染。

    亦得有八。

    無慚無愧。

    遍不善心。

    眼等五識。

    得有不善。

    故得相應(已上)然此随惑。

    約就四谛修道五門。

    明其數相。

    依唯識論。

    約二十随。

    瑜伽論。

    約二十二随。

    玄隆法師。

    依瑜伽論。

    若依元曉二障義說。

    二十二上。

    更加尋伺悔眠四法。

    為随惑攝。

    總成二十六法。

    應約此論數相。

    今約二十二随為言。

    所言二十二随惑者。

    唯識二十随煩惱上。

    既加邪欲邪勝解二此随煩惱。

    見修通論。

    總有二百三十種相。

    其分别随。

    欲界四谛。

    各二十二。

    謂忿恨等皆具足故。

    總通計有八十八種。

    色界四谛。

    各除九法。

    謂忿恨覆惱悭嫉害無慚無愧也。

    自餘十三。

    四谛各有。

    都合成五十二法也。

    無色界四谛下。

    各除十一。

    九法如色界除。

    更除谄诳二法。

    自餘十一。

    四谛各有。

    合成四十四法。

    三界四谛。

    總有一百八十四随煩惱法。

    欲界修惑。

    二十二法。

    色界修惑。

    除忿等九。

    餘有十三。

    無色修惑。

    更除谄诳。

    餘有十一。

    三界修道下惑。

    總有四十六法。

    加前見道百八十四。

    都合總成二百三十随煩惱法。

    亦加根本百二十八。

    總相通有三百五十八煩惱障法。

    若依唯識。

    除邪欲邪勝解。

    唯就二十。

    明數相者。

    随應數滅。

    其相易知。

    本随二惑。

    擾惱有情。

    是故總通名煩惱障。

     于時應長元年(辛亥)五月十八日于東大寺戒壇院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文化(辛未)十月二十六日以嵯峨大覺寺所藏然師手筆之本校之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四(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