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三十九

首頁
    一本來終教之者。

    二從前教來之者。

    所悟意緻。

    一合同相。

    是故此教。

    無有引小。

    不引小故。

    無影似小。

    直來漸來。

    俱高勝故。

    上來解辨終教行位竟。

     章如楞伽雲初地即八地等者。

    演義鈔三上雲。

    彼經第四。

    先長行雲。

    大慧于第一義。

    無次第相續。

    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

    頌中有七偈。

    後二偈明不立地位雲。

    十地則為初。

    初則為八地。

    第九則為七。

    七亦複為八。

    第二為第三。

    第四為第五。

    第三為第六。

    無所有何次。

    解曰。

    初之七句。

    約義配同。

    最後一句。

    據理都泯。

    十地則為初者。

    同證如矣。

    初則為八地者。

    初地不為煩惱所動。

    同不動矣。

    第九則為七者。

    第九同第七無生忍矣。

    七亦複為八者。

    純無相觀與八同矣。

    第二為第三者。

    同信忍矣。

    第四為第五者。

    同順忍矣。

    第三為第六者。

    第三地中。

    獲三慧光。

    第六地中。

    得勝般若。

    同慧義矣。

    無所有何次者。

    顯上經文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等。

    今既上句。

    略舉約義同中一句之要。

    下句即據理都泯。

    義已略周。

    正意在于下句(已上)法性一如平等不二。

    初後皆無。

    泯淺深相。

    以言示之。

    名何無違一味同相無差别故。

    今且約就所當。

    同之彼此。

    似一有所以故。

     章一約寄位顯下。

    分二。

    初标章顯章顯位自體。

    故雲寄位。

    二謂始從十信下。

    解釋。

    亦二。

    初行布位。

    二圓融位。

    今初。

    言從始十信乃至佛果六位不同者。

    玄記第一教興中雲。

    六顯位故者。

    為顯菩薩修行佛因一道。

    至果具五位故。

    此亦二種。

    一次第行布門。

    謂十信。

    十解。

    十行。

    十回向。

    十地滿後。

    方至佛地。

    從微至着。

    階位漸次(已上)行謂行列。

    布謂布置。

    階位由漸。

    行相次第。

    始自微少。

    終至顯著。

    安布列置。

    次第不濫。

    階梯無雜。

    故雲次第行布門。

    如本經中。

    第二會說十信。

    第三會十住。

    第四會十行。

    第五會十回向。

    第六會十地等覺妙覺。

    如是次第漸勝而說。

    名為差别因果者是。

     章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下。

    二圓融位三。

    初立義。

    二引證。

    三釋成。

    初中亦二。

    初圓融位相。

    二位相所以。

    今初。

    此即标顯圓融行相。

    言圓融者。

    圓謂圓遍。

    圓攝。

    融謂通融。

    通泯。

    且如得信滿心一位。

    即得十住。

    十行。

    十向乃至佛果。

    入初住位。

    即得二住已後乃至佛果及信滿法。

    得二住時。

    即得三住已後。

    乃至佛果及十信滿。

    初住二住。

    如是乃至得佛果時。

    即得等覺乃至信滿。

    是名圓融無礙行相。

     章何以故由以六相取故下。

    二位相所以。

    言何以故者。

    此問意雲。

    位相差别行布為本。

    何故初位攝後。

    後位攝初。

    中位攝初後。

    初後攝中位。

    有何所以。

    有五所以。

    随一圓融。

    總同成故。

    融攝諸位。

    所融攝者。

    别異壞故。

    一位為主。

    諸位為伴。

    圓教諸法。

    必具主伴不起而起。

    起即具足主伴。

    圓明自在。

    德量無窮。

    言相入故者。

    一位功能用映徹。

    故入諸位中。

    諸位用徹入一位中。

    是故一位入一切位。

    一切位入一位中。

    相入互攝。

    無不窮盡。

    言相即故者。

    有相入故。

    必有相即。

    體用不離。

    随門立故。

    一位法體。

    是有諸位。

    是無諸位。

    即一位。

    諸位體有一位。

    是無一位即諸位。

    言圓融故者。

    一位即圓遍。

    通諸位。

    諸位即圓遍通一位。

    若具言之。

    十玄皆有。

    并有十由。

    一一随一。

    無礙融通。

     章經雲在于一地下。

    二引證。

    亦二。

    初地地相攝。

    出經第一。

    此歎同聞菩薩功德。

    似歎地上。

    而實遍通一切諸位。

    信位滿心。

    即攝諸位乃至佛果。

    二是故經中下。

    勝進得位。

    于諸位中。

    有自分位。

    有勝進位。

    位位皆爾。

    今舉信位滿心勝進。

     章又以諸位及佛地等下。

    三釋成。

    此中成立因果無二。

    始終無礙。

    四十一因。

    各與佛果無二唯一。

    一位佛果。

    與四十一因。

    皆俱各等。

    始終圓融。

    其相亦爾。

    由此義故。

    一一位中。

    與佛果一。

    此位即佛。

    佛果與因位一。

    此位即菩薩。

    全佛全菩薩。

    即由此義。

    玄記雲。

    以果門收。

    即恒是佛。

    以因門取。

    常是菩薩。

    即此相也。

    四十二位。

    一一各通佛及菩薩。

    無不攝盡。

    即成四句。

    一全佛一位。

    即佛故。

    二全菩薩一位。

    即菩薩故。

    三亦因亦果。

    合前二故。

    四非佛非衆生。

    二互泯故。

    複古記釋于一一位上等文雲。

    此别明五位互攝。

    如初住攝于初行。

    初回向。

    初地。

    第二住。

    攝二行等。

    第十住滿。

    則十行滿等。

    十行智度圓。

    十地智度滿。

    如海幢比丘寄第十住。

    頂出諸佛。

    灌頂成佛者。

    即其事也(已上)如此釋者。

    十住即通佛及菩薩。

    九地是菩薩。

    第十住是佛。

    十住滿故。

    十行。

    十向。

    十地皆爾。

    是名一一位通佛及菩薩。

    此未必是圓融義門。

    十住。

    十行等。

    各為一位滿。

    上明階位自體門竟。

     延慶四年(辛亥)四月二十九日于東大寺戒壇院為禅明房述之 花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文化八年辛未初冬二十一日以嵯峨大覺寺所藏然師手筆之本校之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三十九(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