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當賢首解。
若屬新羅。
當義湖解。
或是新羅。
染相師解。
既言古來大德等。
不可局限。
玄隆法師。
自用初解。
故以唯識。
合初解釋。
為玄隆法師自意正義。
彼第二義。
少當惠休法師解釋。
然休法師。
前九回向。
以為忍法。
第十回向。
為世第一。
隆章後義。
忍在十回向位。
第十回向最後刹那。
為世第一法。
雖然大途同惠休義。
梁論第八。
二智依止章。
說四善根及四定體支。
得光增通行無間。
如次即當新譯明得顯增即順無間四定。
此四定者。
即四善根所依止定。
四善根終。
最後刹那。
得無間定。
是世第一所依三昧。
此次刹那。
即入初地。
即入見道無漏位故。
最後刹那。
名世第一。
隆第二解。
即當此說。
上來成立章主賢首别立四善根義理竟。
泛而言之。
此四善根。
地位分齊說不同一。
玄記第七。
定十回向位處。
舉數說中雲。
有說。
此猶屬資糧位。
以于回向後。
别說四善根。
為加行故(已上)此即當今章主自義。
問若爾。
何故彼雲有說。
答此義本是他人所立。
今賢首師。
取為自義。
玄記所說。
雖言有說。
今章取用。
故直舉之。
不言有說。
故知。
此說章主自義。
大疏所舉。
初義亦同。
二玄記亦雲。
有說。
此通二位。
以于第十回向之中。
攝加行故(已上)準此以明此加行位。
即第十回向之一分。
準飾宗記。
此是功訟功言法師。
及玄奘三藏義也。
入道章雲。
前二十九心。
全第十少分。
而屬資糧。
三十少分。
屬後加行(已上)法相諸祖。
盛弘此義。
大疏之中。
不舉此義。
三玄記亦雲。
有說。
此總加行以住心已還。
屬前三善根位。
滿心已還。
屬後二善根位故也(已上)準此而言。
此四善根。
皆屬十向但住與滿差異而已。
言住心者。
從初回向。
至第九回向。
此問即修前三善根。
三善根者。
應是暖頂及下忍法忍。
通三品故。
時亦久。
言後二善根者。
應是中上忍及世第一法。
第十回向。
最後刹那。
是世第一。
爾前第十回向多時。
此間即修中忍上忍。
大疏之中。
不舉此義。
四大疏定彼回向中雲。
一雲。
四決擇分中。
是後二攝。
謂十解為暖。
十行為頂。
前九回向為忍。
第十回向。
為世第一法。
成唯識雲。
此四善根。
亦勝解行攝。
此文為證。
雖不分明。
玄奘三藏意存此釋(已上)鈔十二上雲。
言此文為證雖不分明者。
次但雲四是勝解行攝。
勝解行位。
即通指地前。
設四加行。
在回向後意。
可亦是勝解行攝。
以四善根未入地故(已上)準此而言。
此四善根。
即是住上。
三賢位攝。
準飾宗記。
是休師義。
問法相宗義。
慈恩等師。
禀之三藏。
傳釋成立。
四善根位。
第十回向後心而開。
宗義必然。
全同[(工*刀)/言]師。
如飾宗明。
然今清涼大師。
舉惠休法師義。
以此配為唐三藏意。
非是常途法相師釋。
彼此有無。
相違如何。
答法相宗中。
慈恩師等。
相傳解釋。
無有此義。
清涼解釋。
意緻難知。
然竊推之。
非無此義。
玄奘三藏。
恐存二義。
法師未往天竺已前。
學習攝論。
遍數非一。
前後總合。
遇于七師。
并研攝論。
陶冶宗緻。
玄奘三藏。
于中正用休法師義。
其後度天。
創傳法相。
歸唐弘之。
西天相傳。
同[(工*刀)/言]師義。
慈恩。
淄州。
撲揚等師。
次第禀受。
正存此義。
是故飾宗。
作此解釋。
度天已前。
方用彼義。
故清涼師。
即作此釋。
有此舉故。
飾宗大疏。
各舉一邊。
而實無違。
度前後雖無明文。
義推道理。
意緻是爾問若爾。
何故引唯識論勝解行文。
以為證據。
唯識度天已後傳故。
答玄奘三藏。
傳法相後。
顔舊學義。
今唯識中。
通有其證。
故依此文。
成立今義。
如此準成。
無有乖違。
問清涼師意。
可存玄奘三藏歸唐已後義耶(第十回向後心。
立四善根之義。
)答其義炳然。
弘通世間。
舉人皆知。
豈不存耶。
問若爾。
何故大疏不舉。
答疏略不舉。
玄已舉故。
問玄記不指人名。
豈可暗開之耶。
答玄雖不指。
唯識疏等。
其旨顯著。
以彼知此。
豈仿佛乎。
況舉世相傳。
不言自顯焉。
玄記諸說。
皆言有說。
何獨言不指玄奘三藏名乎。
又清涼意謂玄奘準同惠休法師所釋而已。
是故大疏不舉第十回向後心立暖等義五大疏亦雲。
一雲。
四加行中。
世第一攝。
故真谛翻攝大乘雲。
如須陀洹道。
前有四方便。
菩薩亦爾。
别有四方便。
謂四十心。
若依此釋。
别無五位。
地前四十心。
皆加行(已上)鈔雲。
言一雲四加行中世第一攝者。
即真谛意。
雜集十一亦雲。
願樂行人。
自有四種(乃至前引)修得圓滿。
亦于地前。
無别加行。
故疏結雲則無五位(已上)準此以言。
此四善根。
即是地前四十心攝。
信住行向。
如次識修。
準飾宗記。
常法師義。
故真谛三藏。
及常法師。
俱立此義。
本是攝論宗祖。
真谛三藏所立。
是故後代。
多傳此義。
至相寺智俨大師。
是華嚴宗第二高祖。
承梁攝論于常法師。
故搜玄記。
釋華嚴經地前四會。
十位已上。
配頂忍世第二。
會經是說十信。
雖不言暖。
義自炳焉。
六真谛三藏。
作二解釋。
一釋配對四十心位。
如次前明。
一釋。
一信十住及十行中。
前之五行。
皆修暖法。
後之五行。
修習頂法。
初回向已上。
是修習忍法。
第十回向終心。
修習世第一法。
真谛後解。
今為第六。
問何故三藏。
作此後解。
答道基攝論章雲。
三藏複雲。
聲聞性地。
位居頂忍。
免惡趣故。
暖法不免。
非聲聞性。
大乘性地。
判在十行六心已去。
過二乘位。
成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