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不番(二十九)正(三十)惠(三十一)第一(三十二)覺(三十三)毗遮姑(三十四)極高(三十五)妙(三十六)羅婆(三十七)诃梨跋(三十八)解脫(三十九)黃(四十)诃梨那(四十一)因(四十二)賢覺(四十三)明相(四十四)摩樓陀(四十五)忍(四十六)拔(四十七)樓摩(四十八)等(四十九)離疑(五十)種(五十一)不放逸(五十二)摩多羅(五十三)動(五十四)到(五十五)說(五十六)白(五十七)分别(五十八)究竟(五十九)清梁(六十)诃羅(六十一)潮(六十二)油(六十三)祇邏(六十四)[口*遠](六十五)泥邏(六十六)戲(六十七)斯羅(六十八)敢沫(六十九)彌羅(七十)堅固(七十一)風(七十二)滿(七十三)不可稱量(七十四)根(七十五)微細(七十六)蓮華(七十七)摩伽婆(七十八)不可度(七十九)醯樓(八十)悟(八十一)切(八十二)婆婆(八十三)間(八十四)無間(八十五)離垢(八十六)實勝(八十七)彌羅(八十八)遮摩羅(八十九)法(九十)婆羅摩馳(九十一)決定(九十二)流轉(九十三)廣說(九十四)無盡(九十五)等莫實(九十六)無我(九十七)阿陀(九十八)青重說(九十九)數(一百)受(百二)阿僧祇(百三)阿僧祇轉(百四)無量(百五)無量轉(百六)無分齊(百七)無分齊轉(百八)無周遍(百九)無周遍轉(百十)無數轉(百十二)不可稱(百十三)不可稱轉(百十四)不可思議(百十五)不可思議轉(百十六)不可量(百十七)不可量轉(百十八)不可說(百十九)不可說轉(百二十)不可說轉轉(百二十一)此乃一百二十一數。
于中第一百三之數。
名阿僧祇。
然唐譯經。
第四十。
總有一百二十三重。
青蓮華次。
有缽頭摩。
不可說次。
名不可說不可說。
此當古經不可說轉轉。
此後乃有不可說不可說轉。
是為極數。
其阿僧祇。
當第一百四重之數。
菩薩地前所經。
一大阿僧祇劫量者是也。
言十大數者。
無數無量。
無邊無等。
不可數。
不可稱。
不可思。
不可量。
不可說。
不可說。
不可說也。
阿僧祇者。
此雲無數。
即十大數之初首也。
然此無數。
當一百三重之數(晉經之意)自此已後。
乃有十數。
然開轉言。
即成十九。
數名字異。
唐經具有十數。
開成二十。
故自第一百。
四百二十三也。
問晉經阿僧祇。
當第一百三。
何故章雲至第一百答章舉大數。
故雲一百。
若細言之。
一百三也。
言依此數滿三阿僧祇者。
菩薩發心。
修習萬行。
其間經曆五十一位。
十信三賢。
及四善根。
名為初阿僧企耶劫。
初地已上。
乃至七地。
名為第二阿僧祇劫。
八地已上。
乃至金剛。
名為第三阿僧企劫。
過三僧祇。
證妙覺地。
一大僧祇。
亦名一大劫。
三阿僧祇。
名三大劫。
非唯八十中劫。
名一大劫。
亦一僧祇劫。
假名一大劫。
八十中勢。
八十中劫。
問劫者何義。
答玄恽律師。
法苑珠林。
明時劫義。
彼第一雲。
依智度論。
何名為劫。
答曰。
依西梵正音。
名為劫簸颰陀。
劫簸者(亦名劫波。
秦言分别時節)颰陀者(秦言善。
有二名為賢。
以多賢人出世故。
名賢劫。
已上粗注并彼文)智論言劫簸颰陀者。
明此仁賢劫。
此俱留孫等。
其佛出世之時。
名仁賢劫故。
單雲劫波。
此翻雲時。
新譯教中。
亦名妄執。
伏斷妄執。
經時分故。
約其所棄。
名為妄執。
言其體名。
唯是時分。
約法數門。
即不相應行攝。
二十四法之一數故。
問十信修行。
經一萬劫。
入此初阿僧祇數否。
答十信修行即初祇攝。
資糧加行。
是初僧祇。
十住初心已上諸善。
皆悉收攝為初祇故。
雖行是淺。
亦非應棄。
皆悉收攝。
為佛果因。
章仍此教中就釋迦身以分此義下。
二别就化身。
亦二。
初難行相。
二釋疑情。
初中亦二。
初标定。
二引證。
今初。
諸大小乘經律論中。
明燃燈佛。
寶髻佛等。
出世之時。
行萬行。
相。
皆是釋迦說自因位修行時相。
小教皆以此修行相。
為實修行。
大乘諸教。
以此皆為化身行因。
故雲就釋迦身以分此義。
言分此義者。
配分三大僧祇時分。
章如優婆塞戒經雲下。
二引證。
亦二。
初明三祇。
二明百劫。
今初。
此三僧祇行相。
出彼經第二卷。
此中唯舉三僧祇劫。
各各初後所遇佛名。
前劫滿佛。
即後劫初。
言寶頂佛者。
梵雲罽那屍棄佛。
此雲寶頂。
新雲寶髻。
初僧祇劫。
供養七萬五千佛。
修菩薩行。
過去釋迦文佛為始。
寶頂為終。
是初祇分。
言燃燈佛者。
亦言錠光佛。
第二僧祇。
供養七萬六千佛。
修二利行。
言迦葉佛者。
此是賢劫千佛之中。
最初如來。
以值此佛。
為第三祇劫滿。
問常途所說。
第三僧祇。
燃燈為始。
毗婆屍佛為滿。
今何故以迦葉佛。
為第三祇滿。
答小乘教宗。
三祇劫後。
必經百劫。
種相好業。
是故毗婆屍佛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