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從此已下終教斷惑。
章若依終教諸聲聞于煩惱障下。
文中有二。
初明二乘斷惑。
二明菩薩斷惑。
初中亦二。
初正明。
二問答。
初中亦二。
初立理。
二引證。
今初。
此終教意。
于聲聞乘。
不許全斷彼煩惱障。
斷者唯是伏斷而已煩惱未斷。
豈斷智障。
設雖一分。
不能斷除問何故終教不許斷煩惱障。
答始教引小故。
過分許斷惑分齊。
今此終教。
前所引機既是純熟。
斷障等事。
無所應許。
欲令所引機。
入一乘大法故。
許五性皆成佛道。
進修增進。
令入同教。
法華已前。
所說終教。
雖許入寂。
二乘回心。
機宜未熟。
至法華時。
機根純熟。
不定聲聞。
回心向大。
受成佛記。
更許定性無餘還生。
同教一乘。
深破二乘。
思言無二亦無三等。
順此義故。
終教大乘。
不許二乘斷障等義。
問始教大乘。
依瑜伽論。
補處智力。
見二乘人斷證等事。
其所說相。
皆是實義。
故玄記名稱實聲聞藏。
終教亦見二乘斷證。
此亦見其實義實理。
何故始教。
許小過分。
終教還奪。
不許實斷。
答始教大乘。
見實所斷。
終教即奪愚法教分。
為破二乘。
令入一故。
章故彌勒所問經論雲下。
二引證。
言如實修四無量者慈悲喜舍。
名四無量心。
亦名四等。
被諸衆生。
名無量心。
亦名為等。
唯言四無量。
是上界定。
以此四心。
修彼定故。
又有菩薩人。
四無量心。
大慈大悲。
大喜大舍。
即是利他廣大行相。
深發諸佛衆生同體大四無量。
如實斷惑證理成立。
二乘不能如是廣修故。
雲不能如實。
不如實故斷惑等事。
亦不如實。
問何故二乘觀行非實。
答菩薩直觀真如法界。
此法界者。
總是二空合一真理。
約二執故。
離執之下。
名為二空所顯妙理。
總通言之。
不分二空。
一味一相。
平等真理。
生佛不二。
同體法界。
作此觀解。
修四無量。
是名菩薩如實修行。
故其所斷。
不簡見修。
障利衆生。
一切惑障。
見道中。
斷無所遺餘。
是實斷惑。
如實修行。
今見愚法教中二乘。
唯見人執。
不知法執。
人執必依法執生起。
即是二執生起次第。
雖斷人執。
而有法執。
不治其源故。
唯伏斷。
非是實斷。
不同始教人執之中。
約就種現相生門故。
許實斷惑。
元曉師雲。
若就人法二執本末相依生門。
一切二乘。
于煩惱障。
唯是拆伏。
而非永斷。
所以然者。
無廣大心。
不證法空。
由是不拔煩惱本。
故如其直當人執之内。
纏及随眠相生門者。
皆是永斷。
而非伏斷。
由證人空所顯真如。
永害人執等種子故。
如彌勒所問論雲。
一切聲聞。
辟支佛人。
不能如實修四無量。
不能究竟斷諸煩惱。
但能拆伏一切煩惱。
此依初門。
作是說也。
又瑜伽說。
若聖弟子。
由出世道。
離欲界欲。
乃至具得離三界欲。
爾時。
一切染法種子。
皆悉永害如谷麥等諸木種子。
安置空迥。
或于幹器。
雖不生芽。
非不種子。
若火所損。
爾時。
畢竟不成種子。
損伏永害道理亦爾。
此依後門。
而作是說。
由是二門。
伏斷永斷。
皆不相違(已上)此就二門斷障。
和會彌勒問論及瑜伽論二論所說。
伏斷永斷異說不同。
此約立門不同。
不約教門淺深。
今強對當。
初門伏斷。
當終教意。
後門永斷。
當始教意。
言楞伽文亦如上說者。
指事釋雲。
此文訛也。
自此以上。
約斷惑義。
無有引楞伽文處故。
此有二疑。
一疑上文堕故。
無有此文也。
二疑上字可訛下字。
是故下二乘回心義雲。
楞伽雲。
樂着三昧樂。
安住無漏界。
無有究竟趣。
亦複不退轉。
得諸三昧身。
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覺。
彼覺法亦爾。
得佛無上身。
案雲。
定性二乘。
斷分段死煩惱業果。
證得滅定。
自謂究竟涅槃。
是故小乘及始教中。
說得究竟無餘涅槃。
今終教中。
就實而說。
既未斷根本無明動業果故。
彼所謂滅。
非究竟滅。
是故更回大乘。
若依此釋。
正文可言楞伽文亦如下說。
然可待好本也(已上)指事二釋。
俱有其理。
然後解釋。
義尤可爾。
彼無有究竟趣之文義。
正符合。
又一解雲。
言楞伽文亦如上說者。
以楞伽所說。
指同次上彌勒論意。
故雲如上。
非謂上引楞伽指彼。
若爾應言如上引焉。
既言亦如上說。
明知。
指同問論。
章問此說何故下。
二問答。
亦二。
初問。
以前始教。
許煩惱全滅。
智障分斷。
今此終教。
不許斷故。
二答中亦二。
初引攝就實對。
言以上就下者。
上是佛地。
下是二乘。
将成佛時。
金剛心位。
斷俱生起煩惱障故。
言以下同上者。
二乘如佛。
分斷智障。
皆是引攝二乘故說。
今此終教。
就實不許。
二又亦可前約三乘中聲聞下。
回心愚法對。
此釋意雲。
始教許實斷。
約大乘教聲聞所斷。
若依此釋。
終教亦許始教聲聞斷惑證理。
終教不許二乘斷惑。
約愚法教二乘斷惑。
若依此釋。
始教亦不應許愚法小乘教中二乘斷惑之事。
上明二乘斷惑相竟